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古時候,每位開國皇帝對于都城的選擇都非常重視,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明朝建國是如何選擇都城的。其實朱元璋前確定遷都北京以后,過了一段時期朝中出現(xiàn)了要還都南京的聲音,而且還差點就同意了,那最早朱元璋為什么要選擇北京作為都城呢?朱元璋自己是南方人,卻選擇要在北方立都還是比較令人感到不解的。關(guān)鍵是朱元璋的后代非常想念南京這個地方,如果這次遷都成功過,可能對于之后的歷史影響就非常大了。
明成祖在位時,明朝的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但遷都過后沒幾年,明成祖朱棣便駕崩了。早在明成祖決定遷都時,朝廷和民間便有很大的反對聲浪,但都被朱棣用皇權(quán)壓制了下去。等到明成祖駕崩后,朝廷中還都南京的聲音又重新響了起來,相當多的大臣和功勛元老都認為朝廷應(yīng)還都南京。更關(guān)鍵的是,明仁宗朱高熾也心心念念的想回南京去。
那么,為什么在成祖已經(jīng)駕崩,朝廷和民間都強烈要求還都南京,并且皇帝也支持的情況下,明朝沒有成功的還都南京呢?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自南向北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了明帝國。建國后的朱元璋以龍興之地—應(yīng)天府為都,建為南京,稱京師。等到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后,深感南京雖然富庶,但背負著“篡位”罵名的自己在此統(tǒng)治基礎(chǔ)并不穩(wěn)固,遠不如自己的起家之地北平,因此便有了遷都的打算。在永樂元年便立馬下詔:“改北平為北京,設(shè)北京為留守行后軍都督府、行部、國子監(jiān),改北平為順天府,稱北京為行在”
。需要注意的是,北平雖然現(xiàn)在成為北京,但是其地位卻是“行在”,并未取代南京的京師地位。
等到永樂十八年,身為“行在”的北京營建完畢,朱棣下詔宣布,以北京為京師,不稱行在,北京正式成為明朝的首都。
在明成祖一開始宣布準備遷都時,絕大多數(shù)朝中官員都以北平遠離王朝的經(jīng)濟中心,從南方往北京運送物資消耗巨大,會使百姓疲于奔命,動搖國之根本為由而反對。當反對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時,明成祖果斷的對這些官員進行了懲戒,打擊了反對遷都的力量。
但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在北京紫禁城剛建好不過百日的三大殿遭到雷擊,并引起了火災(zāi),明成祖因此而“惶惶莫知所措”,以為自己德行操守和為政有所缺失,惹得天怒人怨。為使天意回轉(zhuǎn),朱棣決定廣開言論,以求直陳闕失。但令他沒想到是,一場雷擊使得“還都派”又登上了朝廷的熒幕之上。
大臣們沒有上書說皇帝道德不行的,也沒有說皇帝施政政策不好的。他們口徑全都一致,都說雷劈三大殿,都是因為遷都的原因。即“群臣多言遷都之顧;朝廷不宜輕去金陵,以致此變”。而左中允鄒緝的《奉天殿災(zāi)疏》言辭更為激烈,他先是痛斥遷都所帶來的巨大消耗,使得百姓“剝樹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茍活”
。同時遷都后的北京擁有巨大的官僚機構(gòu)和眾多的皇親國戚,大量的人口和軍隊需要消耗很多糧食,而自東南往北京運糧,往往消耗好幾石才能送來一石。他最后指出“今天意如此,不宜勞民。當還都南京,奉謁陵廟,告以災(zāi)變之故,保養(yǎng)圣躬休息于無為?!?br>由此可見,明朝在遷都北京后,確實消耗了巨大的國家資源,給民間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同時,也可以看出即便明成祖還在世時,大臣們也大多一致認為南京乃國之根本,朝廷應(yīng)還都南京。
明成祖駕崩后,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朱高熾曾經(jīng)在南京度過了十幾年的東宮生活,有著還都南京的傾向。大臣們趁機紛紛上書,請求還都南京。甚至連永樂年間主持遷都工作的平江伯陳瑄也上書請求:
“南京實國家根本,不可不為深遠鞏固之謀,今明詔下頒,軍民忻忭鼓舞,咸起回鑾之望,乞留圣意,任將益兵,以嚴守備,為國家萬年之計。”
于是,對南京有著感情的明仁宗,在認識到了遷都帶來的諸多問題和巨大的資源消耗后,在群臣們一次又一次請求還都的上書中,還都南京的想法開始逐漸成熟。
明仁宗在還都的想法成熟后,便開始立馬為回南京老家做準備。他先令駙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軍都督府,又令太監(jiān)王桂和鄭和領(lǐng)官軍鎮(zhèn)守南京。還把自己的太子朱瞻基派往南京,下令修葺南京宮殿。最重要的一項準備莫過于向天下宣布“朝廷將還都南京,將北平仍稱為行在,南京復為京師”。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正當朝廷為明年開春還都南京做準備時,鐵了心要回南京的明仁宗卻突然駕崩。
明仁宗的突然駕崩是否讓明朝還都無望了呢?答案并不是。明仁宗駕崩時,所留遺詔曰:“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國子民宜從眾志。”
可見,明仁宗給后繼之君留下的第一個政治任務(wù)便是從眾志,還都南京。其實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有返還南京的想法,但最后還是沒能回去。
明仁宗沒能回去是因為突然駕崩,那明宣宗沒有還都南京是因為什么呢?
其實,在諸多的答案中,害怕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作為一國之君,回原本就是自己祖宗開國立業(yè)根基的南京究竟害怕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地震。
前文提到,明宣宗朱瞻基在還是太子的時候,便被明仁宗派往南京監(jiān)國,也就是這段時間,南京頻繁的地震給明宣宗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史載:洪熙元年(明仁宗年號,在位一年),南京地震,凡四十有二。等到宣德(明宣宗年號)元年,南京地震者九。宣德二年春,復震者十。宣德三年,復屢震。四年,兩京地震。五年,南京地震者二。身處地震中心區(qū)的明宣宗朱瞻基的感受可想而知,與之對比,洪熙年間,南京地震幾十次,而北京沒有地震。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三十五次,北京五次。因此,眾多地震在南京密集的爆發(fā),使得明朝還都南京的工作被打斷。等到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即位,南京的京師稱號又轉(zhuǎn)移到了北京的身上,有明一代,還都南京的計劃便開始遙遙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