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如河北石家莊及山西一些地方人們把中醫(yī)的診脈說成“號脈”,其實是“候脈”的音訛?!昂颉庇小翱赐?、“伺候”、“診候”、“觀測”的意義,而“號”沒有,所以古代書籍里只有“候脈”而沒有“號脈”。如:
《北齊書·方伎傳·馬嗣明》:“為人診候,一年前知其生死?!庇郑骸?/span>邢邵子大寶患傷寒,嗣明為之診,候脈。”
宋代,張淏《云谷雜記·慈恩寺》云:“(長孫后)懷高宗將產,數(shù)日不能分娩,遂詔醫(yī)博士李洞玄候脈?!彼未?,周密 《齊東野語·鍼砭》作“詔醫(yī)博士李洞玄候脈。”
臨縣方言里“號”字與普通話的“候”是同音的。估計在一些方言里“號”與“候”音似是造成的“候脈”寫作“號脈”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在臨縣方言里不說“號脈”而是說“捏脈”。
中醫(yī)書里沒有“號脈”一詞,口語中的號脈可能就是候脈轉音來的。
中醫(yī)有脈候、候脈,意思一樣。因為候,是外在表現(xiàn)的意思,病候,就是內在疾病在外的表現(xiàn),比如癥狀、體征。
脈候,就是脈的改變在外的表現(xiàn),這個表現(xiàn)不顯著,只有醫(yī)師用一定的方法才能發(fā)現(xiàn),所以診脈的方法又叫候脈、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