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胃癌每年發(fā)病40萬例,死亡人數超過三分之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與疾病發(fā)現時機太晚有直接關系。傳統胃部篩查方法人群接受率較低,很難做廣泛篩查,臨床需要更簡便、快速、無痛的胃部早篩方法。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國癌癥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和中國醫(yī)師協會組織開展“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動”將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確定為普查行動的初篩方法。
1
胃功能四項是哪四項
胃蛋白酶原I(PGI)
胃蛋白酶原II(PGII)
胃蛋白酶原(PGR)
幽門螺旋桿菌抗體(Hp)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體,依據其生化性質和免疫原性將其分為I和II兩個亞群,胃蛋白酶原I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頸粘液細胞所分泌,胃蛋白酶原II由胃底腺,賁門腺,幽門腺,十二指腸腺所分泌,雖然PGII的濃度相對較低,但其分泌區(qū)域比PGI大。
Hp是世界上常見的感染性病原,在全球約有一半的人胃腸道感染有Hp,許多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有嚴重的致病性,與消化性潰瘍、胃炎、胃黏膜相關的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等胃腸疾病有密切關系。Hp致病的多樣性與它自身形態(tài)結構、產生的獨立因子和機體自身的免疫密切相關。
2
胃功能四項在臨床上具有哪些應用
胃癌和胃常見疾病的篩查
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篩查,根據研究顯示,35%以上的胃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
2.消化性潰瘍的篩查,個人黏膜功能的動態(tài)監(jiān)測,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水平可顯示為胃黏膜的狀態(tài)和功能,當胃黏膜發(fā)生病變,血清中的PG水平也隨之變化。
胃部相關疾病輔助診斷
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被普遍認為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Hp結合PG分泌水平,不僅可以診斷是否有萎縮性胃炎,而且還能判斷是否由幽門螺旋感染而引起。
胃癌切除術后復發(fā)判定
胃癌切除術后PG分泌水平會趨于穩(wěn)定值,當胃癌復發(fā)的時候,PG分泌水平會出現異常波動。
3
胃功能四項臨床優(yōu)勢
胃功能四項是對胃癌進行早預防、早發(fā)現、早診、早治的首選篩查手段,它臨床特點是對人體無害,無痛,操作簡便,數據可靠且費用低廉,它可以臨床大范圍的篩查,將正常人中的疑似高危人群篩查出來,再做胃鏡檢查。
降低胃癌死亡率的最關鍵就是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對于胃癌高危的人群,如果足夠引起重視,完全有足夠時間預防胃癌的發(fā)生。
4
哪些人迫切需要篩查
1)年齡 40 歲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發(fā)地區(qū)人群;
3)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胃部疾病人群;
5)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人群
5
臨床解讀
PGI異常,提示可能胃體、胃黏膜萎縮受損,可能與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疾病有關,如讀值大于200,則可能與飲食、藥物的刺激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有關。
PGII異常則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竇部疾病有關。
比值異常可能與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竇部疾病有關。
來源:飛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