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4日晚上,中國最大最老私人藏書樓——寧波天一閣腳下的意卡霏茶館,一間包房里,茶香氤氳。圍繞教育敏感這個話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寧波廣濟中心小學的王雷英校長,杭州市北苑中學的王小慶老師,全國閱讀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杭州市余杭區(qū)臨平一小的蔣軍晶老師,《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副主編朱文君老師,展開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熱烈討論…… □ 對話人:王雷英 王小慶 蔣軍晶 朱文君 □ 對話主持:李振村 李振村:想到教育敏感這個話題,源自我讀過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一段話。他說:“假如有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學家、一位詩人同時在看一朵鮮花,如果他們每個人都遵從自己的思考習慣,那么這同一朵花就會產(chǎn)生三種不同的印象,引出三種不同的態(tài)度。商人總想著謀利,于是他就會算計這朵花在市場上能賣出的價值,并且和園丁講起生意。植物學家會去數(shù)一數(shù)花瓣和花柱,并且給它起一個拉丁文的學名。但是,詩人卻是那么單純,對他來說,這朵小花就是整整一個世界。他全神貫注在這朵花上面而忘記了一切。轉(zhuǎn)瞬之間這朵小花變成一個有生命的活物,對著他微笑,引得他同情。在美的享受到極度狂喜的一刻,分享著花的生命和感情。我們在這里見到的,便分別是實用的、科學的、審美的態(tài)度。”從這段詩意盎然而又充滿哲思的話中,我們能鮮明地感受到三種不同的職業(yè)敏感。由此我想到,作為教師這個職業(yè),如果最終要達到教育家的高度,是不是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因素要我們?nèi)リP注——教育敏感? 朱文君:我同意這個說法。北大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家林庚先生,在生前就不斷地強調(diào)“職業(yè)敏感”這個詞。林先生說,凡是“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都有它的敏感”!的確如此,你看作家需要有語言文字的敏感,畫家需要有色彩敏感,音樂家需要有節(jié)奏的敏感,教師也需要有一種教育教學的敏感。這種敏感決定了他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優(yōu)秀老師,并進而成為一個教育家。 李振村: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教育敏感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概念?是先天的成分多一些呢,還是后天的成分多一些? 蔣軍晶:我個人認為,教育敏感就是老師對經(jīng)驗世界的一種敏銳感知。人不是天生來當老師的,人也不可能天生知道我是一個好老師,或未來可能是一個好老師。那些好老師肯定是對經(jīng)驗世界非常敏感,而且在經(jīng)驗世界里會不斷地反思和總結(jié),然后提煉出適合自己的一套準則,去應對豐富的、復雜的教育情境。 王小慶:我贊成教育敏感屬于一種先天的稟賦這個說法。因為教育更多的是一種藝術而不是技術,藝術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天生的資質(zhì),像一些名師,即便我們拿來他們的教案全文照搬,課堂效果還是不能達到他們的境界,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那種教育天賦我們學不來。但我們現(xiàn)在許多教育主管部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簡單地把教育理解成一個技術問題。比如說現(xiàn)在的教師培訓,大多是著眼于技術性的東西,忽略了老師個體的差異,這個差異其實就是藝術性體現(xiàn)得最多的地方。 教育敏感:對兒童世界的深切體察 王小慶:我想不同的教師,他的個性、專長不一樣,對各種教育現(xiàn)象的敏感度也不一樣。有的人可能對文化敏感,有的人可能對政治或者意識形態(tài)比較敏感,一般的老師可能更多從技術層面去理解教育教學。 李振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教育敏感,首先是對學科知識的敏感。例如語文老師,拿到一個文本,就應當對文本保持一種不同于一般讀者的敏感:會更多地關注它的語言,它的結(jié)構,它的內(nèi)容,等等。第二個就是對教育教學細節(jié)的敏感,對一些不起眼,一般人容易忽視的,甚至稍縱即逝的細節(jié)保持足夠的敏感,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教育的資源和機會。比如說,你領著孩子出去春游,你看到一個錯別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你就要有敏感:孩子們,看到這個字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了沒有?同學們討論一番,啊,這個字錯在哪里,這就是學科敏感,你時時刻刻沒有忘記自己作為語文老師的責任。第三就是對學生的敏感,你能夠通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敏銳地捕捉到成長中必須予以關注的問題,捕捉可以實施教育的契機。 蔣軍晶: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敏感,只有保持了對學生的足夠敏感,才能讓自己的教學真正契合孩子的心靈和需要,而不至于形成灌輸和說教。比方說,我看到三四年級的孩子,一天到晚在寫自己和這個朋友不好了、和張三要鬧矛盾了之類的日記。如果我保持足夠的敏感就會知道,這個時間段的孩子,他的交際世界廣了,他需要友誼了,友誼成為他生活的核心了。有這樣的敏感,在推薦讀物的時候,我就會向他推薦大量關于友情方面的書。 朱文君:說得好!對學生的敏感,也就是對生命的敏感,這是教育敏感的根本。沒有了對學生的敏感,其他敏感的作用和意義就要大打折扣。 王小慶:一個老師對生命的理解,對成長的理解出了問題。他的教育敏感肯定會出問題,這個時候。他反而可能是在害學生了。比如有些老師自以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每天作業(yè)留得很多很多。這個責任心的后面,實際上是不負責任。另外,我還要特別強調(diào)一個比較高層次的教育敏感,那就是文化的敏感、價值的敏感。比如說,拿到一篇課文,有的人可能對語言敏感,會發(fā)現(xiàn)語言的種種特點,有的人對意識形態(tài)敏感,就可能發(fā)現(xiàn),你渲染暴力,渲染對權力的崇拜,等等。再往上說就是對學生一生發(fā)展的敏感,我能夠敏感地意識到我這樣一種教學行為,對孩子的一生會帶來一些怎么樣的影響。 蔣軍晶:王老師說得非常深刻。比如語文老師,他的教學敏感就不僅僅是語言文字,也包括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一些深層次的東西。雖然對小孩子來說,他可能還不完全理解,但是老師如果保持這方面的敏感,先在孩子心靈里播下一粒種子,他長大以后就會慢慢思考,并形成一種批判力。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教學機智的基礎上,形成強烈的課程敏感;在課程敏感的基礎上,升華到一種文化敏感、價值敏感。 朱文君:對學生的敏感源自于教師對兒童經(jīng)驗世界的深切體察。前不久,著名的教育專家、山西通寶育杰學校的詹文齡校長來編輯部,我們一整天都在一起長談兒童教育的問題。我們在驚嘆詹校長對兒童如此理解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每每說到一些問題孩子的教育案例,詹校長總是會先回憶起自己兒時的經(jīng)歷。這讓我意識到,正是她兒時的這些經(jīng)歷,幫助她打開與兒童之間的心靈之門。由此,我以為,對學生的教育敏感,不僅僅需要文化價值敏感的支撐,更需要教師時時揣摩自己兒時的心境,來體恤眼前的孩子,能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獲得和時時保持教育的敏感。 當然,從教育敏感的內(nèi)容著眼來思考,我感覺教育敏感對一個老師來說,還意味著要有敏感的眼睛——善于觀察;有敏感的耳朵,善于聆聽;有敏感的心靈,善于捕捉和感悟;有敏感的語言,善于表達和溝通。 教育敏感:教育創(chuàng)造的激發(fā)劑 李振村:教育敏感可以引發(fā)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創(chuàng)造是以教育敏感為前提的。北京八中的龔正行校長,有一次帶著幾個老師到蛇口講學,接待方把他們帶到海上兜風觀光。有一位地理老師在甲板上表現(xiàn)得特興奮。龔正行感到奇怪,就問他:你為什么這么興奮?。磕俏焕蠋熣f:“我教了一輩子地理,我這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就是這么一句話,龔校長就敏感地想了很多:教地理的沒有見過大海,沒有見過高山大川;教歷史的沒有到過西安、洛陽,沒有見過兵馬俑;教語文的沒有到過紹興、黃山……這樣的老師,他的課是講不出生活氣息,講不出激情的。從那以后,他就有意識地安排八中的老師多多地外出參觀、考察。龔校長的創(chuàng)造性舉措,就來自于教育的敏感。 王雷英:上海建平中學老校長馮恩洪的一個故事,也給了我很多啟發(fā)。 馮恩洪聽說學校一位女生要轉(zhuǎn)學,一般的校長會怎么反應?大概簽個字放行了事。但馮校長很敏感,馬上趕到學生家里,詢問轉(zhuǎn)學原因。結(jié)果女孩子說,她喜歡創(chuàng)作話劇,已經(jīng)寫了幾個話劇劇本,準備轉(zhuǎn)學到一家有業(yè)余話劇團的中學去。一般的校長這個時候可能會說:我們的確沒有話劇團,那你就到那個有話劇團的學校去吧。但馮恩洪的教育敏感再度發(fā)揮作用,他意識到應該給各種稟賦的學生提供成長的舞臺。他立刻表態(tài):建平中學也要建話劇團!很快,話劇團就建起來了,那個學生也留下來了。后來,建平中學的話劇團向包括中央戲劇學院在內(nèi)的很多高校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 朱文君:看來,教育敏感的確是教育創(chuàng)造的激發(fā)劑和引擎。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源自于一種敏銳的感知和悟性。蘇霍姆林斯基到課堂聽課,敏感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回答問題很干癟,很枯燥,不形象不生動。怎么回事?他反復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們生吞活剝記住的只是一個個詞語,而詞語所表達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在課堂上被割裂了。孩子記憶中沒有形象,沒有情感的支撐,只剩下詞語的外殼。也就是說,從學生進校的第一天起,學校就把通向大自然的大門關上了。于是,蘇霍姆林斯基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向花園、田野、池塘邊……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語言。 王雷英:我感覺在課堂上,教育敏感更多的就是一種教育機智。2002年,我代表浙江省在全國第四屆閱讀教學大賽上上《軍神》一課,雖然我有三個教學預設方案以備機動,但是,上課不久就發(fā)生了“意外”:在讓學生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一下子站起來30多個孩子,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提了自己的問題,怎么辦?這是課前沒有預見到的。但當時我敏感地意識到:這就是教學資源,這節(jié)課就應該從這里來展開。于是,我大膽調(diào)整了原先的預設,臨時增加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梳理問題,讓學生的問題真正變成教學的主線,驅(qū)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單單梳理問題就用了12分鐘。這節(jié)課獲得了全國比賽一等獎。 朱文君:后來我看到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老師說:王老師以她特有的教學敏感向大家展示了真實的教學風采。我感到很有道理,這節(jié)課就贏在老師的教學敏感上。 不要讓教育敏感的“肌肉”失去記憶 李振村:有的人球感好,有的人樂感好,有的人色彩感好??梢哉f,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天賦。現(xiàn)在諸位也認為教育敏感天賦的成分更多一些,那么我要請教的是:這樣一種帶有先天稟賦性質(zhì)的教育敏感,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夠通過后天的修煉、熏陶來培養(yǎng),來生長呢? 蔣軍晶:完全可以。教育敏感首先需要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之后需要開掘和培養(yǎng),就像那些專業(yè)的乒乓球運動員,不管他們有多么好的球感,一個禮拜不練球,球感就會鈍化,用專業(yè)說法就是說肌肉會失去記憶。 朱文君:說得好!教育敏感固然是一種天賦,但后天的經(jīng)驗積累、文化積累是教育敏感生存、生長的土壤。 蔣軍晶:以我為例,我對學生思維中批判性的品質(zhì)總是特別敏感,善于在課堂上抓住這樣的思維閃光點進行開掘。這種敏感是怎么形成的?應當說來自于我大量的比較性閱讀,要執(zhí)教一篇課文,我從來不滿足于就把這一篇課文反復研讀,而是尋找相關的大量文本進行對照性研究。這時我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意外之處,有了很豐富的積累。此時走進課堂,只要學生的思維有一點點亮光,我都會敏銳地捕捉住。 王雷英:教學敏感的養(yǎng)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非常愛教育,非常愛孩子。修煉自己的教育敏感,熱愛是前提。因為你熱愛,所以你就在意學生,就注意時時觀察學生。日積月累,你對各類學生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即便是到一個陌生的班級,你從孩子的眼神、語言中也能敏銳地感覺到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習慣。所以我始終強調(diào):你具有什么樣的教育敏感度,你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老師。 李振村:文化積累、經(jīng)驗積淀、熱愛,這一切是激發(fā)先天教育稟賦的引子,沒有這些東西的點燃,沒有大量的經(jīng)驗和文化積淀,再好的稟賦也沒有用。 王小慶:我插一句,你對學生的期待,對教學的期待,對文化的期待,也是教育敏感誕生的一個前提。因為你有了這樣一種期待,你在等待那個機遇的出現(xiàn),而那個機會一旦出現(xiàn)的時候,你的敏感就會猶如靈光乍現(xiàn),不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