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好像比往年來得更晚一些,空氣里高考的味道姍姍來遲,卻勁頭不減。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當年一個個挑燈苦讀的夜晚,還有那個叫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茫茫題海。即使如此,我也不敢懈怠,一遍一遍刷著題庫。只怕一個不留神,就會忘記點什么。
每到此時,我都對看起來毫不費力的學霸同桌艷羨不已。
暗戳戳地質問,“同樣是坐一排,同樣是寫作業(yè)、聽講,成績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資質平平的我,并沒能想明白這個問題,天真地以為勤能補拙,狠心地壓縮本來就已經(jīng)干癟的睡眠時間。以至于現(xiàn)在回想起來,整個高中生涯只記得迷離的睡眼。
看來勤并不一定能補拙,可有人學起來事半功倍,應付各類考試也綽綽有余,莫非真是天賦異稟。
多年后,身為學渣的我終于慢慢解開迷思。
因為終于有“天賦異稟”之人敞開心扉、傾囊相授了。
斯科特·揚因快速學習而在少年時期就名聲大噪,據(jù)說他曾經(jīng)用10天的時間搞定了線性代數(shù),用1年的時間學完了麻省理工整整4年的課程,成為麻省理工歷史上最快畢業(yè)的人。
《如何高效學習》是他向讀者講述他的學習方法的著作之一?!?strong>Learn More, Study Less'是這本書的英文名,獲得更多的知識,消耗更少的精力 - 這可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答案么。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要想好好利用大腦,學習知識,首先要了解一下信息的運作方式。作者從信息在大腦里的儲存形式講起,追溯到信息的來源和種類,以及針對不同的信息應該采用的學習技術,告訴大家高效率的學習實際是在為大腦建筑“高速公路”。
信息的來源: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測試是整體化學習經(jīng)歷的過程。真正的學習從拓展階段開始,應用是抽象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的地方,也是知識的真正價值所在。
信息的儲存:信息的組織由小到大,以模型、結構、“高速公路”的形態(tài)儲存在大腦中,構建知識網(wǎng)絡。
信息的類型:觀點信息、過程信息、隨機信息、具體信息、抽象信息。每一種都對應適用的學習技術,多加練習,可以掌握任一類型。
整體性學習技術:比喻法、內(nèi)在化、圖表;針對隨機信息的有,聯(lián)想法、倒鉤法、信息壓縮技術。幾種不同的技術結合使用,事半功倍。
知識從完全陌生到熟練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整個過程都離不開拓展思維,也就是“整體性學習”,它與人的主動學習相互促進、相互成就。
整體性學習我們的知識結構并不是像計算機以1和0建造起來的線性世界,相反,它像大腦一樣,神經(jīng)元之間以網(wǎng)絡的結構相連。各個學科之間,也不存在明顯的界限,更像是相互連接的整體。因此,學習其實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事實,而是將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建立關聯(lián)。
在各個領域的知識間建立起“高速公路”,也就是“整體性學習”。
無獨有偶,投資大神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也曾說,要建立起“多元化思維模型”,提倡用各個不同學科的知識建立思維模型的復式框架。
大多數(shù)人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jīng)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里怎么說的,在手里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查理·芒格
果然,大神所見略同。整體性思維是學習道路上的“神器”。
幫助理解
在已知的知識領域與未知的領域之間建立連接,也就是作者所說的“縱向拓展”,可以極大地提升理解程度。《如何高效學習》中用城市來比喻知識的關聯(lián)程度。
經(jīng)過“整體性學習”而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就像四通八達、秩序井然的大城市相互連接,想要通往目標地點有很多種不同路徑,“條條大路通羅馬”。
而很多人無意識里的封閉式學習,更像是一座與外界聯(lián)系并不緊密的小鎮(zhèn),想要去城里,只有彎彎曲曲的一條泥濘小路。想要進入這里的路既難走、又別無選擇。
如果某一些知識點可以通過很多其他的知識間接地習得,就意味著,此路不通就換一條別的路,一定可以理解得透;可如果它只是以“孤島”的形態(tài)鑲嵌在大腦中,想要探之一二,可要費好多心思,并有可能事倍功半了。
提高興趣
某些領域,我們學習起來游刃有余甚至興趣盎然,可以滔滔不絕地講給別人聽;可有些學科,不管老師怎么教,題怎么做,就是提不起興致來。
歸根結底,這些“討厭的學科”被我們的大腦孤立了,當它成為一個交通閉塞、混亂不堪的小鎮(zhèn)時,你自然不愿意經(jīng)常去光顧。
按照“整體性學習”的方法,新知識被“強制”地與已有的知識網(wǎng)絡建立連接,“新面孔”一次次地被“老朋友”引薦,很快也就成了相熟的朋友。
現(xiàn)代企業(yè)理論對很多商科的學生都是一個挑戰(zhàn),大多數(shù)人認為理論既無聊又難背??梢粋€對達爾文主義選擇論深有心得的人,如果用進化論的觀點來學習現(xiàn)代企業(yè)的演化過程,一定不會覺得太枯燥,甚至可能興趣盎然地作為課題來鉆研。
實際應用
物理考試中有個題目是,“如何用氣壓計測量建筑物的高度”。
一個學生答道,“把氣壓計扔下去,開始計時,直到聽到落地聲,用重力公式計算高度”。
這題旨在考察學生是否掌握氣壓的知識,于是老師給判零分。
學生不服,找到了老師理論。
老師問他,“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解答這題嗎?”
學生想了想說,“可以拿著氣壓計去敲建筑物設計者的房門,問問他建筑物有多高;或是在氣壓機上栓一根繩子,順著建筑物往下,直到地上,看看繩子多長;或是用繩子當鐘擺,用鐘擺運動測量?!?/p>
老師于是給了他滿分。
有人聽了這個故事嗤之以鼻,這可不就是抖機靈、耍小聰明么!
可現(xiàn)實中遇到的問題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前提、沒有假設,更沒有出題人試圖考察你能否掌握某個知識。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哪種原理,一切以“解決問題”為先。
這也是《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到的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
這種看似“抖機靈”式的應用,其實是對知識的整體性掌握,比“標準答案”難度大得多。畢竟,如果你只有錘子,那世界也就是一顆大釘子了。
知道了學習達人們和普通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于“整體性學習”,那么該如何為知識搭建通道,建立關聯(lián),進行拓展呢?
《如何高效學習》共介紹了6種幫助理解記憶的方法,其中“比喻法”讓我眼前倏地一亮,緊跟著“噗嗤”一笑。
雖然在1980年,喬治·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前,隱喻(比喻)僅被看做文學中的修辭手段,人們卻無時無刻不在使用它。早在佛說六相、耶穌形容天國時,就使用過比喻的手法。就連作者倡導的“知識的高速公路”也是一種類比。
比喻可能是伴隨著人類智慧和想象力而來的。
古代思想家施惠說,比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最早講述原子概念的科學家,由于原子圍繞電子核展開運動的結構,便將原子的基本結構類比為太陽系的圖示。
然而,到目前為止,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在靈感突發(fā)的時候“下意識”地使用出比喻。
要想學習“整體性學習”,構筑出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完整的知識架構,我們要將比喻融入到認知的過程中。也就是,“強制”地建立聯(lián)系。對應的,拓展得相對完善的體系,會有更多的知識點,也就更容易尋找其中的“共同點”,使用更豐富的方式發(fā)生連接。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最后,掌握了“整體性學習”的框架基礎和技術以后,斯科特·揚非常負責任地提醒大家,要想持續(xù)性地“獲得得更多,消耗得更少”,還應當建立良好的習慣。
“開源”:“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人集中注意力用來工作學習的能量是有限的,要珍惜能量、善待自己的身體。同時杜絕“開夜車”等不良習慣,通過合理的休息、運動來適當增加可利用的精力。
“節(jié)流”:杜絕讓有效時間白白溜走的拖拉行為,合理安排作業(yè),規(guī)劃學習日程。用相同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可以通過將同類的工作歸類匯總,批量處理,提高效率。
自我教育:學校里教授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生更大的課堂在學校以外。只有不斷地自我教育,終身學習才能保持終身成長,一直有所進步。自學時要有面臨更大困難和挑戰(zhàn)的覺悟,積極利用有效資源,戰(zhàn)勝困難。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按照目標逐步前進。
《如何高效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用“整體性學習”思維將大家拉出傳統(tǒng)學習的誤區(qū),遠離死記硬背的“被灌輸式”學習,相信運用斯科特·揚的學習技術,考生們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更輕松地應對考試;已經(jīng)進入社會的人,也能逐步完善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養(yǎng),終身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