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老公的母親,雖然婚后也叫一聲媽,可中間隔著的并不僅僅是她的兒子一個人。而是幾十年從未有過的情感依賴和交流,是雙方千差萬別的生活習慣和家庭背景,讓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突然轉換身份,在一起生活,中間的鴻溝可想而知。
雖然兒媳婦在婚前和婚后都與婆婆有禮節(jié)上的往來,但這種相處過程中雙方多保持著克制,并沒有把完整的、實際的生活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細節(jié)浮現(xiàn)出來,人設的崩塌和落差在生活的摩擦中越來越大,矛盾根本不可避免。
婆婆之所以不能成為媽,是因為缺失了多年共同生活形成的情感紐帶,這個問題早已在上千年的婆媳關系中得以印證,婚后改口就要改心,完全不符合正常的情感構建模式。早年流行的韓劇《看了又看》中,鄭銀珠和鄭金珠是一對姐妹,銀珠從小跟奶奶在農(nóng)村生活,當她被接回漢城時,媽媽貞子在對待兩姐妹的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事事偏向金珠。我的朋友安姐也有兩個孩子,由于工作原因無法同時陪伴,于是大寶和安姐夫婦一起生活,小寶由農(nóng)村的奶奶照看,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安姐才把小寶接回來。她常說,跟小寶怎么也親近不起來,總覺得家里莫名其妙就多了一個人,自己都懷疑是否生過這么一個孩子。你看看,就是血濃于水的至親,也親疏有別,何況是成年后的家庭重組。
從心理學上看,0-3歲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最重要時期,隨著時間推移,父母和孩子在親子關系中認知的構建逐漸成型,這是一種從無到有,再逐步融合的過程,對母親來說,懷孕、生產(chǎn)、撫育,每一個過程都傾注了全身心的愛,對于子女來說,也始終心存對母親的感恩。親子情感的交融匯聚成家庭關系的紐帶,紐帶像樹一樣,隨著時間的增長不斷長高長大,穩(wěn)固的扎根于泥土中。而婆媳關系呢,大概是這個大樹旁邊剛剛冒出的小幼苗,無論是對抗暴風雨等惡劣天氣的防御力還是爭奪泥土養(yǎng)分的進攻性,都遠不如大樹有實力。
何況,即使是至親的兄弟姐妹,父母尚有偏向性,結了婚就認為婆婆應該把自己當女兒,自己應該把婆婆當媽,實在與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情感邏輯相悖。婆媳矛盾的來源,不在于有沒有把對方當家人,而是想得太多、管得太寬,在國人的家庭觀念中,最缺乏的是“邊界意識”,尤其是當媽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操辦兒女的大小事上,這種生活的“慣性”即使在兒女婚后也難以“剎住車”,潛意識里就覺得自己應該繼續(xù)安排兒子兒媳婦的生活。
尤其是媳婦生下孩子以后,婆媳矛盾立馬暴漲幾個等級,育兒理念、方式天差地別……婆婆和媳婦都認為自己的考慮最合理,都想把對方拉入自己的思想行為模式,矛盾就產(chǎn)生了。這種矛盾,本質上“邊界”模糊造成的,保持適度的距離感,才是婆媳相處的正常模式,成年人的生活需求里,很大的一部分是對自由和私人空間的掌控,友善的界限意識是預防和化解大部分矛盾的“特效藥”,因此,守得住自己的“邊界”,就可以有效規(guī)避許多“雞飛狗跳”的生活鬧劇。
也有人會說,我倒是想保持距離,可生了孩子就沒辦法了,我給他們家生了孩子,婆婆就應該帶孩子,即使她不帶孩子也該給予經(jīng)濟上的支持。孩子確實是兩家人情感和生命的延續(xù),但一味把責任推給婆婆真的合理嗎?我認為,這樣的思想是不夠理性的,孩子是夫妻雙方的共同決定,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父母對子女負有第一位的撫養(yǎng)義務,婆婆愿意幫忙,作為小輩,至少應該心存感激,而不是心安理得。對于新手寶媽來說,有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長輩搭把手,確實能輕松很多,但是老一輩的育兒方式大概率會與當前的育兒理念產(chǎn)生沖突,作為媳婦,是否能接受這種時代差異?要知道,對于老一輩人來說,學習力、記憶力、適應性遠不及年輕人強,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帶孩子,實在強人所難。如果婆婆不辭辛苦來帶孫子,最后還被兒媳婦埋怨一通,換成誰,心里不委屈呢?
換個角度想想,即使是親媽,也有意見不合、爭吵不休的時候,何況是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婆婆呢?當然,不排除有相當一部分婆婆仗著自己養(yǎng)了一個兒子的莫名“自信”就作天作地,可生活不會因為婆媳矛盾就按下靜止鍵,吐完槽之后還是需要解決問題。婆媳關系再別扭,也總有解決的方法,先把自己的情緒心態(tài)調整好,保持理性,即使要爭也師出有名??傊?,能融努力融,不能融,守住自己的“邊界”,讓老公去應付,要是老公靠不住,也不必委屈自己,在經(jīng)濟獨立,有路可退的情況下,快刀斬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