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方言之“伴拃兒” 文/顧家龍 “伴拃兒”,在宜城方言里,是表示方位、距離的詞。跟“挨跟兒”、“攏根兒”意思相近,指旁邊、附近。 比如:他當時就站在我“伴拃兒”。 我老屋①“伴拃兒”有多大②一口堰。 注: ①、我老屋,我老家里,“我”讀wo+o,即“我o”。宜城方言中為了表示強調(diào)語氣,似乎都像是把強調(diào)對象的韻母讀兩次一樣。 ②、多大,很大的意思?!岸唷弊xdúo,“奪”音,不讀dūo。 ③、沕mi頭兒,猛子,把頭隱沒入水中。 ④、蚵螞,青蛙。
伴有同伴、伴隨之意。既然是同伴、伴隨,就應(yīng)該在附近、周圍、不遠處。拃是個量詞,拇指和食指抻開丈量的長度稱為拃。丈量一次,叫一拃,丈量兩次,叫兩拃。總之,一拃之距是很近的了。所以宜城人就用“拃把遠、拃把長”表示很近、很短。拃兒是兒化音的發(fā)音。兒化音是宜城方言最明顯的特征。
將“伴”、“拃”組成一個詞語,直譯的意思是:“伴兒”就在拃把遠的地方。宜城人借用伴拃兒指旁邊、附近。這個方言充分顯示出宜城人的生活智慧。
比如宜城人喜歡這樣說:他早上肯定吃了很多蒜瓣,剛從他“伴拃兒”過,差點把我熏暈倒了。我老屋“伴拃兒”就有一口堰和一條長渠溝。小時候,經(jīng)常下河抹澡,有時河里的魚就在腿“伴拃兒”串,一個沕頭兒③扎下去,就能逮到。人們總是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書寫字,因為那個時候“伴拃兒”啥聲音都沒有。
宜城方言中還有一個表示數(shù)量的詞:半扎兒。發(fā)音跟“伴拃兒”一樣,意思卻相差十萬八千里。半扎兒是指一個物體的一半,比較好理解。六七十年代,在鄉(xiāng)下,每家大多一年只喂一頭豬,到臘月底才舍得殺,因為要向國家交預(yù)購。過早的殺了,留下的一半,管不到過年,恐怕就吃光了。有一句順口溜最能說明:臘月二十八,家家把豬殺。殺了沒得蚵螞④大,還要交半扎兒。
編輯:楊曉云 張代芳
責任編輯:丁心琴
編審:張春陽 余媛媛
文藝熱線:42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