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元朝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宋遼金夏長達三百年間的分裂對峙局面。元朝首次將青藏地區(qū)全部和云貴地區(qū)全部納入版圖,還在臺灣島設立澎湖巡檢司,進行管理。
忽必烈
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史?卷五十八》: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shù)限者矣。
元朝在在歷史開創(chuàng)了省這一制度。而且元朝開挖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的河道。還有舉世矚目的青花瓷。元朝留給今天的遺產(chǎn)非常多。但是元朝歷史比較冷門。這個朝代是大一統(tǒng)王朝中在民眾的了解非常冷門。
很多人將元朝的歷史停留在什么所謂的四等人制度和十等人制度,還有初夜權(quán),十戶用一把菜刀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清朝末期,為了反對晚清政府,文人編纂的。
在正史中的文獻資料中根本沒有以上所謂的事情。而且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對待民眾政策非常寬松的朝代。沒有所謂的愚民政策和文化。
朱元璋
朱元璋認為元朝就是因為寬仁失去了天下。
《皇明寶訓》:“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昔秦失于暴,漢興濟之以寬,以寬濟猛,是為得之。今元朝失之于寬,故朕濟之以猛,寬猛相濟,惟務適宜爾?!?/p>
元朝的政策寬松表現(xiàn)在一下這幾個方面。
歷朝歷代都會向百姓收取賦稅,當時分為徭役和賦役。所謂徭役就是政府規(guī)定百姓一年內(nèi)必須為政府做事,時間為一個月到兩個月。賦役就是稅收,分為農(nóng)業(yè)稅和人頭稅,有時候還會有商業(yè)稅。
古代朝廷的稅賦是百姓身上巨大的負擔,有時候百姓為了繳納朝廷的稅賦,甚至要賣兒賣女。迫不得已的時候,就揭竿而起了。
根據(jù)歷史記載元朝是中國古代王朝中賦稅最輕的王朝,元朝稅收比宋朝和明朝還要輕。元朝只有賦役,沒有徭役。而且元朝的賦稅制度很輕。
元朝女子
元朝在蒙古汗國窩闊臺時期就有人提議殺了全部漢人,將中原的土地變成草原,在中原放牧牛羊。
蒙金戰(zhàn)爭時期蒙古近臣別迭曾主張:“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br>
耶律楚材說,軍隊征服南宋需要供給;如果在中原平均征收地稅、商稅、鹽稅和鐵冶稅,以及其他山澤之利,每年可以獲得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余萬石,就足夠軍需之用了。
耶律楚材建言:因奏地稅、上水、酒醋鹽鐵、山澤之利,周歲可得銀五十萬兩,緒八萬匹,粟四十萬石。
蒙古大汗窩闊臺聽從了他的意見,就委派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賦稅。耶律楚材于是在中原設立了十路課稅使,全部委任儒士向百姓征收稅賦。
蒙古汗國開始新的賦稅征收制度:每二戶出絲一斤,以給國用;五戶出絲一斤,以給諸王功臣湯沐之資。地稅,中田每畝二升又半;鹽價,銀一兩四十斤。
到了蒙哥時期又改了,蒙哥時期的稅收:初漢民科納包銀六兩,至是止征四兩,二兩輸銀,二兩折收絲絹、顏色等物。
耶律楚材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天下一統(tǒng)。建立了全面的稅收制度,為了安撫南宋軍民。南北的稅收制度是有差異的。
元朝賦稅制度主要有稅糧和科差兩項。稅糧南北不同,北方分為丁稅、地稅;南方則沿襲南宋舊制,按地畝征收兩稅??撇钚杏诒狈秸撸ńz料、包銀和俸鈔三項。
南方科差則有戶鈔、包銀。但“江南包銀”在元代施行時間很短。一般來說,元代的江南三省不征收包銀。
當時南北的稅收非常低,《元史·食貨志》說:“至元七年(1270年),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strong>很多時候元朝都減免了稅收。尤其是為了安撫南宋軍民,減免了很多南宋地區(qū)百姓的賦稅。
《元史》卷十六,《世祖》十三,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壬申,中書省臣言: 江南在宋時,差徭為名七十有余,歸附(元朝)后一切未征。 可以說元朝的稅收非常有利減輕百姓負擔的。
因此很多從元朝過來的明朝人都認為元朝的時候國家發(fā)展和百姓都非常好。元朝時期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幸福。
明初人葉子奇在《草木子》里記載:“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yǎng),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 ”
明朝人李開先則在《西野春游詞序》云:“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p>
明朝讀書人認為“前元取民最輕”“其時(指元朝)賦稅甚輕,徭役極省?!?/p>
而且元朝的稅收制度到了元朝末年也沒有就此增加。元順帝的時候國家形勢發(fā)展嚴峻也沒有增加稅收。
談遷在《國榷》卷一,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二月癸酉中引朱國楨話曰: 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于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
因此明朝人認為元朝可以超過漢唐時期。前元全盛之時,國內(nèi)升平幾八十余禩。人才猬興,比隆唐宋。休明之運,淳龎之氣,見于文章,散于篇什,率皆光華俊偉,一掃衰世委靡之習。
《元史?卷五十八》: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shù)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視前又增二十萬有奇,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
混一天下,九夷八蠻、海外番國歸于一統(tǒng),百年之間,其恩德孰不思慕,號令孰不畏懼,是時四方無虞,民康物阜。
明朝人葉子奇說“元惠民有局,養(yǎng)濟有院,重囚有糧,皆仁政也”
我們來看看元朝人是怎么評價元朝的。都說元朝時期,天下太平,元朝朝廷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yè),是一派盛世太平的景象。
馬致遠
?元代大學者虞集“昔在至元、大德之間,天下大定,天子方與民休息,上外晏然,可謂熙洽之至矣。武皇帝入篡大統(tǒng),當富有之大業(yè),圣明于赫,盛莫加焉。方是時也,國家豐裕,府庫充斥”。
?明代文士賈仲明:“元貞年里,升平樂章歌汝曹。喜豐登雨順風調(diào)。茶坊中嗑、勾肆里嘲:明明德,道泰歌謠?!?“至大、皇慶錦社稷,延佑、至治承平世,養(yǎng)人才,編傳奇,一時氣候云集”
“當元之初,閩廣稍警,旋即安枕,吳、浙晏然。(蘇松人)以苦宋(朝)公田之累,如釋重負,有祝而無詛,則輕徭薄賦,實以招徠而深結(jié)之也。(《紀文·上大司農(nóng)陳素庵書》
元人陳草庵的《中呂 山坡羊》“堯民堪訝,朱陳婚嫁,柴門斜塔葫蘆架。沸池蛙,噪林鴉,牧笛聲里牛羊下,茅舍竹籬三兩家。民,田種多;官,差稅寡?!?/strong>
杜仁杰散曲《般涉調(diào);耍孩兒》,“風調(diào)雨順民安樂,都不似俺莊家快活。桑蠶五谷十分收,官司無甚差科……”
元人馬致遠:“喜,喜,喜,五谷豐登,萬民樂業(yè),四方寧治?!?/strong>
盧摯《陽翟道中田家即事》:“潁川南望襄城,邂逅田家,春滿柴荊。翁媼真淳,杯盤羅列,盡意將迎。似雞犬樵漁武陵,被東君畫出升平。桃李欣榮,蘭蕙芳馨,林野高情?!?/strong>
元代文士陸友仁“昔我文宗皇帝(元文宗),天下太平,文物大備”
紙幣的流行起源于宋朝的交子。在宋朝,還有金朝都發(fā)行過紙幣。結(jié)果都產(chǎn)生了紙幣濫發(fā)的現(xiàn)象。導致通貨膨脹,民不聊生,錢不值錢。但是宋朝和金朝雖然發(fā)行紙幣,但是也沒有禁止金銀銅等貴金屬。
元朝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yè),使得商品經(jīng)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
鐵木真
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然而因濫發(fā)紙幣也造成通貨膨脹。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聽從開國軍師劉秉忠的建議發(fā)行紙幣。銅錢用于陽,紙幣用于陰。華夏,陽明之區(qū);沙漠,幽陰之地。今日陛下龍興朔漠,如果主掌中原,適合發(fā)行紙幣。陛下應當叮囑后代子孫,如果流通銅錢,將來天下四海都難以安寧。
元朝為了維護紙幣的法定地位,采取了多項措施:禁止流通金、銀、銅等重金屬;停止使用蒙古舊鈔;可用中統(tǒng)紙鈔兌換南宋紙幣,而且還規(guī)定所有的賦稅都使用紙幣支付。元朝對制造假幣的行為法律嚴酷。
《元史》中記載:“凡偽造寶鈔、同情者并處死,分用者,減死杖之。”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jīng)歷了中統(tǒng)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wěn)定的是中統(tǒng)鈔,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后超過了36年。
中統(tǒng)鈔一貫
忽必烈統(tǒng)治末期,征服擴張基本停止。沒有了戰(zhàn)爭收益,元朝財政支出壓力驟現(xiàn)。為緩解財政壓力,中統(tǒng)鈔開始出現(xiàn)超發(fā)趨勢,元鈔幣值下跌,通貨膨脹問題初露端倪。
1276年由于元廷大肆搜括,增發(fā)紙幣,并將各路準備金銀運往大都,引起物價上漲,紙鈔貶值。1280年,紙幣貶值成為原來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價已經(jīng)“相去幾十余倍”了。
而發(fā)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權(quán)銅錢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鈔的二倍。
中統(tǒng)鈔五百文
為了穩(wěn)定物價,元廷發(fā)行“至元寶鈔”和中統(tǒng)鈔并行。1350年元惠宗又發(fā)行“至正交鈔”,發(fā)行不久,貶值嚴重,物價暴漲。事實上,民間的日常交易、借貸、商品標價等多有用銀的。這時使用的白銀,主要是銀錠和元寶。
因為朝廷收去賦稅必須要民眾繳納紙幣。而紙幣濫發(fā),導致貶值。民眾又必須將農(nóng)產(chǎn)品換成紙幣才能繳納稅賦。結(jié)果加重了百姓負擔,老百姓甚至無賣兒賣女,有的就逃跑了。有的甚至當了賊寇。
“爾來歲頗豐收,而物價甚賤,得鈔為艱?!薄凹g終歲之糧,不酬一引之價。緩則輸息而借貸,急則典鬻妻子?!薄懊窳θ毡?,每遇催征,貧者質(zhì)妻鬻子以輸課,至無可規(guī)措,往往逃移他方。近年漳寇擾攘,亦由于此?!?/strong>
元順帝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舉措使得百姓生活實在是過不下去了。民眾的憤怒達到了極點。民眾寫曲來諷刺元朝的政策。
至元鈔兩貫
民間流傳著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當權(quán),開河變鈔禍根源,若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當時紅巾軍起義,軍費緊張,為了賞賜軍隊。大量印刷紙幣,導致紙幣數(shù)量太多。而紙幣又不值錢,所需要的錢太多,運送錢幣的車船不可勝數(shù)。“海內(nèi)大亂,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每日印造,不可數(shù)計。舟車裝運,軸轤相接,交料之散滿人間者,無處無之?!?/strong>
與此同時,“物價騰踴,價逾十倍”、“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mào)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
元朝發(fā)行的紙幣失去了信用,終于崩盤了。而元朝也就離滅亡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