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的“圣人”,就是致良知的人。從孟子到王陽明,一以貫之: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
- 1 -
《傳習錄》上記載,弟子王艮一天出游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么?”
王艮說:“我看到滿街都是圣人?!?/span>
王陽明曾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蓖豸薏幌嘈?。
在王艮看來,圣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圣人”這句話,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圣人啊?!?/span>
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圣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span>
王艮尷尬的一笑:都是圣人。王陽明點頭說:對!人人都是圣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陽明說的“圣人”,就是致良知的人。從孟子到王陽明,一以貫之: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
良知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在凡不減,在圣不增。這世界上,賢者與作惡者、智者與愚者、成功者與普通人,其中差別并不在于內(nèi)心良知良能的多寡有無,因為良知是每個人的本性;而在于,每個人多大程度上認識到、多大程度上發(fā)揮了這種良知良能。
所以王陽明說,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讓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良知自然常存,這也是修習。
- 2 -
正是因為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善才成為人的本性本心中自然而然的存在。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夫惡念者,習氣也;善念者,本性也?!?/strong>人的惡行惡念,都是后天的習氣。也就是說,惡總是在人的生長中所養(yǎng)成的、被熏染的。而善念,則是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的,是本性。
人之所以作惡,并非是因為泯滅天良,并非是因為沒有善根,而是因為后天養(yǎng)成、熏染的惡習遮蔽了人的本性。
根據(jù)王陽明的心學,世界上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只要照見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驅(qū)逐惡習,正如太陽驅(qū)逐霧氣一樣。
- 3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在于體悟良知、致良知。而致良知的要點正在于反求諸己和知行合一。
“反求諸己”,出自《孟子·離婁上》。即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并努力加以改正。
有位朋友經(jīng)常因為生氣而指責別人。王陽明告誡他說:“學習應該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屢次想害死舜,但舜還是照樣疼他。王陽明說,“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堅決要去糾正象的奸惡,只會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個傲慢的人,肯定不會認錯,舜又豈能感化他?”
這位朋友聽了這番話,深有所悟。
- 4 -
在王陽明看來,知和行本來就該是一體兩面。一方面,行必須有知的指導,行必須借助知的反思;而行則可以檢驗、修正知。
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我們自己以為懂得了一個很好的道理,但卻未能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你只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卻并未真正用“心”去體悟它。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并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于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故而,心學的落腳點和歸宿,始終在反求本心、致良知。
來源:國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