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軍哥哥今天說的是一位清代名人,他的科舉之路長達3朝,歷經3個皇帝,實屬罕見,故用“一枝桂影功名小,十年征途發(fā)達遲”。而自嘲!他就是,江蘇興化人,鄭板橋。
從一些書籍上得知,他十幾歲童試,得中秀才是在清朝康熙年間;而中舉人民,則是到了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年已40歲;又過了四年,清朝皇帝換成乾隆后。他又以倒數第三名的成績中了進士。
古人求取功名的目的,有兼濟天下的訴求或光耀門楣的意圖。對窮苦出身的鄭板橋來說,后者的意義無疑更加重要。但遲到的功名造成的一個尷尬結果就是:“他年縱有毛公檄,捧入華堂卻慰誰”,鄭板橋沒有親人可以告慰和分享榮耀——父母、兒子早已在十幾年前離世,甚至連相伴多年的糟糠之妻,也在幾年前病故身亡。
中了進士,并不就意味著馬上就有官讓你做,只是說有了做官的資格。從進士到做上官,這個演變的快慢,取決于你官場的歷練。事實證明,鄭板橋不會。所以他待業(yè)了5年。如果不是雍正最小的弟弟慎郡王允禧欣賞鄭板橋的書畫,向吏部推薦,他只能繼續(xù)待業(yè)下去。
這里要說的是,鄭板橋,他在學習上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非常值我們學習,從興化農村初到揚州時,為什么會離開家鄉(xiāng)呢?這個時代背景告訴大家!他那時30歲,心情如同現在的北漂。此前,出身窮苦讀書人家的他在家鄉(xiāng)江蘇興化子承父業(yè),當了幾年私塾老師,微薄的收入根本無法養(yǎng)活妻子兒女。正當他為全家生計心力交瘁時,他的兒子不幸夭亡,年僅50歲的父親也離世,鄭家的生活愈加困苦,還欠下了不少外債。迫于生計,這才井離鄉(xiāng),前往揚州賣畫。 他給堂弟的信中這樣寫道:“學詩不成,去而學寫。學寫不成,去而學畫。日賣百錢,以代稼穡;實救困貧,托名風雅?!? 最終,他的詩書畫都是了不起的大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表達了竹子頑強而又執(zhí)著的品質。詩意: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它依然那么堅強,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能經受得住,還會依然堅韌挺拔,頑強地生存著.,奮斗著。
他的成就,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