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不想打下這么一段文字,但恰恰是這些天強烈的感受,讓我的內(nèi)心隱隱生出一種憤怒:我們對于孩子過多的關注,會不會成為一種事實上的詛咒?
暑假期間,應家中老人邀請,我和先生將孩子送往老家小住一段時間,一方面是能讓老人享享天倫之樂,另一方面,也是想讓孩子感受不同地域的社會及人文環(huán)境。
趕到的第一天,孩子爺爺激情滿懷地說:“等你們一走,我就將兩個孩子的作息調(diào)整到正常模式,什么時候該吃,什么時候該休息,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時候該運動,我們都會安排得妥妥當當。”
十天之后,孩子奶奶在電話那頭說,大的發(fā)燒了。我尋思著,小孩子發(fā)燒也屬正常,關照幾句就作了罷。兩天之后,奶奶又打來電話說,好像燒得更厲害了。
我趕了過去。到的時候,正值下午三四點鐘,只見女兒蜷縮在沙發(fā)上,蓋著厚厚的被子,滿頭是汗,幾縷汗?jié)竦念^發(fā)黏在毫無血色的小臉上,看起來像是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大病。奶奶守在一旁,一邊小心地拉扯著被子,一邊將一小碗已經(jīng)剝好皮去完籽且切成兩半的葡萄遞到女兒面前哄著說:“快吃,吃點水果補充點維生素!”
這時,爺爺從廚房端來一碗湯遞給女兒:“快起來,看爺爺蒸了什么,新鮮的蘿卜湯,趕緊喝了!”女兒不應答。
“你聽著,但凡爺爺煮的東西,不管是什么,你都得喝下,這是為你好!快起來喝!”爺爺一下子厲聲起來。女兒不情愿地起身端起碗咕咚咕咚喝完。爺爺看著空空的碗,立即換了笑臉,自語道:“哎,真聽話!就要這樣!”接著一路小跑進了廚房又開始“乒乒乓乓”起來。
等到晚餐時間,菜還未全部上桌,爺爺便著急地嚷嚷“趕緊吃飯”。奶奶十分默契地將一團散沙的女兒抱上餐桌,幫她加好飯?zhí)砗脺?,耐心地勸著“快吃”?/span>
女兒一口都不肯賞臉。兩個老人立即慌張起來,進而當著孩子的面熱烈討論起來:孩子身體這么弱,該如何是好?是不是要再買些藥來吃?還是吃什么比較補?
閑下來,我看到奶奶滿臉的憔悴和爺爺長吁短嘆的焦慮。一家人,又一次陷入了“孩子病入膏肓一籌莫展的無助中”。
整個過程我一直保持沉默,不愿去履行作為一個母親的角色。因為他們的周全,我實在是顯得多余。這中間,因為一件小事,父子兩人爭執(zhí)起來,先生埋怨父親干涉過多,父親痛恨兒子不明事理。而這些爭執(zhí)的源頭,自是來自下一代的養(yǎng)育問題。諸多積壓的不良情緒,在女兒的這次生病中,無可避免地爆發(fā)。同樣是愛,但沉重的嘆息和抱怨讓人絲毫感受不到來自一個家庭的溫暖和寬容。
我們準備帶著孩子離開。臨行已是深夜,一向節(jié)儉的老人執(zhí)意打車相送,甚至還想辦法多買了一張火車票堅持送上火車。一路上,老兩口一個背著孫女,一個拿著外套,在室內(nèi)與室外之間緊張地幫孩子穿脫外套,直至將孩子送上火車,但又因看到我們在車內(nèi)未能及時將外套給孩子穿上,孩子爺爺在窗外當即甩手發(fā)飆。
他們終究還是與孩子進行了告別。而我的女兒,在脫離爺爺奶奶的五分鐘之內(nèi),就開始活蹦亂跳,攀上爬下,滿臉笑容,與此前那個只能趴在背上兩眼無神的病孩子判若兩人。
1.
你為什么那么希望孩子生?。?/span>
孩子發(fā)燒感冒,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很多時候,通過孩子自身免疫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是可以自愈的,再不濟,借助藥物也能很快好轉(zhuǎn)。但奇怪的是,有些父母或者撫養(yǎng)者,他們其實并不太想自己的孩子很快“健康”起來。
至于為什么不想讓孩子病好,其實也很好理解。毫無自理能力的嬰兒和生病的人,是天然需要被照顧的,而在這種照顧與被照顧的關系中,往往,照顧者能獲得更多的“益處”——體驗到自己的被需要以及無所不能。尤其是在照顧一個新生命的過程中,養(yǎng)育者往往更能充分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創(chuàng)造的意義。
然而嬰兒總會長大,一個健康活潑自理能力強的孩子,是不需要被照顧太多的。這個時候的撫養(yǎng)者,便開始生出心理落差:“孩子不需要我了,我是不是不再重要了,是不是要被拋棄了?”并期待著能夠一如既往地被需要,被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孩子又是極其敏感的,他能天然地感受到這種需要,那么,如何讓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這種鏈接合理發(fā)生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生病。只有生病,孩子才能避免內(nèi)心的沖突,只有生病,撫養(yǎng)者才能理所當然地釋放最大濃度的愛而不至于遭受嫌棄。那些心里嚴重害怕被拋棄的撫養(yǎng)者,潛意識當中恐怕是希望孩子病得越久越好。
所以,有很多孩子,小小的發(fā)燒感冒或者咳嗽,可以拖上半個月甚至一個月之久。
有一個小女孩,她的媽媽一直認為小女孩身體不太好,所以在生下小女孩之后格外的憂心,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果然,媽媽的擔心應驗了,不管怎么防微杜漸,小女孩發(fā)燒感冒從未間斷過。等上了小學,一個學期有一大半的時間請假往返在醫(yī)院的路上。不過,令媽媽欣慰的是,孩子的成績總保持在全班前幾名。
這個小女孩我見過,一次吃飯,她媽媽幫她帶足了全套的碗筷,以及遮擋空調(diào)的衣衫。在飯后聊天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玩成一團,紛紛從不到半米高的茶幾上比誰蹦得遠。小女孩看著心動了,歡喜地登上茶幾想要試一試。只見她媽媽立即上前將她拉了下來,輕聲說:“寶貝,你身體不好,你不可以去的?!?/span>
我看見小女孩原本因興奮而喜悅的臉很快恢復了平靜,像是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后來,我感受了一下這個已經(jīng)六歲的孩子的狀態(tài),內(nèi)心悲喜加交:喜的是,這個孩子以后的學習成績一定會非常的好,畢竟在她的生命里,只有學習這一項事情,是她可以自由主宰的。悲的是,她成年以后,該用多少心理能量,去拯救年幼時被深深壓抑的自我需求。
2.
“你活得不好就算了,為什么還要拉一個墊背的”
我的先生,每每談及自己的父母,總是心思沉重。他在無法釋懷當年被過多入侵和控制的同時,又不能割舍對父母的愛和牽掛,這兩股力量,常常讓他內(nèi)耗嚴重,無法坦然地活在當下。
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被嚴格管控后,他只有學習這一個出口,所以學習對他來說,反而是一件快樂和自由的事情。但除了學習,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無法真正走出內(nèi)心的低谷:一個失去活力與能量的人,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然而他的父母,對此卻毫不知情,一方面得意于自己培養(yǎng)了一個能干的好兒子,另一方面卻又不滿兒子的孝而不順。
在與父母的爭吵中,先生常常不能自已地說,“你們?yōu)槭裁匆盐疑鰜?,為什么不早早把我掐死?/strong>你們活得不好就算了,為什么還要拉一個墊背的?!”盡管這只是幾句泄憤的話,但他對父母深深的恨意,可見一斑。
這是多么沉重難當?shù)膼郏抛罱K換來了痛徹心扉的恨?
然而悲劇總在重復上演。我們將現(xiàn)實當中無法實現(xiàn)的個人夢想和錯綜復雜的焦慮,紛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然后美其名曰:這都是在為孩子將來好,并篤信“總有一天,你會感謝我今天為你所做的一切!”
的確,嚴格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會換來一個光鮮亮麗的人生。但誰知道這光鮮的表皮之下,有著怎樣一個真實的內(nèi)在呢?當然,我們無法去得出一個準確的數(shù)據(jù)證明所有的因必定結(jié)出相同的果,但如果用力過猛,真的將一個孩子的內(nèi)在摧毀了呢?但很多時候,我們也都躍躍欲試地想要賭一把:萬一成功了呢?
我的先生在回憶過往時,經(jīng)常會感慨:我寧愿小時候的自己被父母放棄,然后自生自滅的成長。可見,他以自己的一生,證明著用力過猛是多么的讓人沉痛。
3.
誰能承受得起來自他人生命的重壓?
我家的兩位老人,在照顧孩子上,展現(xiàn)出了200%的細心與耐心,我從未見過如此體貼周到心細如發(fā)的老人。
但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付出,包括父母之愛,夫妻之愛。那些挖空心思全心全意撲在另一個生命上的人,內(nèi)心當中,必定是帶著強烈的索求的。就像我家中的兩位老人,他們一邊任勞任怨地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一邊又在你不接受的時候批判指責。
他們對你的好,很可能是一種被喬裝打扮之后的操控,因為你活得好,都是他們幫忙實現(xiàn)的,所以你當下所有的存在,不過是他們用心經(jīng)營才獲得的成果。令人細思極恐的是,盡管他們整日叫嚷著“我寧愿以命換命,以求得孩子的健康平安”,但他們的眼里,卻根本沒有孩子,只有他們自己的需要。
實際上,他們除了整日圍著孩子轉(zhuǎn),并沒有其他太多的樂趣,只能通過這種寄居的方式,間接而隱晦地展現(xiàn)自己作用于這個世界的能力,并因另一個生命的強大而驕傲,弱小而懊惱。然而他們自己并沒有多大的悲哀感,相反,他們活得恰恰非常自在舒展。最為可悲的,便是那個被捆綁與重壓之下的另一個生命,因承擔著他人的愿望與生命能量,而無法一身輕松旁若無人地活成自己本來的模樣。
4.
信任孩子,就是信任自己
女兒回來后,打開奶奶買給她的旅行箱,舉著兩盒藥告訴我:“媽媽,這是奶奶買給我的藥,只有吃了才會胃口好,身體好?!蔽医舆^藥,告訴女兒:“你一直都很健康,你不需要吃藥的。”女兒有些遲疑地說,“可是我生病了呀!”我看著她說:“如果你真的生病了,我會帶你去看醫(yī)生的?!?/span>
于是,當即帶著女兒去了社區(qū)醫(yī)院。年輕的醫(yī)生問女兒:“你是不是吃了很多餅干、面包、油炸之類的東西?”女兒點點頭。醫(yī)生又問:“頭痛嗎?身體哪里還不舒服?”女兒搖搖頭,她自己摸了摸額頭輕輕說:“好像也沒有發(fā)燒了呢!”
醫(yī)生說:“是的,你沒有什么大問題。就是上火了,回去少吃零食就好?!彼罱K還是幫我開了藥,然后叮囑說:只在孩子咳嗽得比較厲害的時候才去用藥。
回來的路上,女兒蹦蹦跳跳地說,“媽媽,我病好了,是不是就可以吃西瓜了?”“你現(xiàn)在就可以吃了!”我回答她。
在解除了心理暗示之后,孩子根本不需要配合著裝病。
接下來的幾天,孩子再也沒有任何發(fā)燒的跡象,除了嘴巴上因上火生出的小水泡之外,沒有任何不良跡象。這本來就是一個再健康不過的孩子,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她的身體機能很快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一個孩子,因為不用背負“詛咒”,內(nèi)心自然不再有沖突,在每一個安全的當下,他都能夠很好地相信這個世界,相信自己的身體,全然而自由地,成為自己。
當孩子不再那么需要我的時候,我便有更多的時間,照顧自己的興趣。
相信孩子是健康的,相信孩子不需要更多的照顧,就是在相信自己還有能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作者:閆春艷 全職媽媽,關注生活內(nèi)在,探究尋常日子里的有趣事件,樂于以身試錯,思索解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