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崔氏名人】崔氏百賢錄(明、清)

崔氏百賢錄(明、清)                        

 

 

 

  明代崔迪

 

 

   崔迪(1304--1391),字惟吉,山東益都人,家世業(yè)儒,耕讀為生,通曉經(jīng)史,長于理學(xué)。至正末,高皇帝(朱元璋)曾嘗幸其家,迪敬事焉,洪武初,召授青州府儒學(xué)訓(xùn)導(dǎo),轉(zhuǎn)益都教諭,擢左春坊、左贊善。謝病歸乞,以教諭終其身。賜之誥命,白金文綺龍頭拐杖,一品服色,以寵異之。洪武24年(1391)卒,年87歲。

                               明嘉靖《青州府志》)

 

 

 

  明代崔恭

 

 

   崔恭(1409—1479),字克讓,廣宗(今屬河北)人。正統(tǒng)元年(1436)進士,授戶部主事。歷萊州知府、湖廣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天順二年(1458)以右副都御史,巡撫蘇、松江諸府,興革利病,編定均徭;與都督徐恭疏浚儀征漕河,又疏浚常河、鎮(zhèn)河,大治吳淞江,恢復(fù)周忱所定耗羨則例。升任吏部右侍郎,置功懲簿,有聞必錄。成化五年(1469)五月進吏部尚書,成化十一年(1475)春授參贊機務(wù)。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家。

 

 

 

 文獻記載】

 

  崔恭,字克讓,廣宗人。正統(tǒng)元年進士。除戶部主事。出理延綏倉儲,有能聲。以楊溥薦,擢萊州知府。內(nèi)陸輸遼東布,悉貯郡庫,歲久朽敝,守者多破家。恭別構(gòu)屋三十楹貯之,請約計歲輸外,余以充本府軍餉,遂放遣守者八百人。也先京師,遣民兵數(shù)千入援。廷議城臨清,檄發(fā)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請俟秋成。居府六年,萊人以比漢楊震

  景泰中,超遷湖廣右布政使。諸司供給,率取之民。恭與僚佐約,悉罷之。公安、監(jiān)利流民擅相殺。恭下令愿附籍者聽,否則迨秋遣歸,眾遂定。尋遷江西左布政使。司有廣濟庫,官吏干沒五十萬。恭白于巡撫韓雍,典守者咸獲罪。定均徭法,酌輕重,十年一役,遂為定例。

  天順二年,寧王奠培不法,恭劾之。削其護衛(wèi),王稍戢。遷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撫蘇、松諸府。按部,進耆老言利病,為興革。與都督徐恭浚儀真漕河,又浚常、鎮(zhèn)河,避江險。已,大治吳淞江。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鶴江,又自白鶴江至嘉定卞家渡,迄莊家涇,凡浚萬四千二百余丈。又浚曹家港、蒲匯塘、新涇諸水。民賴其利,目曹家港為“都堂浦”。初,周忱奏定耗羨則例,李秉改定以賦之輕重遞盈縮。其例甚平,而難于稽算,吏不勝煩擾。恭乃罷去,悉如忱舊。

  吏部右侍郎,李賢王翱舉恭。遂召用。置“勸懲簿”,有聞皆識之。翱甚倚恭,轉(zhuǎn)左。父憂起復(fù)。憲宗即位,乞致仕。不允。成化五年,尚書李秉罷。商輅欲用姚夔彭時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謂時實逐秉,喧謗于朝。時稱疾不出,侍讀尹直以時、概皆已鄉(xiāng)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輅,以恭代秉。越五月,母喪歸。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罷諸司不識者數(shù)人。十一年春命參贊機務(wù)。居三年,致仕。又二年卒。贈太子少保,謚莊敏。

 

 

                        (《明史》“列傳”第四十七)

 

 

 

 
  明代學(xué)者崔銑(后渠先生)

 

 

  崔銑(1478~1541)明代學(xué)者。字子鐘,又字仲鳧,號后渠,又號洹野,世稱后渠先生。河南安陽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入翰林,授編修。因得罪大宦官劉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為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翌年,劉瑾伏誅,召還北京翰林院史館。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歸。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為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三年,因議"大禮"冒犯了世宗,罷職返鄉(xiāng),潛心于研治學(xué)問。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后又升任南京禮部右侍郎。崔銑以“六然訓(xùn)”(“自處超然,處人靄然,有事斬然,無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勉。1541年因病乞歸,卒,謚“文敏”。著有《洹詞》和《彰德府志》。

 

 

 

 【文獻記載】明代學(xué)者崔后渠的“三起三落”

   

 

   

   崔銑(1478~1541)明代學(xué)者。字子鐘,又字仲鳧,號后渠,又號洹野,世稱后渠先生。安陽市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入翰林,任編修。因得罪大宦官劉瑾,于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為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翌年,劉瑾伏誅,召還北京翰林院史館。正德十二年(1517),引疾告歸。世宗即位后,于嘉靖元年(1522)被召入京。次年,擢升為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三年,因議"大禮"冒犯了世宗,罷職返鄉(xiāng),潛心于研治學(xué)問。十八年,重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后又升任南京禮部右侍郎。不久,因病乞歸。卒謚“文敏”。著有《洹詞》和《彰德府志》。

 

    

   崔銑“三起三落”,志行不改。他先后有三次被貶謫,但其處事泰然的心境支撐著他站起來,堅持到最后。

   公元1505年,崔銑中進士,后入翰林院任職,參加《孝皇實錄》的編寫。他卻不愿趨炎附勢,攀附權(quán)貴。當(dāng)時,宦官劉瑾專權(quán),一手遮天,大權(quán)在握,但凡不順?biāo)庹呓y(tǒng)統(tǒng)遭受打壓,動輒貶官為民,甚至囚禁流放。朝中大臣見之視若猛虎,許多官員對他阿諛奉承,見之伏謁跪拜,獨崔銑見劉瑾長揖而已。劉瑾為此大怒不止,欲加罪于他。可是崔銑做事謹慎,待人友善,始終沒有讓劉瑾抓住把柄。有人提醒崔銑,不要再和劉瑾橫眉冷對,以免遭到莫須有的罪名。崔銑卻說:“銑安義命久矣!”四年之后,《孝皇實錄》編寫完畢。劉瑾假傳圣命:“史臣未練政體,各升俸一級,調(diào)部屬州縣?!泵魃到?,把他外放為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

 

    崔銑到南京上任后,很快就遇到了一樁大案。南京屬地蘇、松等府糧長管理米庫,每年都要將收繳上來的新米留下,換進去一些已經(jīng)霉壞的陳米,從中牟取暴利。為了防止事情敗露,糧長用重金買通了上下官吏。崔銑發(fā)現(xiàn)此事后,立即頒令嚴(yán)查。當(dāng)?shù)毓賳T紛紛為其說情,就連吏部尚書也親自寫信勸說崔銑放棄懲治糧長,崔銑不為所動,回信告訴這位自己的最高上司:“某為官一日,與朝廷干一日事,豈以顯晦相拘?”崔銑毫不客氣地把糧長免掉了,南京城的權(quán)貴官宦也不得不贊嘆道:“崔子可謂善治奸人矣!”

 

    僅在南京待了一年,崔銑就被召回翰林院史館,復(fù)官編修。此時,劉瑾也因謀反被誅。六年之后,崔銑充經(jīng)筵講官。當(dāng)時,武宗皇帝沉溺于酒色游戲之中,不理政事。他寵信的一個武官也是整日狩獵飲宴,到處自我炫耀。武宗卻將國家重事托付于他,群臣雖然著急卻不敢諫言。唯有崔銑上書武宗皇帝,要他毋生驕怠,毋徇私愛,毋亂舊章。并諫之以救民、理財、強兵、舉薦之策,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情真意切。結(jié)果卻惹得武宗皇帝很不高興,權(quán)宦奸臣也趁機向皇帝挑撥是非。

 

    崔銑見此情景,借口養(yǎng)疾求歸,武宗皇帝欣然接受。崔銑回到故里后,悉心讀書,杜門絕交,不入官府,以課農(nóng)種竹、訓(xùn)子授徒為樂。在此期間他修訂了《彰德府志》并保留至今。

 

    明世宗即位后,朝中大臣紛紛舉薦崔銑,嘉靖皇帝一紙詔命,崔銑收拾行裝赴京上任?;氐匠⒑?,崔銑先是參與編撰《武皇實錄》,后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他痛懲粗飲之弊,倡道教,正文體,使英敏者日進,庸鈍者自勵,期滿者忘歸,聞風(fēng)者而來,深得國子生的愛戴。有人贊其是“振骨之遺才”,有“治世之相度”??上Т捭娮⒍ú粫绱税惨荨?/em>

 

    公元1524年,崔銑因“大禮”之爭觸怒了嘉靖皇帝,又一次被罷免。明孝宗弘治皇帝臨終前傳位給武宗正德皇帝,正德傳位給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世宗嘉靖皇帝。按輩分說,弘治帝是嘉靖帝的伯父。正統(tǒng)觀念嘉靖帝是為弘治承嗣的,應(yīng)稱弘治為皇考,稱其生父為皇叔。但是嘉靖帝卻要稱其生父為皇考,孝宗為皇叔。這就違背了封建禮教,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崔銑稟性正直,剛正廉潔。他趁上書災(zāi)情時指責(zé)嘉靖皇帝:“進講之日少,放免者多,接士夫之時什一,對內(nèi)人者什之九?!备嬲]皇帝“無輕正統(tǒng),無拂群情,無恃威可作,無謂己可繼”,勸他按正統(tǒng)辦事。這道奏章上書之后,崔銑隨即又寫了請辭書,要求辭官歸鄉(xiāng)。嘉靖帝一氣之下批“崔銑準(zhǔn)他辭”幾個字,接到圣旨后,崔銑即日辭陵交印。臨走時,送行者達千人之多。正德四杰之一邊貢曾寫下“盧龍山畔菊花明,一片歸帆五兩輕”的詩句稱贊崔銑一身高潔,兩袖清風(fēng)。

 

    公元1539年,崔銑被任命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這是他第三次出仕,而距他上次為官也已十六年了。晚年出仕并非崔銑所愿,因為他早已習(xí)慣了淡泊的生活。上任后崔銑就處理了一件麻煩事情。當(dāng)時有人為討取嘉靖皇帝的歡心,說南京有一條朱家巷,系圣祖出身之地,應(yīng)大建園寢,設(shè)置護衛(wèi)。嘉靖帝將此事交付于崔銑,讓他去考察。崔銑經(jīng)過認真查證分析,發(fā)現(xiàn)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這就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如實稟報,避免了這一勞民傷財?shù)墓こ獭?/em>

 

   公元1517年,崔銑被罷免,回到家鄉(xiāng)安陽,過著平靜安逸的生活。由于他知識豐富,才學(xué)廣博,彰德府郡守陳策委托其編修《彰德府志》。崔銑努力搜集資料,在參照宋《相臺志》和元《相臺續(xù)志》的基礎(chǔ)上,查閱大量史籍,保證了《彰德府志》的真實可信性?!端膸烊珪偰俊吩u價其書“頗為嚴(yán)謹”,實乃允當(dāng)之論?!墩玫赂尽妨鱾髦两?,仍是研究安陽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洹詞》,崔銑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內(nèi)容是崔銑的為政和學(xué)術(shù)思想,稱頌忠直,褒揚廉樸。這部作品整體上反映了崔銑的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政治上他表現(xiàn)出唯物求實,積極向上的為政思想。選入中學(xué)教材的《記王忠肅公翱之事》即選自《洹詞》。

 

    崔銑晚年在安陽縣城西部修建了一座書齋,命名為“后渠書屋”。他在此耕讀調(diào)養(yǎng),彈琴書畫,過著自由自在,灑脫無慮的清逸生活。 

 

 

 

  明朝文學(xué)家、歷史學(xué)家、翰林院編修崔桐

 

 

  崔桐(1478-1556年),字來鳳,號東州,直隸海門(今江蘇海門市)余東人,一作揚州人。生于明成化十三年。他9歲跟隨父親游南雍,常常出語驚人。祭酒徐瓊稱他為奇童。在翰林院與張邦奇齊名。直隸鄉(xiāng)試第一。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為第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準(zhǔn)備南巡江南,崔桐與同榜狀元舒芬等詔跪午門外,一連五日上疏諫阻,武宗下令讓他們跪闕下五日,受杖奪俸,遂名聞天下。嘉靖八年(1529年)遷督學(xué)副使,又轉(zhuǎn)任福建參政、浙江副使,后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嘉靖十年,以翰林侍讀出為湖廣布政使右參議,提調(diào)武當(dāng)山,累提升為國子監(jiān)祭酒。嘉靖廿四年(1545年)任禮部右侍郎(二品)。曾自我評價:“奉職太愚,自處太高,操持太執(zhí),語言太直?!?/em>

 

   曾參與《武宗實錄》等書的編修,有《東洲集》二十卷,《東州續(xù)集》十卷,(《四庫總目》、《明史藝文志》作東洲集四十卷,無續(xù)集)傳世。南通博物苑有崔桐書法留存。

 

   嘉靖十五年(1536年),崔桐回鄉(xiāng)為母守孝期間,受海門知縣沈起的邀請,編修嘉靖海門縣志》,較為詳盡地記載了海門的政治、文化、風(fēng)俗。

 

    崔桐故居原在城外,后因堤坍遷至城中,崔桐曾賦《庚辰歲歸省感故里入灑》詩:“十年鄉(xiāng)夢白云涯,歸日殘墟欲泛槎。野哭有人悲稅役,春農(nóng)無地種桑麻。魚龍水闊通層漢,雁鶩煙深影斷沙。心折不堪回皓首,嘯歌酤酒醉漁家?!笨梢?,崔桐在歸鄉(xiāng)省親時故居已成魚龍之地。

 

    余東城內(nèi)的故居是其晚年回鄉(xiāng)后的居所,一對門枕石至今保存完好,現(xiàn)

住戶是崔桐第廿一世孫。城西殷忠村還有崔氏祖墳。 


    崔桐一家世代為官,其曾祖父崔璜曾為山東布政司都事,其祖父崔潤在天順二年(1458年)亦任布政司都事,其父崔昆在成化二年(1466年)任天臺縣丞,正德十五年(1520年)封翰林院編修。其子崔有繼嘉靖廿四年(1545年)以父崔桐恩蔭入監(jiān)任竹塘知縣。

 

 

 【文獻記載】

 

 

   明崔桐,字來鳳,海門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事跡附見《明史》舒芬傳,以與芬俱疏諫南巡廷杖故也。是集凡詩九卷、詞一卷、文十卷,《續(xù)集》詩六卷、文四卷。江南通志所載,卷帙與此相同。千頃堂書目作《東洲集》三十卷,《續(xù)集》十卷?!睹魇贰匪囄闹咀鳌稏|洲集》四十卷。疑黃虞稷誤二十爲(wèi)三十?!睹髦尽窊?jù)虞稷之目合而計之,共爲(wèi)四十卷也。

-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存目)



   崔桐,字來鳳,海門人。正德丁丑進士第三人,授編修,諌南廵詔,跪午門外五日。廷杖奪俸。嘉靖初諌大禮,復(fù)逮詔獄,再予杖出。補湖廣叅議備兵,辰沅平安化山冦賜金幣。進南太僕卿建議,薛瑄從祀拜禮部左侍郎,致仕。著《東洲》正續(xù)集。

 

 (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五)

 

 

    崔桐,字來鳳,號東洲,海門人。正德間,崔桐以歲貢生卒業(yè)南雍。丙子,司成將考選監(jiān)生就鄉(xiāng)試者,崔忽夢在一屋題柱曰:“文章已冠三千士,國學(xué)先標(biāo)二十名?!庇X,告同舍生,生言:“子小試當(dāng)列名一十,然必為榜首。”將揭曉,崔又夢王大化饋以羊首。同舍生又言:“王為丙子榜首,今以羊首饋子,是亦冠多士之兆也?!焙蠖艟泸?。舊制,國學(xué)春秋二祭,各衙門胙肉,皆國子生押送。崔東洲值太常寺,太常卿忽不相接,崔投以韻語曰:“吾聞千里能相見,一見如何反拒之。國子使非蘧玉使,太常辭豈孺悲辭。七科不第天留意,四十無聞我自知。不屑教中承教誨。退而三省是吾師。”太常卿得詩,亟延唉之。由是其名并著。

 

                         (  明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95《國朝》)

 

 

 

  明代崔文奎

 

   崔文奎(1450~1536),字應(yīng)宿,號松溪,明新泰縣(今新泰市)龍廷苗莊人。幼時聰穎好學(xué),胸懷大志,才學(xué)名貫一時。成化十三年(1477年)鄉(xiāng)試中舉。成化甲辰科(1484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十六年(1503年),轉(zhuǎn)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政聲冠一時”。正德元年(1506年)丁尤母喪,去職還鄉(xiāng)。除服后,正德帝下詔復(fù)其職,時宦官劉瑾、焦芳濁亂朝政,辭不就職。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殺,滿朝言官皆薦其為光祿寺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瑾雖除,但宦官仍然把持朝政,文奎堅不趨附,遭到忌恨。正德九年(1514年),宦官張永等左右正德帝調(diào)文奎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按南畿,遠離朝廷。正德十二年(1517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后升任倉場總督兼工部左侍郎。嘉靖元年(1522年)升任南京工部尚書。因與權(quán)奸張璁、桂萼不合,且進諫不聽,嘉靖四年(1525年),文奎上書辭官歸里。致仕后,嘉靖多次派人到新泰向文奎詢問朝政得失,但崔托辭一無所對。嘉靖十五年(1536年),崔文奎在里籍新泰龍廷病逝,享年八十六歲。嘉靖帝輟朝,遣使諭祭,謚“康簡”。史稱崔文奎“守身清約,精于吏事,居官所至有聲”(《明世宗實錄》)?!扒宓裸『瘢煜峦茷殚L者”(《新泰縣志·人物》)。有《科貢題名記》、《重修碧霞宮記》等,載清《新泰縣志》。

 

   

   明大司空康簡公傳崔文奎,字應(yīng)宿。洪武初,其祖瑾自沂水遷居于新泰,遂家焉。

文奎體貌魁梧,眉目疏朗,性格樸訥,有俊才。成化甲辰進士,弘治十一年由部屬遷河

南按察司副使。守憲不阿,以秩遷,父老為之樹碑立祠。十六年,轉(zhuǎn)山西布使司左參政,政聲冠一時。正德元年,太宜人劉氏卒,文奎奔喪回籍,服闋。上起復(fù)之時,中官劉瑾用事,與焦芳濁亂朝政,荼毒縉紳,文奎遂辭以疾不就。五年,瑾伏誅。言官交薦,征文奎為光祿寺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九年,內(nèi)官張永輩忌文奎,直詔出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按南畿,借外秩以遠

之。十二年,拜工部右待郎,升倉場總督兼工部左侍郎。初興王之在國也,嘗師事文奎。

武宗崩,入繼統(tǒng),即尊位,是為世宗。嘉靖元年,進為南京工部尚書,時詔議。興獻王

典禮,張璁桂萼首倡邪說,排擠正士。文奎與議不合,遂有去志?;蛟唬骸敖駨埞鹩?/em>

事,眾皆影附,公宜降意以從,否則將不容。”文奎弗然曰:“人臣以之賢斥佞,不能

者止,焉為有黨奸固位而毀其臣節(jié)者耶!”四年秋,遂上疏乞骸骨歸田里。雖嘗以議禮

忤旨,帝雅敬憚,不可留,特賜五時朝服,晉一品太子少保。文奎歷事四朝,清潔恪

厚,天下推為長者。歸里后,優(yōu)游山林,超然有物外之致。上屢以時政得失,遣使顧

問,文奎辭以年老志昏,一無所對。十一年會生日,上命詞臣制壽聯(lián)并頒“表率卿相”

匾額。第十七年卒,上輟朝,遣使諭祭,謚康簡,祀鄉(xiāng)賢。(《新泰縣鄉(xiāng)土志》)

                                                                                                                                                                                                                      

 


   明代崔讓

 

 

   崔讓,明景泰(1450)庚午科舉人,山西呂梁馬茂莊人。累官至僉都御史(正四品

官)。后任陜西巡撫,萬歷年間任寧夏巡撫。卒于寧夏任上

 

 

 

明代崔璽
 
 
    崔璽,字延用。直隸通州人,明弘治九年(1496)進士,任武定州太守。
辭官后遷臨清。
 
 
 
明代崔棟
 
 
 崔棟,蘇州人。嘉靖29年(1550)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
 
 

 

 明代崔涯

 

 

   崔涯,字若濟,號筆山,寧國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登進士,擢任監(jiān)察御史。任上奉命視察河?xùn)|(今山西),上疏陳述鹽政七事,皆中時弊,時值年歲荒歉,奏請撥發(fā)鹽稅數(shù)十萬,以賑解縣,薄度災(zāi)民。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糾劾不避權(quán)貴。世宗譽為“真御史”。巡按福建任上,嚴(yán)懲貪官。辦理各類獄案,深得民心。后因疏劾吏部尚書汪鋐,違背旨意而去職。不久,倭寇侵犯沿海,部院推薦天下名士,崔涯與唐順之、鄒守亮同時受詔復(fù)職,而崔涯以年老有疾而謝絕。解職歸里后,建書院,倡禮儀,振儒學(xué),講學(xué)術(shù),尊崇程朱理學(xué),躬身力行,循教后學(xué),筑室桐山,賦詩自娛。

 

   有《筆山文集》10卷行世。其詩風(fēng)清麗雅秀,語言超逸。

 

 
 
  明代著名畫家崔子忠 
 
  
 崔子忠( 萬歷年間--1644),初名丹,改名子忠,字開予、道母,號北海、青蚓(一作青引)。北海(今山東省萊陽)人,后移居順天(即北京)。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并稱“南陳北崔”。其好友梁清標(biāo)《畫譜序》亦作“道毋”。梁清標(biāo)在所輯刻崔子忠所繪《息影軒畫譜》序中,稱崔子忠“天啟時,為(順天)府庠生,當(dāng)生于萬歷年間?!庇终f他“甲申之變,走入土室而死”,清順治年間(1644年),卒。
  傳世作品《洛神圖》等。其中《云中玉女圖》,有自題詩“杜遠山下解桃花,一萬里路蒸紅霞。昨宵王母云中過,逢駐七香金鳳車。”
 
                                            《清史稿》
 
 
 
  

 

  明代政治家、軍事家崔景 

 

 

   崔景榮(1565—1631年),字自強,河南長垣人。明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初授平陽府推官,后累官甘肅、湖廣、河南、四川四省巡按。明萬歷十八(1590)年,任播州(貴州遵義)監(jiān)軍。后為寧夏巡撫,兵部右侍郎,右儉都御史,在前線親自督戰(zhàn),重創(chuàng)來敵。召還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崔景榮一生為官廉潔,剛直不阿,特別是在天啟四年升吏部尚書后,不畏閹黨權(quán)勢,多次回絕魏忠賢的宴請與拉攏,并在官吏設(shè)置與任用等方面,同魏忠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斗爭,終因庇護楊漣、左光斗等著名東林“六君子”而被奪職,遂辭朝還鄉(xiāng)。直到崇禎改元(1628),魏黨垮臺方被重新啟用,官復(fù)原職。崇禎四年(1631)卒,贈少保。

                             《明史》有傳、《長垣縣志》

 

 

  【文獻記載《明史》:

 

  崔景榮,字自強,長垣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授平陽府推官。擢御史,劾東廠太監(jiān)張鯨罪。巡按甘肅、湖廣、河南,最后按四川,積臺資十八年。

  播州亂,景榮監(jiān)大帥遇劉綎、吳廣輩軍。綎馳金帛至景榮家,為其父壽,景榮上疏劾之。播州平,或請以播北畀安氏,景榮不可。會總督李化龍憂去,景榮為請蠲蜀一歲租,恤上東五路,罷礦使?;埵钄⒈O(jiān)軍功,弗及景榮。已,晉太仆少卿。

  三年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銀定素驕,歲入掠。景榮親督戰(zhàn)破之,因議革導(dǎo)賊諸部賞,諸部懼,請與銀定絕。銀定既失導(dǎo),亦叩關(guān)求市。寧夏歲市費不貲,景榮議省之。在任三年,僅一市而已。其后延鎮(zhèn)吉能等挾款求補市,卒勿許,歲省金錢十余萬。

  四十一年,入為兵部右侍郎,總京營戎政。改吏部,以疾辭去。逾年,起宣府大同總督。召還,晉兵部尚書。會遼、沈失,熊廷弼、王化貞議不協(xié),命廷臣議經(jīng)、撫去留,景榮數(shù)為言官所論。御史方震孺請罷景榮,以孫承宗代之。遂引疾歸。

  天啟四年十一月,特起為吏部尚書。當(dāng)是時,魏忠賢盜國柄,群小更相倚附,逐尚書趙南星。即家起景榮,欲倚為助。比至,忠賢飾大宅以待,景榮不赴。錦衣帥田爾耕來謁,又辭不見。帝幸太學(xué),忠賢欲先一日聽祭酒講,議裁諸聽講大臣賜坐賜茶禮,又議減考選員額,汰京堂添注官。景榮皆力持不行,浸忤忠賢指。又移書魏廣微,勸其申救楊漣、左光斗。廣微不得已,為具揭。尋以景榮書為征,曰:「景榮教我也?!褂谑怯纺呶臒?、門克新先后劾景榮陰護東林,媚奸邪而邀后福。得旨,削奪為民。崇禎改元,復(fù)原職。四年卒,贈少保。

  ……

 

  贊曰:崔景榮、黃克纘皆不為東林所與,然特不附東林耳。方東林勢盛,羅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異者,詬誶隨之矣。攻東林者,幸其近己也,而援以為重。于是中立者類不免蒙小人之玷。核人品者,乃專以與東林厚薄為輕重,豈篤論哉?畢自嚴(yán)、李長庚計臣中辦治才,而自嚴(yán)增賦之議,識者病焉。劉之鳳議獄不當(dāng),罪止謫罷,竟予重比,刑罰不中,欲求治得乎!

 

 

 

 明代崔儒秀 

 

 

    崔儒秀,字儆初,陜州(河南三門峽)人。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歷戶部郎中,遷開原兵備僉事。時開原已失,儒秀募壯士,攜家辭墓而行。經(jīng)略袁應(yīng)泰以兵馬甲仗不足恃為憂,儒秀曰:“恃人有必死之心耳?!睉?yīng)泰深然之。遼陽被圍,分守東城,矢集如雨,不少卻。會兵潰,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剄。事聞,贈光祿卿、大理卿,賜祠,謚曰“愍忠”,以陳輔堯、段展

配祀。

 

 

明代崔亮

 

  崔亮( --1370),字宗明,河北藳城人。元末為浙江省掾。后輔佐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初授中書省禮曹主事,遷濟南知府。洪武元年(1368),任禮部尚書。洪武帝即位大典、朝賀、祭祀、官服及軍禮檢閱等國家禮儀多為崔亮制定。洪武三年(1370)卒。

 

 

   明代崔泌之、崔源之兄弟

 
 
明代崔泌之
 
 
崔泌之(1584—1642),字饑仲,號小定,鹿邑縣崔老家村人。泌之幼有奇才,稍長即能詩,善古文,通辭賦。因其學(xué)行兼優(yōu),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選為恩貢第4名。天啟元年(1621年)參加鄉(xiāng)試,取得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參加會試列第4名,又經(jīng)殿試考中三甲第82名,取得進士。之后被授予保定府雄縣知縣之職,封文林郎。崇禎元年(1628年)調(diào)任清苑縣知縣,由于“政績有聲”,于崇禎三年(1630年)升任戶部主事。崔泌之剛直不阿,不屈從權(quán)貴,尊敬恩師,其滿門忠烈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
清苑縣前任知縣黃宗昌升任御史后,因向皇上揭發(fā)當(dāng)朝內(nèi)閣首輔周延儒,周延儒唆使親信保定知府史躬盛指使屬下崔泌之羅織罪名,誣陷黃宗昌。泌之無視權(quán)貴,毅然回絕曰:“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笔饭佬叱膳?,誣其貪污錢糧3萬兩(白銀)。泌之對無端的誣陷,哪肯認帳。崇禎三年(1630),泌之升任戶部主事,即想辭而赴京,而史躬盛故意留之。此時,恰逢巡按御史來到,泌之上前與史躬盛辯白,在爭辯激烈之時,泌之忿憤難平,當(dāng)著巡按御史的面,以拳毆打了頂頭上司史躬盛。泌之遂被逮赴西曹(刑部)關(guān)押。審訊者以“供認黃宗昌有罪,可減輕處罰”誘惑之,泌之堅不屈從。后又將泌之轉(zhuǎn)移到鎮(zhèn)撫司嚴(yán)刑拷打,百般折磨,但泌之仍堅持如初。不久,史躬盛伙同上司將其下獄4年,后羅織罪名,于崇禎六年(1633)判決流放山東任城驛,后釋放回故里,居陳州城里。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初九,李自成起義軍圍攻陳州城。城內(nèi)人心惶惶,官民皆欲逃去,獨泌之意欲堅守,遂助地方官策劃守御之計。
睢陳兵備僉事關(guān)永杰(駐陳州)殺起義軍勸降使者后,義軍攻城更加猛烈,泌之率兄弟子侄輩20余人登城協(xié)助官府守御。城東南隅發(fā)生火災(zāi),十二日城陷,睢陳兵備僉事關(guān)永杰、陳州知州侯君擢為守城捐軀,泌之急率兄弟子侄操戈與對方巷戰(zhàn)。義軍越來越多,泌之邊戰(zhàn)邊退,退至金龍橋,不幸與眾弟兄子侄皆被捉,拒降后被殺,可謂“滿門忠烈”。
泌之死后,朝廷于順治二年(1645)下令對死難者皆予體恤、旌表,泌之復(fù)故官,并賜謚號“忠烈”。康熙47年(1708)提督河南學(xué)政湯又曾奏請朝廷恩準(zhǔn)泌之加贈中憲大夫、光祿寺少卿。
 
 
明代崔源之
 
 
崔源之(1583—1653)字士本,號宿海,鹿邑縣人。崔源之自幼聰穎懂事,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在叔父崔應(yīng)夏(舉人,官至知州)扶養(yǎng)教育下長大成才。天啟二年(1622)參加壬戌科會試,殿試得中二甲65名,取得進士。
鹿邑至今有這樣的傳說:崔源之參加壬戊科會試時,篇篇文章如綿繡。房師(即后來的房官)對本房舉子的試卷閉評以后,發(fā)現(xiàn)源之試卷存在問題(舊時會試評卷前,先由謄卷官將舉子的試卷謄寫一遍,謄寫時使用朱筆),崔源之的文章雖然不是末卷,但謄寫者是使用淡朱筆謄寫的,字劃難辯,次幅試卷全不見字跡。房師從本房試卷中挑選了他認為滿意的5份卷子呈送主考官。盡管崔源之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無可挑剔,但因經(jīng)過他人謄寫的源之試卷模糊不清,房師只好把崔源之的試卷扣在了本房,不予呈報。
不知是那位神靈保佑,房官在向主考官呈送試卷時,主考發(fā)現(xiàn)他呈報的試卷是6卷,其中正有崔源之那份模糊不清的試卷。于是,房官當(dāng)即決定推遲呈報時間,急忙離去而返回本房。
第二天,房官又進呈除崔源之試卷以外的6卷。在送時主考又發(fā)現(xiàn)是7份試卷,其中仍有源之的試卷,房官和主考都覺得有點神了,私下懷疑其中定有緣故。第二天中午,他們對著日光將崔源之的試卷一讀,大加贊賞,并令書辦以朱筆描之,再仔細一閱,才知道這篇文章寫得特別出色,感嘆說:“此人確實具有才華,必定是出自忠厚節(jié)孝之門,應(yīng)該是待選的忠臣義士。不然,怎么能夠一再有神靈保佑呢!要不是這樣,我們真差點誤了他的前程。此人日后功名未可估量?!彼鞂⒋拊粗脑嚲矶閮?yōu)等,選拔為進士。
崔源之取得進士之后,即被派往吏部觀政2年,于天啟4年(1624)被授予工部營繕?biāo)局魇拢⒁灾魇侣毚肀静繂T外郎之職。天啟5年,主管修方澤壇工程,為朝廷節(jié)約白銀六萬兩。天啟6年,被派往荊州修惠王府,又兼管買銅鑄錢和修造戰(zhàn)船之事三項工程,為朝廷節(jié)約白銀數(shù)十萬兩。回朝述職,皇上以功給予嘉獎。崇禎7年(1634)源之升任整飭蘚州等處兵備道。以“除盜”功受賞兩次,升任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崇禎14年(1641)升任巡撫延綏(陜西)等處贊理軍務(w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處事平和,從不偏激,與人交往平易近人,為人正直,為官忠貞,從不趨炎附勢。
崇禎16年(1643),崔源之告老回鄉(xiāng)。在退居家鄉(xiāng)10年間,布衣疏食,出無車馬,坦然自得。
 
 

清代政治家、戲劇家、器樂演奏家崔應(yīng)階

 

 

崔應(yīng)階( —1780),字吉升,號拙圃。湖北江夏(武昌)人,父相國,官浙江處州鎮(zhèn)總兵。應(yīng)階一生為官,初授順天府通判,遷西路同知。雍正中,擢山西汾州知府。嗜好古琴。雍乾間與琴家王受白交往凡三十年,得其傳授。王受白操縵“高古淡遠,不同凡響,倘所謂中州者非歟?”。后崔氏將受白傳譜精選二十曲輯為《研露樓琴譜》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刊行,并以極簡要的“高古淡遠,不同凡響”概括了中州派的演奏風(fēng)格。該書據(jù)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影印。 

乾隆十五年(1750),授河南驛鹽道。擢安徽按察使。丁母憂,服闋,補貴州按察使。二十一年(1756),擢湖南布政使,署巡撫??偠酱T色劾應(yīng)階子甘肅東樂知縣琇附驛寄家書,應(yīng)階不檢舉,上特命降調(diào)。二十二年,補江南常鎮(zhèn)揚道。再遷山東布政使。二十八年(1763),遷貴州巡撫,調(diào)山東。疏請濬荊山橋舊河,泄積水。二十九年(1764),疏言:“武城運河?xùn)|岸牛蹄窩、祝官屯,西岸蔡河陂水匯注,俱為堤隔,浸灌民田,請各建閘啟閉?!本缢h。三十一年(1766),疏言:“各州縣民壯有名無實,飭屬汰老弱,選精壯,改習(xí)鳥槍,與營伍無二。不增糧餉,省得精壯三千三百馀名?!钡弥技为?。

乾隆三十二年(1767),疏言:“武定濱海,屢有水患:一在徒駭尾閭不暢,一在鉤盤淤塞未開。徒駭上游寬百馀丈,至沾化入海處僅十馀丈,紆回曲折,歸海遲延。徒駭舊有漫口,徑二十五里,寬至四五十丈,水漲賴以宣泄。若就此開濬,庶歸海得以迅速。又有八方泊為眾水所匯,伏秋霖雨,下游阻滯,淹及民田。泊東北為古鉤盤河,經(jīng)一百三十馀里,久成湮廢。若就此開濬,引水入海,則上游不致停蓄,積水亦可順流而下?!苯匀缢?。調(diào)福建,三十三年(1768),擢閩浙總督,加太子太保。乾隆三十四年(1769),劾興泉永道蔡琛貪鄙,論如律。調(diào)漕運總督,奏糧道專司漕務(wù),無地方之責(zé),令親押赴淮,不得轉(zhuǎn)委丞倅。召授刑部尚書,調(diào)左都御史。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原品休致。尋卒。

著有《拙圃詩草》、《黔游紀(jì)程》、《研露樓琴譜》、《官鏡錄》、方志《云臺山志》等,輯有《東巡金石錄》。所撰雜劇《煙花債》、《情中幻》,與吳恒宣合作傳奇《雙仙記》,合稱《研露樓曲》,今皆存于世。

 

 

清代崔炘、崔燾兄弟

 

 

 崔炘,字嵐村。徐州銅山人。崔樹楠長子。道光元年(1821年)由廩生舉孝廉方正,任廣東高州通判,升廣州同知。因響應(yīng)林則徐禁煙受株連。解餉返京,告假還鄉(xiāng),侍奉父親。父卒,余年亦卒。

 

 

 崔燾( --1854),字虹橋。徐州銅山人。清道光九1829年)崔燾(字虹橋)中進士,入翰林院,改庶吉士。一生在河南任地方官17年,任通許縣知縣、裕州知州、鄭州知州等職。咸豐元年91851),官至內(nèi)閣中書。為官期間,為政寬簡、廉潔清正、放賑救災(zāi),深受百姓愛戴。奉旨在故鄉(xiāng)徐州南山(戶部山)崔家舊居上擴建翰林府邸。咸豐四年(1854)調(diào)任安徽懷慶知府,卒于任上。

 

 

清代水利學(xué)家崔維雅

 

 

崔維雅(—1662),字大醇,直隸大名人,清初大臣。順治三年(1646)中舉人,授濬縣教諭,遷河南儀封縣知縣。儀封瀕河,歲苦泛濫,北岸三家莊當(dāng)水沖,十四年(1657),水勢北注,岸崩五里馀。維雅於上游故流疏使東行,北岸得安。復(fù)與封丘大王廟決口,擢開封南河同知。康熙元年五月,曹縣石香爐村河決,士民求速塞,維雅持不可。工將成復(fù)潰,至冬乃塞,如維雅言。

遷浙江寧波知府,光裕疏薦,擢河南河道副使。時沿河千馀里,險工迭出,維雅常預(yù)為之備,得無事。陽武潭口寺堤直河沖,水勢迅急,下埽輒蟄。維雅預(yù)於上流疏引河,埽定,堤得固。虞城距河堤僅數(shù)里,堤沒入河,北岸引河沖刷不利。維雅預(yù)迎河溜挑濬,及秋水歸新河,舊河為平陸。桃源七里溝河屢塞屢決,光裕檄維雅往勘,維雅言引河淺狹,流緩沙停,激蕩無力,宜令河頭加寬闊,使足翕受全河;又待河水突漲,乃使開放,建瓴直下。又言下游數(shù)十里已成平陸,而引河僅百丈,節(jié)短勢蹙,力不能刷淤,當(dāng)接挑二百丈闊,損十之八而深半之。又言開放當(dāng)在河頭西北,留近埽五丈勿開,則河流入口有倒瀉之勢,埽亦迎流下。光裕悉用其議。復(fù)遷河南按察使,湖南、廣西布政使,內(nèi)召為大理寺卿。卒。

維雅治河主疏導(dǎo)引河,使水有所歸,故屢有功而后不為患。有《河防芻議》六卷、《兩河治略》、《明刑輯要》等。

 

 

清代辨?zhèn)螌W(xué)者 崔述

 

崔述(1740--1816),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府魏縣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舉人。歷任上杭、羅源知縣等。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后,歸家著述。因見群經(jīng)的傳記、注疏多與原經(jīng)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jù),辨別真?zhèn)?。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jīng)。對戰(zhàn)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xué)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fēng)氣,頗有影響。著作由門人陳履和匯刻為《東壁遺書》,內(nèi)以《考信錄》三十二卷最令學(xué)者注目。他發(fā)憤自勵,專心撰寫《考信錄》三十二卷。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嘉慶十九年(1814年),該書完稿。翌年,崔述不顧年老多疾,自己修訂了全集88卷總目。9月22日,又將自己的書裝為九函,并留下遺囑。二十一年二月,崔述有《周易傳義疑參》十二卷,《左傳翼服》、《論語古本證異》、《論語補箋》、《莊子集評》、《離騷集注》、《樸齋文集》。嘉慶二十一年(1816)二月,崔述年七十四,卒。其弟崔邁,字德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壬午舉人。有《德皋詩草》。

崔述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但由于無裨于科舉,因而淹沒了近百年。20世紀(jì)初,日本人將《考信錄》加上標(biāo)點排印出來,使崔述的學(xué)術(shù)思想,在日本產(chǎn)生重大影響。不久,學(xué)者胡適自海外歸來,倡導(dǎo)新文化運動,作長傳《科學(xué)的考古家崔述》。同時,還引起著名學(xué)者錢玄同、顧頡剛等的關(guān)注,將其著作重新編校出版。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從此,崔述之學(xué)昌明于世。

 

 

 文獻記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列傳二百六十九)

 

 

崔述,字武承,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舉人,選福建羅源縣知縣。武弁多藉海盜邀功,誣商船為盜,述平反之。未幾,投效歸。著書三十馀種,而考信錄一書,尤生平心力所專注。凡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錄二卷,唐虞考信錄四卷,夏商考信錄四卷,豐鎬考信錄八卷,豐鎬別錄三卷,洙泗考信錄四卷,洙泗馀錄

三卷,孟子事實錄二卷,考古續(xù)說二卷,附錄二卷。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讀風(fēng)偶識四卷,尚書辨?zhèn)味恚撜Z馀說一卷,讀經(jīng)馀論二卷,名考古異錄。

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jīng),不以諸子百家雜於傳注。以經(jīng)為主,傳注之合於經(jīng)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jīng)之言,則辟其謬而削之。如謂易傳僅溯至伏羲,春秋傳僅溯至黃帝,不應(yīng)后人所知反多於古人。凡緯書所言十紀(jì),史所云天皇、地皇、人皇,皆妄也。謂戰(zhàn)國楊、墨橫議,常非堯、舜,薄湯、武,以

快其私。毀堯則讬諸許由,毀禹則讬諸子高,毀孔子則讬諸老聃,毀武王則讬諸伯夷。太史公尊黃、老,故好采異端雜說,學(xué)者但當(dāng)信論、孟,不當(dāng)信史記。謂夏、商、周未有號為某公者,公亶父相連成文,猶所謂公劉也?!肮殴珌嵏浮?,猶言“昔公亶父”也。謂匡為宋邑,似畏匡、過宋本一事,“匡人其如予何”、

“桓魋其如予何”,似一時一事之言,記者小異耳。其說皆為有見。

述之為學(xué),考據(jù)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他著有易卦圖說一卷,五服異同匯考三卷,大名水道考一卷,聞見雜記四卷,知味錄二卷,知非集三卷,無聞集五卷,小草集五卷。嘉慶二十一年,卒。年七十七。胡培翚,字載平,績溪人。祖匡衷,字樸蘇,歲貢生。於經(jīng)義多所發(fā)明,不茍與先儒同異。著有三禮札記、周禮井田圖考、井田出賦考、儀禮釋官等書。其於井田多申鄭義,而授田一事,以遂人所言是鄉(xiāng)遂制,大司徒所言是都鄙制,鄭注自相違戾。作畿內(nèi)授田考實一篇,積算特精密。其釋官則以周禮、禮記、左傳、國語與儀禮相參證,論據(jù)精確,足補注疏所未及。又著有《周易傳義疑參》十二卷,《左傳翼服》、《論語古本證異》、《論語補箋》、《莊子集評》、《離騷集注》、《樸齋文集》。年七十四,卒。

 
 
 
 
 清代政治家崔 
 
 
 
 崔華(1630—1692),字蓮生,直隸平山(河北)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康熙六年(1667),授浙江開化知縣。政務(wù)寬平,建塾校藝,士爭鄉(xiāng)學(xué)??h有里總,主賦稅,橫派滋擾,除之。又以虛糧為累,請豁於上官,未竟其事。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作亂”,縣南墾戶多閩人,豎旗以應(yīng),城守千總吳正通賊,陷城,露刃相逼。華從間道出,檄召十六都義勇鄭大來、夏祚等,涕泣開諭,立聚萬人,躬冒矢石,閱五日,城遂復(fù)??偠嚼钪忌掀涫?,詔嘉之。
 時閩寇方熾,分三路犯浙。衢州當(dāng)中路之沖,縣城再陷,慘掠尤甚,民無叛志。華率兵退保遂安,圖恢復(fù),時出有所擒斬。大兵扼衢州,久與賊持。
 康熙十五年(1676)春,始遣將由遂安復(fù)開化,至秋,大破賊軍。浙境漸清,流亡初集,積逋尤多。華圖上遺黎困苦狀,乞為請命,盡免十三年至十六年額賦。贖民之流徙者,俾得完聚。疫癘盛行,廣施藥餌,全活無算。
先后論功,康熙十九年(1680),擢江南揚州知府。值湖、河并漲,屬縣被災(zāi)者眾,華加意撫恤??滴醵辏?684),命九卿舉中外清廉之吏,廷推七人,外吏居其三,華為首焉。
擢署兩淮鹽運使,軍興商困,乃權(quán)宜變通,令先行鹽、后納課,務(wù)與休息,商力蘇而賦亦無缺。先是湖南諸府因兵蠲引三十九萬有奇,至是有請補行蠲引者。華以兩淮浮課重,又帶加斤,若補蠲引,必致額售者滯銷誤課,力言不便,推進兩淮鹽務(wù)改革取得成效。
康熙三十一年,遷甘肅莊涼道,未行,63歲卒。淮商感其德,立祠祀之。 (《清史稿》)
 
 
 
清末著名畫家崔福基
 
 

 

  崔?;?816-?),一作福綦,字嘯山(按《歷代畫史匯傳》補編,作福綦)。東臺富安人,清末著名畫家。工書善畫,尤精寫生繪人像,摹之神肖?!稏|臺縣志》(1817-1911年)增編本有“崔福基的寫真,雖與人僅謀一面,即使相隔年久,亦能畫得神似”的記載。曾為汪1816-?)畫“水流云在圖”,神致不差。有繪畫專著《傳真心法》。

 

 

清代畫家崔華

 

 

崔華,清詩人、畫家。字不雕,一字連生,又字蘊玉,江蘇太倉人。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崔華家居直塘,大詩人吳偉業(yè)稱之為“直塘一崔”。因其有詩句謂“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傳誦一時。人稱“崔黃葉”。另一大詩人王士禎也很賞識他的詩作,可見他的詩名之重。崔不僅工詩,也善花卉、翎毛。有《櫻桃軒集》傳于世。 康熙帝征鴻學(xué)博士,辭,卒。

 

 

 

清代詩人崔旭

 

 

 

崔旭(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清代直隸天津府慶云縣(今河北省鹽山縣慶云鎮(zhèn))人。崔氏為慶云望族,歷代為官。崔旭之祖崔機,康熙武舉,官江淮領(lǐng)運都司;其父崔大本,諸生;弟崔旸,舉人,官甘肅安化知縣。崔旭性穎悟,自少好學(xué),尢喜詩歌。嘉慶五年庚申(1800)八月,張船山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取中崔旭、梅成棟、姚元之等人,為張所賞拔。船山極賞識崔旭,以王漁洋門下崔不雕(黃葉)相比,一時傳為佳話。崔旭《念堂詩話》卷一云:“庚申鄉(xiāng)試,旭出張船山夫子房。辛酉春闈前,以詩謁見,展閱數(shù)首,遂納于懷,喜曰:‘吾又得一詩友?!}贈二律,云‘直勝崔黃葉’,書卷首曰:‘此老船之崔不雕也?!瘋魇就脜枪热耍ㄥa麒)、趙味辛(懷玉)、戴金溪(敦元)、王熙甫(寧)諸先生各有題贈。后命旭題《船山詩草》,有云‘呼我崔黃葉’,即謂此也?!?/font>

   王士禎《漁洋詩話》:“太倉崔華不雕,工詩畫,嘗有句云:‘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嗄繛榇撄S葉?!贝奕A,字不雕,江蘇太倉人。嘉慶六年辛酉(1801)春,張船山作《題門人崔曉林旭詩》二首(載《船山詩草》卷十六),題注:“慶云人,庚申分校所得士。”詩云:“直勝崔黃葉,清嚴(yán)數(shù)首詩。巖居知我早,珊網(wǎng)得君遲。關(guān)說無王礎(chǔ),憐才此項斯。謀生同不易,相對嘆移時?!薄罢l賞氃氋,鶴,林棲久耐寒??嗾婷婺?,樸雅舊衣冠。孤抱輕華士,清言接古歡。成連弦指妙,東望海云寬?!辟澰S崔旭詩“清嚴(yán)”,勝過崔黃葉。 

 在船山教誨下,崔旭學(xué)益進,詩益富。詩風(fēng)更沉雄雋永,富有生活氣息。船山在《雨后與崔生旭論詩即次其旅懷一首元韻》(載《船山詩草》卷十六)云:“金仙說法意云何?詩到真空悟境多。懺我浮名毋綺語,愛君饑走尚清歌。虛堂靜比舟藏壑,俗客紛如虎渡河。風(fēng)雨打窗相對久,關(guān)情難忘舊煙蓑。”船山高度評價崔旭的現(xiàn)實主義詩風(fēng),“愛君饑走尚清歌”。正如符葆森《國朝正雅集》謂崔旭詩所云:“一主于嚴(yán),思深而律細,無囂凌洿夸之習(xí)?!币υ凇吨袢~亭雜記》中說:“念堂為詩深得師傳?!贝扌裨凇赌钐迷娫挕分?,記錄了恩師船山對他的教育。云:“張船山夫子嘗書旭詩卷云:‘詩境已穩(wěn)成極矣,此后惟須煉識,識見一高,則筆墨羽化,才是真人。’船山夫子,或目為才子,為狂士,乃有識之才子、狂士也。忠孝之節(jié)、兄弟之情、朋友之誼,見諸篇什,有目共睹。于朝貴無獻媚貢諛之言,于同列無含譏帶訕之語。下至能詩之奴,賣餅之叟,久侍之老仆,工書之小吏,無不一往情深,其識量為何如?”(載《念堂詩話》卷三)。又云:“《船山詩草》初出,里中未見。余戊午鄉(xiāng)試,為何蘭士夫子所薦,與春民熙綪孝廉論世好,從借讀焉。見贈和諸詩下詳注旭姓氏里居,旭有句云:‘刪詩留我在,詳注惜人微。’此刻蓋吾師手定也,展誦之下,所感實深?!保ㄝd《念堂詩話》卷一)。又云:“船山師《論詩絕句》云:‘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饤饾古人書?!郑骸右?guī)聲與鷓鴣聲,好鳥鳴春尚有情。何苦顢頇書數(shù)語,不加箋注不分明。’蓋指覃溪(翁方綱)而言。又:‘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渥谥既绱恕!保ㄝd《念堂詩話》卷一)。又云:“船山師《寶雞縣題壁》詩十八首,一時盛傳天下。高家堰開有《淮陰題壁》十八首,末云:‘題詩敢擬張公子,聊志飛鴻指爪痕?!复窖砸病V性疲骸聘裼萌嗣髦饕?,及時行樂老臣心。便死難賞溝壑命,偷生真是半筲才?!源_有所指?!保ㄝd《念堂詩話》卷二)。道光六年(1826),崔旭出任山西省蒲縣知縣,后兼理大寧縣事,政聲卓著,深受鄉(xiāng)民愛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歸里,潛心著述,作品有《念堂詩話》四卷、《念堂詩草》一卷(收入《晚香唱和集》第五冊)、《津門百詠》(即《津門竹枝詞》)、《津門雜記》,選輯《滄州詩抄》、《慶云詩抄》,編纂《慶云縣志》、《慶云崔氏族譜》等。嘗同摯友梅成棟佐直隸大名知府陶梁(1772-1857)纂《國朝畿輔詩傳》六十卷;陶梁后采崔旭、梅成棟二人詩合刊為《燕南二俊詩鈔》二卷,并序云:“曉林之詩,淳古淡泊,味之彌永,譬之精金百煉,寶光內(nèi)含;樹君(梅成棟)詩雄古超邁,力絕恒溪,而真摯之性時流于楮墨之間,可謂燕南之二俊也?!?/em>

  清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一代詩宗張船山病逝于蘇州山塘街寓所。崔旭作詩《聞船山夫子兇問》慟哭:“忽得江東信,流傳倘未真。天如有此事,吾竟仰何人?詩酒難償債,功名未了因。峨眉山上月,萬古為傳神?!薄鞍胧勒l相賞?猖狂只自吟。時人多俗目,夫子是知音。乖隔五年別,悲涼千古心!成連終不至,慟哭欲燒琴?!睅熒钋椋┰缴?,令人感動。

  崔旭亦如其恩師船山一樣,熱心教育,晚年掌教于古棣書院分校,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崔旭四子:長子光第,舉人,官河南嘉縣知縣;仲子光典,舉人,官河北故城縣教諭;季子光簏,武舉人,官陜西漳關(guān)廳巡檢;四子光笏,進士,官江蘇鎮(zhèn)江知府、云南按察使。光典幼時,出口成句,船山見其詩,寄書獎之,呼為“小詩人”。其父崔旭勖之云;“莫負老船獎許意,封題呼爾小詩人!”崔旭一生,對船山念念不忘。晚年在京師作有詩《過船山師故居》,云:“此是頻游處,重經(jīng)步為遲。過門非舊主,傳世只遺詩?;秀毕缮郊s,悲涼國士知。孤寒猶故我,忍淚立多時?!保ㄝd《晚晴簃詩匯》卷114)。道光二十七年(1847),崔旭卒于故里,享年81歲。

   其墓今存,位于河北鹽山縣慶云鎮(zhèn)南郊1里處。當(dāng)代《慶云旅游三字經(jīng)》將崔旭事跡作為典范宣傳,供縣人學(xué)習(xí),云:“清崔旭,人慧聰。教三子,舉人中。”其生平事跡載入《晚晴簃詩匯·詩話》、《大清畿輔書征》、《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清代卷、近代卷)等文獻。

  清代詩人崔徵璧


  崔徵璧(1639—1714),字方崖,號文宿。崔徵璧生于明崇禎十二年。明吏部尚書景榮曾孫。祖父胤茂蔭襲錦衣衛(wèi)正千戶,任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徵璧從小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口授四子背誦如流,文才出眾。康熙八年中已酉科舉人。九年(1670年)殿試高中庚戌科聯(lián)捷皇榜進士,名列三甲第35名。初授內(nèi)閣中書舍人,轉(zhuǎn)授中翰兼《充實錄》纂修,《一統(tǒng)志》收掌。
  康熙二十三年,主管湖廣典試。二十八年轉(zhuǎn)登州府同知攝寧海州篆卓異。擢江南松江知府。不久,任調(diào)河南懷慶知府。崔徵璧在所任各職中,克勤克儉,忠于職守,深得康熙帝喜愛。為表彰其功績,特御制陪匾以褒獎之。又命陪同皇上宴游皇家內(nèi)苑,盡覽人間美景,享受人間樂趣,崔公倍感榮幸??滴醯畚餮?,回渡孟津,命徵璧隨至沁河賦詩講易,與徵璧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在懷慶任職期間,開歸道,除陋規(guī),清訟獄,吏民皆感恩戴德。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升通政司參議歷太仆少卿左僉都御史,毗副憲晉少司空。萬壽潭恩晉資政大夫工部右侍郎管寶源局。此為清代長垣人任職最高官職。誥贈三世考妣和真官名號一樣。徵璧于任上勤于政事,恪盡職守,兵刑錢谷各項政務(wù)著手立辦,時時處處以國事為重,辛勤操勞,其敬業(yè)精神,被世人奉為楷模,朝野尊為典范。
  崔徵璧生性喜愛讀書,閑暇時手不離書,與同僚、門生談古論今。所著有《西清初學(xué)編》、《詩韻鵠》、《東海集》、《金臺》、《懷慶游梁諸集》、《岳瀆陪祀記》、《存仁錄》等書行世。清康熙五十三年卒,享年七十六歲 

有子名崔玠任光祿寺中憲大夫,云南永北府知府。崔珨任湖南岳州知府。崔徵璧墓位于城北西鄧崗村,1958年左右被挖,出土墓志一合,后又埋入地下。但保存有墓志手抄本一份,二○○三年于城北關(guān)東隅崔氏墓園重立了坐有龜?shù)木扌痛掎玷导o(jì)念碑,和崔徵璧墓志復(fù)制碑一合。碑中詳細記載了這位清代長垣人最高官職的生平事跡。

 

  清代詩人崔弼

 

  崔弼、字積蓬、號鼎來,番禺人士(增城崔丞相與之后裔),年十二能詩、未弱冠成詩一卷,著《波羅外記》8卷、《珍帚篇,、《游寧草》、《兩粵水經(jīng)注》。他喜歡飲茶、特別喜歡飲山芽茶和云霧茶。他在增城南樵山之華峰山與海覺僧交情至篤的記載:秋月某天,海覺僧人請他登鷓鴣峰,峰高百仞,鐵鞋踏破,穿云海破水波,尋山芽茶三種(云霧茶、香芽茶、老株茶),引其采掇,二人酒浴在茶海云水之中,印象深刻難忘。以后,亦多次登臨鷓鴣峰,因而有感寫上《鷓鴣峰茶》詩,詩云;增江風(fēng)物最越,老僧節(jié)目亦疏闊;掛綠荔枝女兒葛,鷓鴣峰茶足捎渴。我曾三宿僧房矣,親采攝嫩剪春芽;挫秋蘗于今頭童,并齒豁難躡嶙坰,攪僧椿一緘雨前,火新潑旅愁妙使;旗槍撥長日一甌,鷓鴣茶暖秋芽現(xiàn)。睡魔茶更勝云母,天花餐我得仙脫}坐臥朝南羅浮峰,南香花蕊明媚雪。書載盲明,相隔一年,正值民間大慶元宵,崔弼別了親朋墨友相邀,想起覺海僧和春茶,又一次來到華峰,雖然沒有采茶,但有入山詩為記,詩云:一犬吠棘籬,看花僧未知。獨尋曾掃石,來覓舊題詩。畏虎關(guān)門早,聽泉入夢遲。清晨下山路,泥滑雨絲絲?!贝掊觯m然不算是中國的茶仙,飲茶的名人.但他愛茶、尋茶、擂茶、曬荼、采茶及寫茶都已經(jīng)進入如迷如癡的境地。實在令后人佩服、欣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