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代有才之人,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禎卿。不過,與這幾位相比,有三個人更上一層樓,他們就是解縉、楊慎和徐渭。這三人分別生活于明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上都取得了極高成就。
尤其是解縉,他的才華令朱元璋、朱允炆和朱棣三代君主嘆服,還參與編撰了《永樂大典》,而在書法上,他也是直追晉唐,不遜古人。解縉,縉紳,號春雨,洪武二年(1369年)生于江西吉安。解縉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據說他五歲時便能開口成詩,剛過十歲就已經熟背四書五經了。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解縉受到重用,不僅一路做到了內閣首輔的高位,還擔任《朱元璋實錄》《文華寶鑒》《永樂大典》的編纂官,實現(xiàn)了圣人所說的“立言”。朱棣曾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笨上Ш髞砭挤茨浚饪N也落得被埋雪中而死的下場。
解縉書法常被忽視,但他卻是一位實力超群的大家,尤其在草書一門,深刻影響了后世徐渭、王鐸、傅山等人。在他活著的時候,作品就已經字字千金了:“解春雨才名噪一時,而書法亦稱之,能使趙吳興失價,百年后寥寥乃爾。”這就是說,哪怕是趙孟頫也要避其鋒芒。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著解縉一件草書真跡《自書詩卷》,它的奇崛精熟堪比張旭、懷素。此帖橫472厘米、縱34.3厘米,共75行、389字,寫于永樂八年(1410年),內容為自作詩七首,由于處在貶官期間,此帖情感飽滿、揮毫縱逸。
在卷末,書法家王穉登跋道:“解學士書法縱放,詩亦淋浪,往往有蒼鶻脫鞲之氣。此卷蓋其左遷及歸田時作,故尤悲情感嘆,扼腕不平,所謂借此以泄其塊壘者耶!”書法史上,那些傳世經典往往誕生于情感最飽滿之時,《自書詩卷》也不例外。
解縉主要取法于“二王”、智永、張旭、懷素、蘇軾、米芾、趙孟頫、詹希元等人。此帖起筆藏露兼用,側鋒入紙后調為中鋒行筆,全卷中側輪替,筆畫中既有側鋒之靈巧妍美,又有中鋒之勁健挺拔?!蹲詴娋怼饭P速迅疾,絞轉圓滑純熟,圈眼處理大膽,線條曲折多變。
牽絲引帶、一筆數字,粗細對比明顯,細處如游絲而不虛飄怯弱,而是有張力感,健爽利。以縱取勢,豎畫縱向拉長,收筆懸針出鋒,解縉解釋自己的筆法為:“中間復筆、覆筆、返筆之妙,付有識者自辨之”?!蹲詴娋怼氛路ㄊ杳苡兄?、一氣呵成,極盡奇崛詭巧之能事。
解縉精研晉唐宋元名家筆法,作品不僅出規(guī)入矩,又有文人才子的書卷氣和多情,是草書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書詩卷》是他最經典的草書法帖。
而今,我們將這卷《自書詩卷》原作進行了博物館級別的超高清1:1復制,筆畫、墨色自然靈動、纖毫畢現(xiàn),配以純手工裝裱,特向您推薦,期待您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