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有門戶
潘天壽,浙江寧海人。27歲時,潘天壽來到上海,見到了心儀已久的海派大師吳昌碩,吳昌碩送他一副集古詩句的篆書對聯(lián):“天驚地怪見落筆,街談巷語總入詩?!边@使他十分感動。一段時間后,他覺得自己在藝術上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便挾了一張自認為不錯的山水畫拜訪了吳昌碩。大師和往常一樣,沒有給他任何評語,但在第二天托人轉給他的一首長詩中,有這樣三句:“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壽乎壽乎悉爾獨=”潘天壽先有些沮喪,但冷靜反省的學術品質讓他深思大師給予的警示。隨后的幾年,他浸潤在吳派風格里,從吳昌碩畫風入手,從筆墨、構圖、意境各方面加以揣摩,畫風迅速轉向蘊藉與含蓄多變,但當他意識到太深的沉迷會讓他失去激情時,又及時地逃離了出去。顯然,他希望自己的繪畫能形成獨特的風格。
1928年,國立藝術學院在杭州成立,潘天壽出任教授。國畫系和西畫系合并為繪畫系,潘天壽對此始終不敢茍同,學生的草率應付也讓他火冒三丈,他覺得只有通過讓人信服的畫作和扎實的理論研究,才能揭示傳統(tǒng)中國畫的深厚底蘊,從而改變社會、畫界對民族藝術偏頗的看法。
潘天壽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37年10月,日軍進逼杭州,潘天壽安頓好家人之后,與張振鐸一起西行去了昆明——國立藝專的新校址。他經(jīng)常在課上親自示范,但又堅決反對學生臨摹他的作品,而是要他們學習歷代名家。他還講授畫史、書法、題款藝術,讓學生們全面了解傳統(tǒng)繪畫的容量和內涵。1 944年國立藝專遷至重慶磐溪,潘天壽出任校長。他銳意整頓校務,力圖振興藝專,不搞派系,對持不同藝術觀點的教授都聘請。為了彌補國畫系無人講授治印的缺陷,他利用課余憑記憶撰寫了《治印叢談》作為教材。從印章的流派、稱謂、選材、分類、體制、印譜到具體的操作,都作了詳細而明晰的介紹。他歷時一年有余寫成此書,一方面補了無人授課的缺,另一方面對古代篆刻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使該書成為這個領域較有價值的參考文獻。
此時潘天壽自己的藝術也走向成熟,他的風格和創(chuàng)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語來概括: “強其骨”?!皬娖涔恰本褪且粤?。骨力、骨氣是中國書畫陽剛美的審美標準。潘天壽不畫千巖萬壑,不畫本來就能夠喚起崇高感的高山大嶺,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為對象,但畫面效果卻雄大壯美,與明清山花鳥畫率多優(yōu)美、秀潤的特色大異其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潘天壽吃了很多苦頭。但無論哪一次揪斗、陪斗、游街、示眾,他從沒有怨恨憤懣的表情。1969年9月5日天明前,他突然氣喘得厲害,雙腿劇烈地抖動,汗如雨下。但他的意志異常堅強,他努力要控制自己的雙腿,嘴里還喃喃地說:“我想叫它不抖……不成功,……我想……讓它……不要抖……”一代國畫大師潘天壽就這樣帶著“士可殺不可辱”的信念在冷寂的黑夜中溘然長逝。
相關鏈接
1.一民族有一民族之文藝,有一民族之特點,因文藝是由各民族之性情智慧,結合時地之生活而創(chuàng)成者,非來自偶然也。 ——《潘天壽談藝錄》
2.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將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驕傲,以此來證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聰明才智c作為中國人,應該花大力氣研究、整理、宣揚我們的民族遺產,并從中推出民族風格的新成就,否則真要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了。 ——潘天壽《中國文化報·美術周刊》
3.你們要集中精力,埋頭學畫。要決心一輩子獻身藝術。你們要不存偏見,博采眾長。不要以學像我為滿足,要著眼于創(chuàng)造。要記?。核囆g的重復等于零!
——潘天壽對國立藝專新生的第一堂課講話
4.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fā)展,但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tǒng)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鑒c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tǒng)審美范疇,沒有由借鑒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tǒng)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人現(xiàn)代的最后一位大師。 ——郎紹君《論中國現(xiàn)代美術》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潘天壽經(jīng)常在課上親自示范,但又堅決反對學生臨摹他的作品,而是要他們學習歷代名家,目的僅僅是讓學生博采眾長。
B.吳昌碩借長詩中的三句話“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壽乎壽乎悉爾獨?!保娼渑颂靿蹖W習繪畫須慢慢鉆研,要有自己的風格。
C.潘天壽畢生堅持從傳統(tǒng)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鑒。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未出“壯美”這一傳統(tǒng)審美范疇,未轉為崇高性。
D.潘天壽認為,只要有讓人信服的畫作和扎實的理論研究,就能揭示傳統(tǒng)中國畫的深厚底蘊,從而改變社會、畫界對民族藝術偏頗的看法。
E.潘天壽不畫千巖萬壑,不畫本來就能夠喚起崇高感的高山大嶺,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為對象,
與明清山水花鳥畫率多優(yōu)美、秀潤的特色大同小異。
(2)潘天壽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教學方面有哪些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潘天壽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藝術家的人格品質往往與其藝術風格是統(tǒng)一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潘天壽人格和藝術中“骨力”的認識。(8分)
參考答案
(1)選C項3分,鏈接4;選B項2分,詩句既表達了對潘天壽藝術道路的履險入絕的擔憂,暗含鉆研傳統(tǒng)藝術的告誡,又肯定了他的獨特氣質;選A項1分,“目的是讓學生博采眾長”不夠完善,最終目的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選D、E項不給分。原文為必要條件“只有……才”,而D項卻改為充分條件“只要……就”。E項“大同小異。”原文為“大異其趣”。
(2)①親自示范,教育和鼓勵學生獻身藝術,學習歷代名家,鼓勵創(chuàng)新;(第3段,鏈接3)②整頓校務,振興藝專;(第3段)
③彌補治印藝術缺陷:編寫《治印叢談》作為教材,補無人授課的缺。(第3段)(共6分,答出一點給2分)
(3)①沉浸于傳統(tǒng)畫派的研究中,又不沉迷其中,及時逃離出來,保持創(chuàng)作的激情:對吳昌碩詩的反省;(第1段)
②創(chuàng)作的題材上另辟蹊徑:不畫千巖萬壑,不畫本來就能夠喚起崇高感的高山大嶺,而以倚松傍花的小景為對象;(第4段)
③他畢生堅持從傳統(tǒng)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鑒:“強其骨”的藝術風格,未出“壯美”這一傳統(tǒng)審美范疇。(鏈接4)(共6分,答出一點給2分)
(4)①“骨力”、“骨氣”是中國書畫陽剛美的審美標準?!皬娖涔恰笔桥颂靿鬯囆g創(chuàng)作的風格追求:倚松傍花的小景卻有雄大壯美效果;與明清優(yōu)美、秀潤的特色大異其趣。
②潘天壽的人格品質彰顯了“骨氣”:在國家危亡之際,潘天壽維護與捍衛(wèi)傳統(tǒng)藝術,體現(xiàn)了其作為中國人的骨氣;“文革”吃了很多苦頭,但從不怨恨憤懣,正體現(xiàn)了其“骨氣”;臨終前意志異常堅強努力要控制自己的雙腿不抖,體現(xiàn)了“士可殺不可辱”的信念。
潘天壽的人格品質與其藝術風格是高度統(tǒng)一的。人品即藝品,要想成就高貴的藝術風格,必先成就高貴的人格品質。(共8分,概括出“藝術風格”給3分,概括出“骨氣”給3分,闡述二者的關系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