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明代隱士洪應(yīng)明所著,是一本集修身、齊家、治國、人生、出世、入世的語錄世集,揉合了儒、道、釋三家的精髓,囊括了中華文化五千年處世智慧的奇書。
《菜根譚》第一章
堅守道德的人,只有一時的寂寞,依附權(quán)貴的人,卻是萬世的凄涼。心胸曠達(dá)的人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可以跳出自身來看自身,他們寧可忍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愿淪落到萬世凄涼的境地。
世人都知“名利權(quán)貴”好,紛紛將自己投擲于其中,但是卻不知道依附權(quán)貴、享受名利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很多人為了錢財和名貴,不惜犧牲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命,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妻離子散境地。正因為這些人太過于執(zhí)著事物的表象,所以才會被那些披著華麗外衣的事物所欺騙,被那些曇花一現(xiàn)的美好所迷惑,對于轉(zhuǎn)眼即空的世界,沒有一絲防備,最后的結(jié)果便是凄涼萬古。正如魯迅所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凄涼萬古的人也必然有可恨可悲之處。
《菜根譚》第二章
經(jīng)歷世事淺的人,受到不良風(fēng)氣影響的程度就淺;經(jīng)歷世事深的人,心機(jī)城府也會很深。所以君子與其世事練達(dá),不如樸實魯鈍;與其謹(jǐn)小慎微,不如豁達(dá)開朗。
人最初始的狀態(tài)就如同一張白紙,隨著時間和經(jīng)歷變化,我們開始書寫著自己不同時期的寓言故事:
涉世淺的時候就好比《小馬過河》中的小馬,當(dāng)遇到松鼠時,松鼠說河水深,自己就認(rèn)為不可以過河;當(dāng)遇到水牛時,水牛又說河水淺,自己又就認(rèn)為可以過河。處在這個階段的我們會對外在的一切充滿不確定性,其他人的影響會左右我們的人生選擇。
等到我們有了知識有了見識以后,我們對這個世界就形成了一套專屬于自己的思維視角,對待身邊的人和事,能夠從自身的立場去思考、去判斷,明白什么是有利于自己的,什么是不利自己的,這個時候的我們,就好像《漁夫和金魚》中的漁夫,第一次的愿望只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二次的愿望又想要一座小木屋,第三次的愿望便是想要榮華富貴、金玉滿堂。欲望和貪婪占據(jù)著我們的心智,總想獲得最好的和最多的東西,結(jié)果卻是扔了芝麻,還又丟了西瓜。
當(dāng)我們經(jīng)歷了從無知到貪婪的過程,我們便開始覺悟到了生活與生命的真諦,簡單淳樸和自然便是最好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的我們便是《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眼前即便是有千難萬阻,都愿意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去努力,一點一點的將自己人生的險山變成了遼闊的平原。
《菜根譚》第三章
有修養(yǎng)的君子,他的言行舉止就好似青天白日一樣,要使得每個人都能看得見;君子的才華,就如同玉石一樣深藏,不能夠讓他人輕易知道。
馬斯洛需求層次告訴我們,人生最高的需求層次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因此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能夠走向需求金字塔的頂端,但是要做到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談何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有一顆寬大的胸懷,必須明白這個社會什么是本什么又是末?能夠有利于社會、能夠教化他人向善的事情便是本,應(yīng)該多加宣揚(yáng)、處處提倡;而那些彰顯和炫耀自己的事情便是末,應(yīng)該抱樸守挫、獨(dú)善其身。
然而人的本性,卻始終傾向于自我利益,古往今來有多少能人志士死于自我的鋒芒畢露以及功高蓋主之上,三國時期的楊修之死便是典型的例子
建安二十四年,魏軍與蜀軍相對峙,曹操既想聚集兵馬進(jìn)行攻擊,但又被馬超拒守,又想收兵回都,但又怕被蜀兵恥笑,于是心中猶豫不決, 這天曹操在軍營中用食,突然見碗中有雞肋,于是便讓夏侯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之間將士們面面相覷,不知所言,此時楊修聽到'雞肋'二字,便告知夏侯惇讓將士們收拾行裝,準(zhǔn)備撤兵。曹操忽然看見夏侯惇營內(nèi)的士兵都各自在準(zhǔn)備行裝。便大驚,急忙回營帳中召集夏侯惇問是其原因。夏侯惇便把楊修對于雞肋的解意告知了曹操。曹操大怒的說:'怎么敢亂造謠言,亂我軍心!'于是便叫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將他的頭顱掛于轅門之外。
《菜根譚》第四章
權(quán)勢奢華,不接近的人是高潔的舉止,接近但不受污染的人,尤為清白;智謀巧詐,不了解才算高明,懂得卻不使用更為高貴。
北宋詩人周敦頤曾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作為社會性動物,脫離不了集體而單獨(dú)生存,因此我們必然需要面對魚龍混雜的社會萬象,社會萬象既有其清澈的部分,也有其污濁部分,能夠辨別清、濁的人,是智慧的,能夠?qū)⑶鍧釣槲宜玫娜耸歉呙鞯?,清的可以直接學(xué)習(xí)、拿來即用,濁的也可以間接轉(zhuǎn)化,以此為鑒、過濾再用。
老子言“大辯若訥、大巧若拙”,聰明固然能夠利己,但不可隨意去展現(xiàn),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十分的木訥,真正有大智謀的人向來都十分低調(diào),給人微不足道的感覺。所以說,有智慧不去亂用,有智謀不去彰顯,這才是高明之人的處世立身之法。
《菜根譚》第五章
耳中常聽些不中聽的話,心中常去想一些不順心的事情,這才是修身養(yǎng)性、砥礪自我的方法;如果聽到的話都是順耳中聽的,遇到的事情都是順心如意的,那就相當(dāng)于把自己一生都埋藏在毒酒之中。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樂觀的人會說“只想一二,不想八九”,此話固然暢快,但不能被人人所沿用。大家都聽過《半杯水》的心靈雞湯,也聽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佛學(xué)釋義,對于逆境和悲觀,已經(jīng)不再是阻礙多數(shù)人自我發(fā)展的那塊絆腳石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在這個人人倡導(dǎo)自由隨性的時代,我們反而應(yīng)該學(xué)會輕微的調(diào)轉(zhuǎn)船頭,在心底保留一份居安思危的悲觀意識,多聽聽那些逆耳、不順心的話,才能保證我們不至于墜入安穩(wěn)享樂的舒適海洋。
《增廣賢文》有言“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吹捧我的人其實是在傷害我,批評我的人卻是在愛護(hù)我,忠言雖然逆耳但是有利于我們的言行,一個只能聽得見好話,聽不見批評的人,永遠(yuǎn)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一個時時刻刻追求順心如意的人,那么遇到一點小的挫折便會一蹶不振,這些人都是沒有人生智慧和覺悟的人,他們不懂物極了也有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