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石湖訪古記 |
信息來源:寶鋼新聞中心 日期:2010-7-10 10:49:16 點擊數(shù):194 |
1984年秋,我第一次游覽石湖。那時候,石湖幾乎枯竭,只見一座九孔石橋橫跨在泥地上,想來它就是著名的行春橋,清道咸間人顧祿《清嘉錄》有在此橋橋孔看“石湖串月”勝景的記載。 雖然此時的石湖,只有一些細流和小池塘,但蘇州人的性格像江河一樣奔放。正在我徘徊時,一個不知是漁民還是農(nóng)民的中年人,為我指點了上方山麓的瓦屋,說那就是范成大祠堂;又說上方山正在舉辦廟會,讓我不妨去看看。在這個熱心的蘇州人的指點下,我終于找到了兩間舊瓦屋,那屋大約建于清朝中期,屋頂上長著尺把高的瓦松,已經(jīng)搖搖欲墜。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所寫的石湖地方風俗詩篇,至今尚未有人超越;他進士出身,曾被朝廷指派出使金國,期間不卑不亢,據(jù)理力爭,為南宋掙了面子。能見到范祠,也就不虛此行了,我一邊想一邊沿山路向西走,然而一到楞伽塔下山路邊,發(fā)現(xiàn)有二三十個中老年婦女在沿路乞討,內(nèi)心吃驚不?。核胤Q魚米之鄉(xiāng)的蘇州,哪來這么多乞丐? 她們一律毛巾包頭,身穿大襟上衣,年齡約摸在40歲到70歲上下,穿著打扮干干凈凈,絕對不像乞婦。然而,她們個個都乞討,雖然只要一角、兩角,但到楞伽塔院時,已經(jīng)花去我2元零錢了。在楞伽塔院,見到塔基、巖洞藏著身穿花花綠綠衣裙的尺把長“小姐”,又吃了一驚。莫名其妙的我,只得“入太廟,每事問”了,于是向一位六十來歲的蘇州人敬煙,虛心求教。又是一個熱心的老蘇州,他以吳儂軟語將他所知娓娓道來。 原來,明朝以來,上方山是江南惟一的五通神道場。不知從何時起,上方山有春借“陰債”、秋還“陰債”的習俗。然而,所謂借“陰債”不是真拿錢,而是求得好運道;還“陰債”也不是真還錢,而是孝敬五通神,燒錫箔、紙錢。無論借“陰債”者還是還“陰債”者,都樂善好施,這次試辦廟會,山腳下村里中老年婦女,按舊時風俗,沿山路乞討。五通神據(jù)說是叫花子出身的財神,所以他能發(fā)放“陰債”。他又是個花花公子,喜歡“偷”女人,有人認為他是嫖客的祖師爺,從明清到民國時期,蘇州、上海的妓院老板和妓女,都來上方山祭祀五通神。有的當紅妓女還要在山路“跑馬”,那就是在兩個師娘(女巫)左右挾持下快速奔下山去,以求財源茂盛。這就是現(xiàn)在塔基、巖洞所藏穿著五色斑斕衣裙“美女”的來歷。 這些都是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充分說明了民間信仰和風俗的多樣性、復雜性。上方山某些習俗,可謂光怪陸離,十足的鄙俗陋習。 大約是1988年,我又一次到石湖。那時行春橋周圍正在挖土,而范成大祠已經(jīng)修復,建起了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至此上方山不再舉行廟會,正在栽樹育林。 今年春季,我因?qū)ぴL越城和越來溪,第三次到石湖。一到上方山,進門票價40元,原來上方山前筑起圍墻,將山團團圍住,只有北門和南門供游客出入。我采用先遠后近的方法,直奔楞伽塔院,發(fā)現(xiàn)此山經(jīng)20多年封山育林,的確已成規(guī)模很大的森林公園。半山以下多香樟,半山以上多松柏,滿山郁郁蒼蒼。塔院一帶多老年游客,山下草坪多兒童,人數(shù)在幾百個。原來,蘇州市民包括兒童不收進山費。我下山后沿山向北,見到了治平寺、石佛寺、小天臺、磨茶嶼和范成大祠堂,覺得花40元游眾多古跡,還是很值得的。范祠對面就是行春橋,現(xiàn)在石湖水面寬闊,聽說已與太湖相通;過行春橋就是越城橋,橋前是漁家村,此村雖是現(xiàn)代民居,但有的房屋建造得古色古香;穿過街巷,出現(xiàn)一座五六米高度的土墩,上面種著油菜和其它莊稼。 走了大半天,仍不能確認越來溪和越城的方位,忽然想起上方山守門人,于是,穿過馬路到北門口問檢票人。那老蘇州姓秦,也是個熱心人,他說,現(xiàn)在越城橋所跨水道,就是原來的越來溪。傳說春秋末年,越王勾踐率水陸大軍從吳江松陵鎮(zhèn)一帶進入太湖,沿溪向北進攻吳都胥門,所以這條溪被稱為越來溪。據(jù)解放后發(fā)掘發(fā)現(xiàn),越王確在今石湖南北筑城屯兵,看來我在漁家村見過的土墩岡和現(xiàn)在的“吳越春秋”度假村,就是原來的越城。石湖拓展后,將越來溪包容進去,為了記載越來溪和越城的歷史,命名行春橋后的這座拱橋為越城橋。 民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確是一個旅游勝地,普普通通的市民,個個對地方歷史耳熟能詳。(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