今年68歲的連金珠是一名老疍民,上岸前一家子都住在連家船里。“從小我就聽著漁歌長大的,我就邊聽邊跟著哼,慢慢就學會了?!?/span>連金珠說,疍民漁歌口口相傳,在娛樂方式匱乏的年代,閑聊與唱歌成了疍民最愛做的事情之一,也是排解生活苦悶、表達喜怒哀樂的重要方式之一。
連金珠展示她收藏的船民證。(葉誠/攝)
“在船上的生活其實是不算幸福的,吃喝拉撒都在很小的空間里,擔心大風,擔心洪澇,終年漂在水上?!?strong>67歲的鄭和鑑上岸已近30年,他表示,從前疍民生活比較貧苦,大部分人終年在水上忙碌,連孩子念書都成問題。所幸1991年政府讓他們這群多達104戶的疍民直接上岸定居,改變了從前漂泊的生活。
鄭和鑑的文章《“連家船”的故事》在由中共福州市委文明辦、福州日報社主辦的“最好的年華 我在福州做什么”征文活動中榮獲三等獎。(葉誠/攝)
江伙蘭在演唱漁歌。(葉誠/攝)
那么,疍民究竟是什么樣的群體?
疍民漁歌又是如何產(chǎn)生發(fā)展的呢?
讓我們一起重溫下那些過往
2021年5月15日,我市首部非遺實境體驗劇《茶亭十番》在上下杭采峰別墅首演。圖為主持人講述疍民“疍”字歷史。(葉誠/攝)
據(jù)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副教授、福建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張含弓介紹,福州疍民漁歌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張含弓(資料圖,葉誠/攝)
一是由于疍民主要以從事水上捕撈、流動商販、搭渡引人、運輸貨物等城市服務業(yè)為主,他們?yōu)l臨閩江,江面寬闊,風吹雨打,人們之間的交流隨著搖櫓的節(jié)奏,放開嗓子,放慢節(jié)奏,日久天長,演變成歌。
二是疍民長時間面對茫茫江河湖海,駕舟辛苦,還要面臨臺風和巨浪的威脅,生活與作業(yè)環(huán)境惡劣。但是疍民勤勞勇敢,豪放熱情,淳樸厚道,熱愛生活。他們以歌唱的形式,時而豪邁高亢,時而纏綿悱惻,時而充滿憤恨和反抗,時而又低吟短嘆,彰顯疍民的喜怒哀樂。
三是過去疍民居住在“連家船”上,他們沒有娛樂項目,就靠歌唱自娛自樂,自得其樂。
疍民漁歌的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盤詩”類似于山歌對唱,是較為常見的形式之一。
“賀年歌”即春節(jié)前后,疍民們或母女、或姑嫂、或姐妹、好友等,三、五成群走上岸來 ,挨家挨戶到“城里人”家(店)門口唱歌。“賀年歌”歌詞也是即興創(chuàng)作,內(nèi)容都是祝福人們發(fā)財、平安、吉詳、如意等。
起源于疍民為龍舟競渡募集經(jīng)費所演唱的歌曲。一般是邊敲鑼打鼓邊唱,唱詞一般以4句為一段,每句7字,內(nèi)容也是贊美、祝福的“好話”。每段唱詞有押韻,而且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