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綠色小喇叭收聽
學習內容
《歸園田居》
東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詞譯文
南山下有一塊我耕種的豆田,田間的雜草很茂盛,豆苗反而顯得稀少。于是,我每天早晨起來就到田間清除雜草,夜幕降臨時分才披著一身月色扛著鋤頭往家走。狹窄的山路兩旁草木叢生,以至于露水都把我的衣服打濕了。其實,沾濕了衣服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生活就滿足了。
詞語注釋
1、南山:指廬山。
2、?。合∩?。
3、興:起床。
4、荒穢: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5、荷:扛著。
6、狹:狹窄。
7、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8、沾:(露水)打濕。
9、足:值得。
10、但:只.
11、違:違背。
專家解讀
陶淵明是古代詩人中,第一位選擇棄官回歸田園,過著隱居生活的人。他曾作《歸園田居》組詩,共五首。都是描繪美好的田園風光和淳樸可愛的農村生活,抒發(fā)歸隱后安閑快樂的心情。今天這首是組詩中的第三首,為詩史上的名作,它對后世的山水田園詩影響極其深遠。
“種豆南山下,”詩人以豆開篇,將自己置身于一個優(yōu)雅自然的環(huán)境中?!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薄袄砘姆x”,包含了他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的那份勤勞與執(zhí)著,抒發(fā)了自己超脫塵俗回歸自然,恬靜愉悅的心情。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景物漸漸朦朧不清。
詩人一身粗布麻衣,獨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靜謐的月色里,在混著青草芳香的晚風中,思考著,結束了一天的勞動,該是回家的時候了。行走在羊腸小道上的陶淵明是那樣心滿意足,輕輕哼著小曲,邁著輕快的腳步,把一身月光帶回家。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边@里的“愿”有它特殊的內涵。表現陶淵明寧愿歸鄉(xiāng)勞作,也不肯靠出賣靈魂去換取榮華富貴,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知識分子的清高、正直的思想品格。種豆也好,早出晚歸也罷,夕露沾衣也不足惜。
一切都是那樣無所謂,重要的是“但使愿無違”。是詩人保持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在寧靜的那顆心靈。普通人可能只是看到了勞作的艱辛,而陶淵明看到卻是詩意的田園。這完全是因為詩人獨具詩心慧眼,和一顆純凈逸世的心靈所致。
讓我們從詩中,讀出了這位選擇在田園棲息的詩人,在乎的不是勞動的結果與付出,而是這種方式給他帶來的那種無拘無束、恬適安寧的心靈體驗與享受。他是用這樣的生活方式保持自己的清白和人生理想,不迷失自己的本性。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毫無雕飾之意。但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卻包蘊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人那顆純凈超凡脫俗的心。 秀麗的山、皎潔的月、狹窄的羊腸小道、茂密叢生的雜草、還有清涼的露水,看似平常而信手拈來的意向,一經詩人的筆觸,就充滿美感,流淌出一種樸素馥郁醇厚的詩意,情意是如此千回百轉,整首詩看起來簡單質樸清瘦,而內里卻是那樣美麗豐盈。
知識拓展
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里派了督郵來縣巡視??h吏勸他穿戴整齊官服后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為名敲詐勒索的官員,于是便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xiāng)里小人?!?/p>
當天,他以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的理由,辭官歸田了。這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這種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稱贊和欽佩。
考試鏈接
課后思考題
1、 陶淵明曾在另首一詩中寫到:“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嘆?!北驹娭心木渑c此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2、詩中“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