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于對仗,有專門的文章談到過,在格律詩專欄中也有一章來說這個事情,但是可能對“對仗”這個詞本身沒有做出解釋——也就是說對仗的定義到底是如何,這個問題由于過于日常,所以反而是忽略了。
那么什么是對仗?
對仗指(律詩、駢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
看清楚這個定義,當我們不寫律詩、駢文的時候,就不需要考慮對仗問題。即使是寫律絕,也不用在乎是否對仗。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律絕不要求對仗,律絕不要求對仗,律絕不要求對仗。
當你收到的咨詢和評論足夠多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朋友居然認為不對仗就不是格律詩。
格律詩三大類,律絕、律詩、排律——律詩和超長的律詩(排律),除了首尾二聯(lián)之外,其它聯(lián)都需要對仗,而律絕其實就相當于律詩和排律的首尾二聯(lián),是不需要對仗的,因為律絕只有四句。
是的,沒有別的什么原因,就因為太短,所以對修辭不做要求,以表達清楚、感情明確為基本要求。
為什么會給很多初學者這種錯誤的認知呢?那是因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暮米髌?,比如《登鸛雀樓》,比如杜甫的《絕句》,雖然也只有四句,但是上下兩聯(lián)都對仗,還有很多律絕,都包含有對仗的修辭手法。
對仗是修辭手法,律絕不要求對仗,不代表不可以使用對仗。對仗會讓你的作品節(jié)奏感更強,表現(xiàn)出你的強大字詞控制能力。也正因為如此,《登鸛雀樓》是詩史上少有爭議的五絕第一,“兩個黃鸝鳴翠柳”也家喻戶曉。因為它們不但符合平仄關系,文法高妙,構思精巧,甚至還全詩對仗——對仗是律絕的加分項,不是必須項。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一點,才不會鬧笑話。
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這么回事。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對仗多用于駢文。
對偶相對寬松,什么叫“嚴格的對偶”?不就是字字要卡死的問題嘛。句式對仗我們不討論,因為一般出現(xiàn)在詞,更多的是在賦中。出現(xiàn)在詩中的對仗,就是說的出句和對句相對位置上的一一對應——平仄要相對(一三五可以看情況靈活),詞義上可以不相關、但是詞性一定要相對。
平仄關系我們交給平仄格律來規(guī)定,因為你的相對也要遵守律句格式和平仄的相對規(guī)則,我們只討論詞義、詞性。
而詞義可以相同、相似,也可以相反——這話說了等于沒說,所以還是看整體詩意安排,但是詞性是必須相同的。
這就是對仗最關鍵的一點了。
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數(shù)詞對數(shù)詞,量詞對量詞——對仗的嚴謹性主要就表現(xiàn)在這一點。即便是我們稱之為“寬對”的作品,也只是在詞義上、詞組意思上放寬,而不是在詞性上放寬。
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對“黃河”,是帶有定語的名詞詞組,詞性上完全相同,內容上也相近——注意只是相近,并非一定要“白”對“黑”,“日”對“月”。“入”對“依”,這都是動詞,內容上可以說是不同的,但是詞性上完全相同?!吧健睂Α昂!?,這沒什么好說的。
有些朋友就會有疑問,“盡”和“流”的詞性不一樣啊,怎么對仗呢?很顯然“盡”是副詞,表示出白日的一種狀態(tài),那就是落到山下去了。而“流”字是動詞,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流動的狀態(tài)”,比如“流水”,“流螢”,那么詞性不就一致了嗎。
再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不是也是一樣?詞義類似,甚至完全不同,像“窮”、“上”,在詞義上是不相關的,但是詞性都是動詞。
這就是嚴謹對仗,詞性上完全相同,平仄上有條件相反,詞義上視內容而定。
當然,以上是基礎內容,不排除有高手逍遙于規(guī)則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