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第一集,小明蘭初見顧二,兩個冤家就在投壺游戲上杠上了。小明蘭出奇制勝,最后一把倚桿(影片字幕為依桿)贏了顧二,保住了大姐姐的聘雁。劇中要表現(xiàn)的就是小明蘭投壺技藝高超,觀眾也就看個熱鬧,但是相信很多觀眾也跟我一樣,不明白當時投壺的規(guī)則,也很迷惑小明蘭究竟是怎么贏的。為此筆者細查了一下古代的投壺比賽規(guī)則,不看不知道,古代真奇妙。
投壺是從射箭演變而來,只是更溫和,更具趣味性,男女老幼都能玩,對場地也沒什么限制。通常我們會認為投壺的規(guī)則也跟射箭相似,越靠近靶心得分越高,但是《知否知否》劇中展現(xiàn)的是投進壺口只有兩籌(劇中17分14秒處),其余的貫耳四籌,雙耳六籌,倚桿十籌,這些規(guī)則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知否知否》的歷史背景相似于北宋,這個時候投壺游戲經(jīng)過了上千年的演變,已經(jīng)成為了貴族們的社交娛樂工具。歷史上規(guī)范投壺比賽規(guī)則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北宋的司馬光,他為投壺比賽寫過一本小冊子,叫《投壺新格》,里面制定了投壺的一整套禮儀流程,以及得分規(guī)則。
明宣宗行樂圖卷-投壺
他說:“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投壺之前,主人站東邊,賓客站西邊把酒席擺好,賓主相對鞠躬行禮,然后主人裝模作樣的發(fā)出邀請,客人就要推辭一番,如此三番,客人要裝出盛情難卻的樣子接受邀請。客套完了,就每人發(fā)十二支箭開始游戲比賽了。司馬光在投壺新格中制定的游戲規(guī)則其實很復(fù)雜,花樣也很多。
首先,他把投中的結(jié)果分為很多種,各種結(jié)果的得籌數(shù)也各不相同:
【有初】就是第一箭就投中了壺口,得十籌;
【貫耳】就是投中了壺耳的小孔,得十籌;
【連中】第一箭中壺口后,第二箭也同樣投進了壺口,得五籌;
【有初貫耳】如果是第一箭就中了貫耳,得二十籌;
【連中貫耳】第二箭和第一箭一樣也中了貫耳,得十籌;
【散箭】第一箭沒中,后面中壺口的都叫散箭,得一籌;
【有終】前面都沒中,最后一箭中了壺口,得十五籌;
【驍箭】就是投進壺口又彈了出來再掉進壺口,得十籌;
【倚桿】箭斜倚在壺口處,而不是掉入壺底部,得十五籌;
【耳倚桿】箭斜倚在壺耳處,得十五籌;
【帶韌】投進壺耳,但是箭頭卻沒有落地,得十五籌;
【浪壺】箭在壺口上旋轉(zhuǎn)了一下成倚桿,得十四籌;
【龍首】倚桿的一種,箭頭正對準投壺者,得十八籌;
【龍尾】倚桿的一種,箭羽正對準投壺者,得十五籌;
【敗壺】一支箭都沒進
【全壺】所投之箭都中了,不管得籌多少都算最終的贏家,如果雙方都是全壺,再來計算各方的得籌數(shù)目。
另外,司馬光還廢除了過去一些得籌很高的投擲結(jié)果,比如:
【橫耳】箭橫躺在了壺耳的位置上方;
【橫壺】箭橫躺在壺口上方的位置;
【倒中】箭頭朝上,箭尾落入壺口;
【倒耳】箭頭朝上,箭尾落入壺耳。
他認為這些要么是投機取巧,要么是偶然得之,都不能得籌,還把一些惡意的投擲動作進行處罰,廢除之前得到的籌數(shù)。
對照司馬光的這份投壺規(guī)則,《知否知否》劇中的投壺計算方法雖然與其計數(shù)不同,但是得籌多寡卻是相同的。袁家大爺對盛老爹說,因為揚州的投壺規(guī)矩不同于京城,所以顧家二郎才技癢下場。
小明蘭撿起盛長楓掉地上的箭時,顧二和盛三的比分是17:11,小明蘭接著進了兩箭壺口,共得四籌,顧二再進一箭,比分為19:15,小明蘭再進一支貫耳得四籌,(因為壺耳的口子比壺口要小,所以難度系數(shù)增加,得籌也比投進壺口的要多),19:19打平了,顧二急了,開始出絕招投了雙耳,得六籌,比分拉成25:19,袁家大爺很激動,覺得穩(wěn)操勝券了,沒想小明蘭放了個更大的招,投了只倚桿,就是箭斜翹在壺口上沒落進壺里,司馬光認為倚桿是難度系數(shù)很高的結(jié)果,尤其是“耳倚桿”和箭頭正前方是對著投箭的人“龍首”,得分就更高了,這下比分為25:29,小明蘭領(lǐng)先,這時來了場大風(fēng),把計時用的線香吹滅了,比賽結(jié)束。所以盛老爹高興的對袁家大爺說:“賢侄啊,這好巧的一陣風(fēng)啊……”,這也可能就是當?shù)氐囊?guī)矩,而非其他地方的每人必須投完多少支箭來計算得分。
最后,人都走散了,顧二背向反投中了雙耳,說明他還是藏了私,并沒有咄咄逼人。不管是顧二之前投的雙耳,還是背投的謂之“仙人背劍”,還有隔著屏風(fēng)投,閉目而投,三箭并投,分中三孔,這些都是玩家炫技的做派,司馬光都沒有把這些錄入到他撰寫的規(guī)則中,因為這些違背了他要用投壺來治心修身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