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說到川菜,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一道起源于民間的經(jīng)典名菜“回鍋肉”?;劐伻猓艜r被稱作油爆豬,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北宋,但具體何時誕生、由何人制作、自何時流行已無法考證。到了明代回鍋肉已基本定型。清末豆瓣的出現(xiàn),大大提升了回鍋肉的口感和品質(zhì),使回鍋肉成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菜。回鍋肉起源于民間,但搬入餐廳以后,要想做好確有諸多的講究。
傳統(tǒng)回鍋肉制作7關(guān)鍵
回鍋肉
NO.1
肉的選料
要做好回鍋肉,肉的選料是非常重要的。豬要選擇在每年3月份開始喂養(yǎng)、重約2.5千克的川藏黑豬的“籠子豬”,期間用青飼料喂養(yǎng),長到12月份中旬,重約150千克,豬肉的部位要選擇二刀肉,傳統(tǒng)的肥瘦比例為肥七瘦三,但現(xiàn)在豬的瘦肉普遍偏多,肥瘦參半或肥四瘦六也可。
NO.2
豆瓣的選料
傳統(tǒng)的回鍋肉在炒制時加入的豆瓣應(yīng)該是將1年的豆瓣和3年的豆瓣相互調(diào)配使用,1年的豆瓣用來提菜品的顏色和紅亮度,3年的豆瓣用來提菜品的醬香味。但由于現(xiàn)在很多小師傅都掌握不好兩種豆瓣的調(diào)配方法,也可直接選用紅油豆瓣。有很多店里或是豆瓣廠會說使用5年的豆瓣最好,這是非常錯誤的,用5年豆瓣做出來的菜品太黑了,用來炒菜的豆瓣,并不是年份越長越好。
NO.3
輔料的選擇
回鍋肉的輔料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我選輔料的經(jīng)驗:大家用到的最多的肯定還是蒜苗,但蒜苗作為一個季節(jié)性較強的食材,并不能一年四季使用,在成都地區(qū),蒜苗的最佳使用期為11月份—來年的3月中旬,蒜苗抽了蒜薹后就不能再用了。韭菜和蒜苗的風(fēng)味很像,是個一年四季都可使用的輔料,但因為韭菜的質(zhì)地較為細嫩,炒制下入的時間就要相應(yīng)的推后,翻炒的動作也要快一些。每年的6月中旬是菜海椒的生長時期,這時的辣椒還沒有特別大的辣度,皮比較嫩,適合用做回鍋肉的主料,但只有一個很短的使用期。再往后海椒的皮就開始變硬,椒肉在炒制時也容易爛,可加入少量作為調(diào)味料提辣味,再加入水發(fā)的鹽菜作為主輔料,因為鹽菜比較干,要在肉炒成燈盞窩時加入,炒出的回鍋肉也非常美味。
NO.4
豬肉的煮制
豬肉的煮制是非常關(guān)鍵的,首先豬肉要整塊下鍋,不能先改刀成片;其次一定要冷水下鍋,加入蔥姜祛除異味,水沸前撇去浮沫,水沸后開小火到微微沸騰的狀態(tài),這樣燒出的肉入口較脆,肥肉部分也不會那么油膩;最后肉要煮至八成熟,根據(jù)豬肉塊的大小,煮制時間不同,判斷方法是,用筷子從皮的一面插下去,皮能插動,到內(nèi)部時,要用點力,有點吃筷子的感覺。這樣肉切開后,四周已經(jīng)熟透,中心部位還沒有完全成熟,再經(jīng)過加熱,四周熟透的肉會收縮,中心的肉剛完全熟透,就會呈現(xiàn)出燈盞窩的形狀。
NO.5
刀工
煮至八成熟的肉不能放入冰箱中冷藏,稍微晾涼,至手摸著不燙手就要開始切,經(jīng)過冷藏的肉會失去彈牙的質(zhì)感。切的片一定要均勻,厚度在0.15厘米—0.2厘米為最佳,一定不能切得太薄,否則肉的口感就不綿軟了,太厚的話,就不能形成燈盞窩了。切蒜苗時也要先將蒜苗頭拍松,斜刀切成段,這樣更易炒出香味。
NO.6
炒制
炒回鍋肉用的菜子油一定要經(jīng)過煉制,去掉生油味和雜質(zhì)后再使用;炒制時不能使用大火爆炒,要用中火煸炒,將炒制時間稍稍延長更利于肉和調(diào)料的香味進行融合。在必要的時候,可將鍋稍稍端離灶口,現(xiàn)在的很多小師傅在炒菜時,也會學(xué)老師傅,將鍋拉出灶口再放回,卻不知道做這個動作的意義,是為了降低鍋內(nèi)的溫度,防止鍋內(nèi)溫度過高影響菜品的風(fēng)味和質(zhì)感;下入豆瓣前,可在鍋的中部有意識的扒開一個小空,將豆瓣在小空中先炒出香味,再與肉片翻勻;蒜苗頭和蒜苗段也不要一起下入,蒜苗頭質(zhì)地較硬,辣味也不像蒜苗葉的辣味那樣柔和,一定要先下入炒熟,去掉生辣味,再下入蒜苗葉稍微翻勻即可出鍋。
NO.7
燜
菜品炒完后還有余溫,蒜苗葉下入后稍微翻勻即可出鍋,用菜品的余溫將香味燜出,否則葉子很容易軟塌。
Ready ?let's go.
讓我們開始制作吧~
↓點擊看視頻喲↓
1.將二刀肉洗凈,切大塊放入冷水鍋中,下入蔥、姜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小火煮至八成熟,撈出后稍晾涼至表面不燙手,改刀成厚0.15—0.2厘米左右的均勻薄片;取蒜苗150克用刀稍稍拍松,斜刀切成小段。2.鍋中倒入精煉過的菜子油500克燒至五成熱,倒入切好的肉片,中火煸炒至肉片出燈盞窩,用勺子扒出一個小空,下入郫縣豆瓣40克炒香,與肉片翻炒均勻,下入蒜苗頭炒至斷生,在下入甜面醬20克、豆豉30克炒香,下入蒜苗葉翻勻,加白糖2克翻勻,出鍋裝盤即可。
步驟圖集
1.涼水下鍋,放入蔥
姜祛除異味
2.蒜苗拍松切斜段,
更易出香味
3.煮好的肉切成0.15
厘米厚的片
4.將肉炒成燈盞窩狀
5.下入郫縣豆瓣炒香
6.下入蒜苗頭炒香
7.下入甜面醬、豆豉和
蒜苗葉
8.出鍋裝盤
炒的好的回鍋肉的標(biāo)準(zhǔn):外形卷曲、似燈盞窩,顏色為棕紅色,肉皮軟糯有彈性,肥肉細嫩不油膩,瘦肉不會發(fā)柴;裝入盤中后有一線油,否則菜品容易變冷。
郫縣豆瓣的使用小技巧
在回鍋肉的炒制中,郫縣豆瓣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給大家分享豆瓣使用的兩個小技巧:
豆瓣剁細后再用。
后廚采購回來的豆瓣往往是沒有經(jīng)過后期的粉碎加工的,豆瓣里的辣椒段和蠶豆瓣塊都比較大,如果直接使用,一方面不容易炒出豆瓣里的紅亮色和香味,另一方面辣椒和豆瓣塊過大,也非常影響菜品的呈菜效果。因此炒制回鍋肉用的豆瓣可以先進行打碎處理后再使用。
2
炒制豆瓣的火不宜過旺。
鍋的溫度達到270℃—280℃時,豆瓣放入后就會變成焦油,香味和紅亮度會大打折扣,因此回鍋肉炒制時,火不宜過大。
回鍋肉傳承與售賣的創(chuàng)新
回鍋肉
回鍋肉作為我們店里的招牌菜品,是一道具有傳承意義的經(jīng)典菜品,在售賣和傳承時也有一些小技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
不同價位滿足更多需求。
來店里吃飯的顧客,往往存在著一些差異性,比如人數(shù)的不同,又或者聚餐性質(zhì)的不同。在大多數(shù)的餐廳中,除了位上菜以外,其他菜品一般是沒有什么差異性的,我將回鍋肉按照適合人數(shù)的不同,調(diào)整菜品的量做出不同的價位,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人少時,菜品剩很多,人多時,每個菜又不夠分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有些顧客到店里就餐的性質(zhì)并不是家庭式的,需要適當(dāng)選擇檔次更高一些的菜品,回鍋肉除了普通家常版以外,也會有檔次更高的精品版回鍋肉供顧客選擇,更好的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
02
回鍋肉點火上菜。
其他店里賣回鍋肉都是用普通的盤子裝盤上菜,我們百年神廚的回鍋肉在上菜時,使用的是下面可以點火的盛器,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回鍋肉是個非常講究溫度的菜品,涼了就不好吃了,在冬天的時候用這種可以點火的容器上菜,就可避免菜品過早變涼,影響食客對菜品的品評;二是這樣的容器保溫性更好,可以利用菜品的余溫對菜品進行二次加熱,蒜苗葉等經(jīng)過大火炒制容易軟塌的食材,可以晚點放入,利用余溫加熱出香味,使菜品的風(fēng)味更好。
03
廚師自己上菜。
我們店里在上菜時,是廚師自己上菜,誰做的菜誰上,這樣廚師炒完菜后,能直接的得到顧客的反饋,這道菜哪里炒好了,哪里炒的不好廚師自己能很清楚的了解,對自己是一種鼓勵也是很好的督促;也增加了與顧客的互動,顧客覺得受到了重視也很開心,增加了顧客的記憶點。
04
定期比賽。
回鍋肉作為店里的傳承招牌菜,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行炒回鍋肉的比賽,對炒回鍋肉好的團隊進行現(xiàn)金獎勵并頒發(fā)流動紅旗,對炒的不好的團隊進行罰款處理,這樣既增加了每個團隊里交流互動的機會,也更能激勵員工努力向上的精神,炒回鍋肉的技術(shù)也得到了提升,回鍋肉這道招牌菜也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