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元好(hào)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在當時的中國北方稱為一代文宗。
元好問自幼聰慧伶俐,勤奮好學,有神童之稱。他在父親任縣令的陵川縣(今山西陵川)讀書的1205年,與當地學子數人到并州(山西太原)去參加鄉(xiāng)試,路程有四五百里,要走好多天。
一天他們沿汾河北行,看到一個山民拿著一只捕獲后剛殺掉的大雁。元好問就請山民賣給他們改善生活。山民說自己不忍心,因為有只漏網的大雁不愿意獨自活著,就從天上俯沖下來。山民指了指自個撞死在地上的大雁,嘆息一聲說,看來它們是一對夫妻喲,一只被殺,另一只也不肯活下去了,我真不該殺了捕獲的那只......
學子們聽罷山民講述這件凄楚的事后,深受感動,久久說不出話來。過了很久,元好問給山民說,這兩只雁我們都買了,你幫助我們在河邊挖個坑,將它們埋了吧。
兩只雁埋在汾河岸邊的一塊高地上,元好問為筑好的大雁墳墓取名雁丘,并說留待后人來憑吊。有同伴說我們何不先歌詠一次?
元好問說聲好,繞著雁丘邊歌邊行,詠成了《邁陂塘.雁丘詞》長調一篇。一開頭他就激情發(fā)問,問蒼天,問大地,問世人,也問自己,情是什么?隨即自問自答,是相隨相依,是生死相許。一只雁死了,元好問為孤雁設想:我在空中盤旋,是在悲吟和哭訴,不管飛到那里都是只影單形,日后背負還不完的相思債喲,不如眼前就隨它去吧!
詞的后片,元好問用漢武帝的《秋風辭》和楚辭《招魂》《山鬼》的詩意來烘托雁丘的凄涼環(huán)境。元好問用這兩個典故進一步伸言,世間人事盛衰都會變成過去,惟有一個“情”永存千古。
同時人楊果和李治都有唱和元好問的詞。李治的詞更為出色,與元好問的原詞堪稱雙璧。上片敘述孤雁殉情的本事,也采取了代孤雁悲吟言情的手法,把元好問詞中的雁情抒發(fā)得更加淋漓盡致。下片極力稱贊元好問原詞的藝術成就,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渚山堂詞話》說,自從元好問這篇作品問世后,那地方就稱為雁丘了,可見影響力多大!《元詩選.甲集》稱,當時元好問僅16歲,就已經嶄露頭角了!
以詩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首創(chuàng)的詩體,代表作是《戲為六絕句》。但利用這種詩體對古今詩人作出較系統評價的,則元好問為第一人。
元好問如何開始以詩論詩的呢?這和元好問的勤奮好學分不開。由于蒙古南侵,他接近而立之年時避難于三鄉(xiāng)(河南宜陽三鄉(xiāng)鎮(zhèn)),潛心于詩文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探索。當地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大文人王立中,博聞強記,談吐高雅,詩文書畫俱精通。元好問慕名拜其為師。一某天,元好問請教王老師,學作詩最要緊的是學習什么?
王老師沒正面回答,問他記不記得秦觀的《春日》詩,元好問背出來后并作了解釋。王老師問記不記得韓愈的詩《山石》,元好問同樣背出來后并作了解釋。王老師感嘆元好問的學業(yè)扎實,追求高遠。韓愈的詩是長詩,有二十句!元好問如行云流水般一氣背出,并給予了恰如其分的點評。沒花費大功夫咋行?王老師趁熱打鐵:韓愈有博大淵深的志氣涵養(yǎng),才能這樣開闔自如,壯美雄豪的才力詩風。秦觀的詩與之比較,就只能算纖小妖媚的翡翠鳥蘭苕花了。而后笑著說:學做詩,最重要的是學什么,現在你明白了!
這次師生論詩之后,元好問寫了一首《論詩絕句》,詩的意思是,秦觀寫的有關芍藥和薔薇的詩,與韓愈寫的山石詩相比,只是女郎詩而已。(筆者旁白:元好問把王老師的本意是體會到的,但如此評價秦觀有失偏頗,在此不贅述。)
元好問常常同王老師一起論詩,他在三鄉(xiāng)時共寫了《論詩絕句》三十首。元好問的《論詩絕句》組詩一傳出,仿效者蜂起,如清代王士禎有《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袁枚有《仿元遺山論詩絕句》。當代學者郭紹虞和錢仲聯先生輯得萬首論詩絕句出版。在元好問之后,論詩者不下百家。
1232年蒙古軍隊包圍汴京,金哀宗棄城逃走。次年正月,負責保衛(wèi)汴京的將領崔立開城投降了蒙古,但崔立自己并不認為是變節(jié),而是這么做避免了全城百姓被害,是立了功。便命翰林學士王若虛執(zhí)筆為他寫功德碑文。王若虛自認關乎名節(jié)不愿接手。最后由劉祁、劉郁兩兄弟寫。兩兄弟寫好后交王、元二人修改定稿。王、元兩人本著就事論事的原則作了一點修改。史料考證表明,元好問雖然參與了此事,但沒有為崔立寫歌功頌德的文字。盡管如此,但此事受到當時和后世一些人的譏議,而元好問受到的責難似乎更多。因此元好問感到痛心疾首。
金亡后,元好問和滿朝文武成了蒙古軍的俘虜,被送到聊城(今山東聊城)至覺寺羈管。一個秋天的夜晚,元好問枯坐有又矮又濕的土坯房里,借著昏暗的燈光,寫下《秋夜》一詩,記下這痛不欲生的回憶。這首詩表達了他思念親人,卻歸夢難成,自己一生的名節(jié),有誰能為他辯白洗雪的心情。整首詩寫得沉痛而悲傷。
但當時和后世的還是有不少人理解他的?!懂T北詩話》卷八評論,金國滅亡后,元好問不再出來做官,就是他保持了名節(jié)的具體體現。
元好問的詩主要學杜甫,但受蘇軾、黃庭堅的影響也很深。元好問留有詞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題材最豐富的一家,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范,兼有豪放、婉約等各種種風格。
【作者簡介】趙心放,重慶市南岸區(qū)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