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尋訪了幾口井,原想補(bǔ)在《蘇州古城里的井》后面的,一方面,有些井已不是“古城里”的,另一方面,新浪最近有些不正常,丟信息、亂排版……不要連前面的勞動(dòng)都是無用功,就單列一塊了。敬請(qǐng)指點(diǎn)。
大家熟悉的虎丘雙井,在虎丘頭山門。相傳頭山門象征虎頭,青石雙井寓意虎眼。這兩口井的井欄都比較高,都有六、七十公分的樣子。
虎丘憨憨泉。一位晨練的蘇州老伯,他打了一桶井水,自己洗了手和臉。熱情地也幫我打了一桶,我伸手試了試,井水冰冰涼,想起“清冽”這個(gè)詞。
“公益官井”,在留園管理處的門口,上有字“宣統(tǒng)元年正月中路巡警分局吉立”。應(yīng)該是2000年拆遷范圍內(nèi)的。原先,這里有好幾口井,礙事的都填掉了。【2000年9月10日市建委公布拆遷公告(2000)第46號(hào):蘇州市留園管理處實(shí)施恢復(fù)建設(shè)原留園住宅區(qū)工程。拆遷范圍:留園路、五福弄、五福二弄、五福三弄、五福二弄內(nèi)程福里。傳說中蘇州最短的弄堂也在其中。】奇怪的是,留園里沒有井。
有著眾多傳說的蟹臍井,在松鶴樓大堂內(nèi),不知還是不是傳說中的位置??瓷先?,只是作為一個(gè)景觀,而沒有實(shí)用價(jià)值,真可惜。
又是一個(gè)傳說——運(yùn)木古井,位于三清殿西墻外。探頭看下去,里面杵著一根木頭,不知何時(shí)“運(yùn)來”的。
“懷德泉”,位于玄妙觀東腳門(三清殿東北約200米處),六角雙井,井圈銘文“懷德泉”“同治五年丙寅嘉平,吳郡亢旱不雨,倡濬泉以便汲水。吳縣潘儀鳳識(shí)”。相機(jī)伸入鐵門所拍。鐵門朝東。
滾繡坊26號(hào)的這口井,看上去沒有什么特別吧?是我見到過的最有意思的井。92歲的阿婆告訴我:“這是井的一半,另一半在墻那邊。前面一進(jìn)的人家和我家可以隔墻同時(shí)使用這口井。這里原先是大戶人家。來看的人不要太多。看門樓,看井。” 我上次去看“玉山嗣美”門樓,居然沒有注意這口井,好笑吧?若它是“九保泉”的話,這口井算是“久仰大名”了。上有“民國十年”“李根源書”等字樣。李根源故居,我只找到文保牌、這口井、寫有“明恥教戰(zhàn)”的一扇門和被雜物擋著的一塊磚額。有點(diǎn)悵然?,F(xiàn)在的門牌是十全街277號(hào)、279號(hào)。(這就是“九保泉”,上圖可以隱約看見這三個(gè)字。謝謝秦云龍先生的指點(diǎn)!)
位于倉街的“福壽泉”,花崗石質(zhì)長方形雙眼井,井欄銘文:“福壽泉”“朱鼎彝置”“民國二十三年孟秋”。天快黑了,我還影響用井水洗衣服的姑娘。真抱歉。
倉街小新橋巷的巷口有“百齡泉”,上有“民國二十二年” 、“百齡泉”、“陸季皋敬”等字樣。
這口刻有“民國二十三年”等字樣的井,看上去有點(diǎn)新。上次,他們講起過,我沒有聽進(jìn)去。見笑。有兩位外地口音的男子在井邊燒水,用磚頭架著,燒木柴,鐵桶里的井水燒開后,倒入熱水瓶。我沒有想起來問問他們,這水是喝還是用。
位于周王廟巷的這口井,是蘇州十大名井之一。上有“周王廟濟(jì)急會(huì)”的字樣。到這里,天完全黑了。乘涼的居民惋惜地說:“這口井2005年評(píng)為十大名井。這么長時(shí)間,沒有見過有人來保護(hù)。快要壞了,洗菜都不能,只能洗拖把?!?/font>
忍不住,還是要去找一下天庫前的“源源泉”。上面的字是路人幫忙看的,“甲子年重(修)”、“源源泉”、“金門市民公社”。這樣的四連方井我沒有見到過。
遺憾的是沒有找到帶城橋畔的五眼公井?;緮喽ǎ呀?jīng)消失了。
最近,還看到幾段關(guān)于蘇州“井”的內(nèi)容,一起貼在后面。
宋·范成大《吳郡志》卷八古跡部有“言偃宅”:《吳地記》云“宅有井,井旁有洗衣石,周四尺。皆其故物?!薄皡峭蹙?,在靈巖山腰,大石泓也。卷九古跡部有“越公井”,今在治平寺前山岡上。徑一丈八尺,石欄如屏繞之。上有刻字,多不可辨。
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三水石部第四條“鑿井”:井水味濁,不可供烹煮,然澆花洗竹,滌硯拭幾,俱不可缺。鑿井須于竹樹之下,深見泉脈,上置轆轤引汲,不則蓋一小亭覆之。石欄古號(hào)“銀床”,取舊制最大而古樸者置其上。井有神,井旁可置頑石,鑿一小龕,遇歲時(shí),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
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有“封井”:置井泉童子馬于竹篩內(nèi),以糕、果、茶、酒庋井欄上揜之,謂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馬。初汲水時(shí),指蘸拭目,令目不昏。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