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啡是鴉片類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所以被長期用作止痛藥物。在一次醫(yī)學實驗中,科學家使用嗎啡持續(xù)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實驗的最后一天,他們偷偷用生理鹽水取代嗎啡溶液,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生理鹽水產(chǎn)生了和嗎啡一樣的功效,成功抑制了實驗對象的疼痛。
在這個實驗中,生理鹽水充當了一種“安慰劑”,它并沒有實際療效,卻產(chǎn)生了和嗎啡一樣的功效。這就是所謂的“偽藥效應”,又稱“安慰劑效應”,它是美國麻醉學和醫(yī)藥學家畢闕博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由于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緩解的現(xiàn)象。
“安慰劑效應”其實是一種潛意識的自我暗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學》中,對“潛意識”下了一個精確的定義。他認為,潛意識是在我們的意識底下存在的一種潛藏的神秘力量,這是一種相對于意識的思想;而意識與潛意識具有相互作用,意識控制著潛意識,潛意識又對意識有重要影響。
可以說,潛意識具有無窮的力量,它隱藏在心靈深處。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
1910年,法國心理學家愛彌兒?柯爾利用潛意識發(fā)明了一套簡短有效的“柯爾療法”。他要求那些因為萎靡不振而導致出那各種各樣身體狀況的患者,每天早晚閉上眼睛坐在(或躺在)安樂椅上,讓全身肌肉放松,然后小聲地念出一句話:“每一天,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變得越來越好。”這段話必須早晚重復二十遍。
柯爾指出,在說出這這段話的時候,人們的潛意識會把它們記錄下來。這時,不要讓任何具體的事情侵擾自己的思想一一不論是疾病還是生活中的麻煩,它們必須變成一個被動的受體。只保留這個“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的愿望,從而讓身體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狀態(tài)。
柯爾的這種治療方法,其實就是對“安慰劑效應”的一種現(xiàn)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所擁有的力量,有時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在心理學中,“暗示”指的是人或環(huán)境以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fā)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收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換句話說,它是用含蓄、間接的辦法對人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迅速影響,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事實上,心理暗示現(xiàn)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當然,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工作中一旦我們覺得某件事情很難辦,存在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祛,就等于給了自己“我不行”的暗示,因此,最后往往無法做成這件事。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應該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避免消極的暗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接到一個任務之后,首先對自己說:“我能行,這個對我來說太簡單了?!?/p>
“安慰劑效應”在醫(yī)療領(lǐng)域的研究,已經(jīng)充分證明了潛意識的巨大力量,甚至可以在不依賴藥物的情況下讓身體自行產(chǎn)生藥理反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醫(yī)生來給我們開“安慰劑”,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用充滿希望與期待的話語來與潛意識交談。同時,盡量不去想那些影響心情的事情,而是建立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如此,我們會活得更快樂、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