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人生總值得世人一遍又一遍的深究,希望從他們的際遇中找到些許能夠借鑒的人生哲學(xué)。人到三十,會思考孔子的那句“三十而立”,人到五十,又會探究那句“五十知天命”。
五十知天命,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總結(jié)。在此之前,他全力以赴,希望所有的付出都能有所回報。五十歲之后,他已經(jīng)深刻認知到人生的艱難,從此做事只要對得起良心即可,不再奢求結(jié)果與得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孔子的境界,或許再過幾十年,依舊無法做到“知天命”。不知“天命”可以,但若到了五十歲,依舊口無遮攔,難免會引來非議。
人到五十,有三句話要少說,給自己留點退路,免得晚年遭人厭。
人過半百,縱使一生沒有太多成就,也積累下不少做人道理??吹侥切κ澜缫粺o所知的年輕人,總想出于好心指教幾句。然而,那些想學(xué)道理的年輕人,早就從你一舉一動中學(xué)到了精髓。不想學(xué)道理的年輕人,就算你重復(fù)百遍也無用,只會惹得他們心煩,認為你“高高在上”、“自以為是”。
古代再圣明的賢者面對旁人請求指點時,都會自謙“不敢”,并非他們沒有指點旁人的能力,而是他們害怕一直指點別人,最終導(dǎo)致自傲自滿,失了本心。
誰都有過去,無論那些過去距離如今多久,都是值得自豪的回憶。若到了七八十歲,兒孫繞膝聽你講過去的故事,一定是一幅美好的畫面。然而,五十歲卻是一個尷尬的年紀,此時回憶過去實在太早,奮斗將來又有些力不從心。
梟雄曹操暮年寫了《龜雖壽》,從開頭“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到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沒有一句回憶過去、吹噓曾經(jīng),只有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钤诋斚?,志在將來。只能抱著回憶生活的人,只會引來旁人的輕視。在他們眼中,你已經(jīng)在走下坡路,沒有了將來。
五十歲,是人生的分水嶺。此前,你或許雄心壯志,期待有一番大作為。此后,你或許決定認清現(xiàn)實,踏實過日。然而平凡并不是平庸,一味抱怨生活,只會負能力附體,讓旁人避之不及。
《孟子》有言:“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自暴自棄的人,是孟子一生最痛恨的一種人,他怒斥這種人不值得交談也不值得共事。人若活到這個地步,就是自斷后路了。
五十歲,其實是人生下半程的剛開始,因此不需要失落,也不需要茫然。踏實虔誠的走在這條人生大路上,少說這三句話,你會成為人人敬仰的人生前輩,而不是人人討厭的“過時者”。
參考文獻:《孟子》、《中庸》 編輯:陳彥君 配圖: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