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對于北方人來說,遠在西南的一個縣“撤縣設市”成為了縣級市,僅僅是一條短短的新聞而已,對這樣的地方并沒有什么過多的印象。而了解歷史、喜歡儒學、詩詞的人們來說,關于明朝的建文帝、創(chuàng)立“陽明心學”的王陽明、寫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詞句的秦觀,都不會陌生。但即便是這樣,他們大多數人也不會知道這三個人都和這個剛剛“撤縣建市”的地方有聯系。
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網站發(fā)布消息稱橫縣撤縣設市區(qū)劃調整獲得國家批復,文章里顯示:“近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同意我區(qū)撤銷橫縣,設立縣級橫州市,由自治區(qū)直轄,南寧市代管。橫州市以原橫縣的行政區(qū)劃為橫州市的行政區(qū)域。這也意味著,自民國初年橫州變成橫縣108年后,再次成為以“橫州”為名的橫州市。
唐朝的橫州和寧浦縣
橫州是今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域內最早設置政區(qū)的地方之一,早在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天橫州一帶就被設置為安廣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之后置寧浦郡,治寧浦。寧浦就在后面的歲月時一直和橫州密切相伴,不過這個時間要到唐朝的貞觀八年(634年),于寧浦縣置橫州。唐至德中移治所到今天的橫州市。此后除了元朝為橫州路之外,一直為橫州,寧浦也一直和橫州同城而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寧浦縣并入橫州,雖然中間偶有改州為縣,但是絕大部分一直為橫州,歷經明、清。到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存縣時橫州改為橫縣。
清朝的橫州城
清朝橫州全輿圖,紅圈處即為橫槎江
橫州之名來自于市區(qū)西南方的橫槎江,據說在晉元帝時有隱居的賢人董京,在橫州江面上泛舟,看到一個仙人乘槎過來,那個槎就是像大木伐子一樣的東西,用的枝干較少,發(fā)著黑光。董京上前拜見,還呈上血食等貢品。正是因為有了浮槎,也就有了橫槎江的地名。據《橫州志》載:
橫槎江,州西南五十里為橫槎江,中有灘亦名橫槎灘,亦曰橫浦,相傳昔有浮槎至此而名,州曰橫州以此也。
橫州之奇并不在于橫槎江的來歷,而是它獨特的地理位置險要、偏僻所來的人文歷史。
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描述橫州位置之險:
州屏蔽嶺西,控扼交趾,宋余靖以為九洞襟帶,列城唇齒。杜杞(宋朝橫州知州)以為地勢險阻,實邕、欽、廉三郡之咽喉。說者以為粵西之要在邕州,邕州之要又在橫州。州蓋粵西之鎖鑰,不特一二郡之籓垣而已。
清朝橫州與南寧、欽廉二州位置示意圖
橫州可以向南控制交趾(泛指今五嶺以南地區(qū)),宋代之后又可以作為控制西南少數民族地域的關鍵位置。是邕(今南寧)、欽、廉(欽廉指的是今廣西北部灣沿海的三個地級市欽州、北海、防城港大致相同地域)三郡的咽喉,并且是廣東西部的鎖鑰之地。
因為地處傳統(tǒng)漢地西南,距離中原遙遠,少數民族眾多,長期以來被中原王朝作為犯罪官員的流放之所,比如宋朝的秦觀就在這里任職、明朝的王陽明也在流放龍場途中經過橫州,同時也因為偏僻,也有明朝建文帝被明成祖朱棣奔走皇位后逃到此處的傳聞。所以《橫州志》里所收錄的詩詞也是在全國各地方志里,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特別是珍稀度方面都屬于佼佼者,秦觀、王陽明、建文帝的詩詞都有收錄。
清《橫州志》里記載的建文帝的詩
清《橫州志》里記載秦觀的詩
清《橫州志》里記載的王守仁的詩
時過境遷,在古代做為官員流放之地、控制偏遠地域咽喉的橫州,也因為其特殊的、聯系西江上下游,特別是距離欽江比較近的優(yōu)勢,正在規(guī)劃實施“平陸運河”,其起點是橫縣西津水電站庫區(qū)平塘江口,跨平塘江與欽江支流、小西江分水嶺,經陸屋沿欽江南下北部灣欽州港,南止于欽江出??谏尘郏瑴贤宋鹘竭\干線與北部灣的主通道,縮短出海里程,降低運輸成本。建成后,自南寧到欽州港出海里程僅有291km,極大縮短廣西內河出海里程。通過橫州有望與西南各省建成廣闊的水陸聯運網。
橫州與平陸運河
撤縣設市后的橫江,必然有著更為輝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