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8 11:13
編者按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考察項目“婦女貧困及扶貧政策執(zhí)行情況考察”的階段性成果,旨在將性別因素引入當前我國精準扶貧的理論和實踐中,通過實地調研,對我國連片特困地區(qū)婦女貧困的原因和特征進行分析判斷,總結當前婦女扶貧工作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zhàn),提出未來婦女扶貧工作的重點和相關建議,以期為決策提供參考。
婦女貧困的正式提出不僅是突出和提請社會關注女性弱勢地位的客觀需要,也蘊含著貧困理論從收入貧困到權利貧困和社會排斥的發(fā)展過程。
■ 閆坤
隨著新時期扶貧戰(zhàn)略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轉換,我們需要對當前我國貧困的性別因素加以充分認識,進而從制度上、資源配置上保障對貧困婦女實現(xiàn)精準扶貧,切實減少貧困中的女性面孔。
貧困具有一張女性面孔
國際上對婦女貧困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1980年聯(lián)合國哥本哈根大會指出,雖然全球2/3~3/4的勞動量由婦女承擔,45%的食物是由婦女生產,但婦女僅獲得全世界收入的 10%。1995年聯(lián)合國《人類發(fā)展報告》指出,世界上的貧困人口中70%是婦女,貧困具有一張女性面孔。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首次將“婦女與貧困”納入重大關切領域。婦女貧困的正式提出不僅是突出和提請社會關注女性弱勢地位的客觀需要,也蘊含著貧困理論從收入貧困到權利貧困和社會排斥的發(fā)展過程。
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和分工方式還普遍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中近半數(shù)是女性:在我國現(xiàn)有的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中,女性比例已高達45.8%。僅在14個連片特困地區(qū),農村貧困婦女就有將近2500萬人。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對國家扶貧重點縣調查,女性的貧困程度至今仍高于男性。
從收入貧困看,2010年女性人口的貧困發(fā)生率為9.8%,男性為9.4%,女性比男性高0.4個百分點。從權利貧困看,2010年,在扶貧重點縣的女性勞動力中,文盲占15.7%,男性勞動力中文盲只占5.5%,女性勞動力的整體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同時,還存在著地區(qū)差異,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中西部農村婦女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8年,比東部農村婦女低0.8年。
婦女貧困帶來的直接后果主要體現(xiàn)在高生育率、高死亡率、高貧血患病率、低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從而影響婦女就業(yè),進而陷入貧困的代際傳遞和惡性循環(huán)。婦女貧困帶來的間接后果主要體現(xiàn)在:深刻影響著新農村建設與全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數(shù)據(jù)看,婦女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發(fā)展建設的主體??梢?女性承擔了人口再生產、家務勞動以及創(chuàng)造家庭收入的任務,卻不得不面對貧困,這是有失公正的,必然會對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形成阻力。
因此,必須認識到貧困具有性別特征,具有一張女性面孔,只有將性別因素引入到扶貧工作當中,針對女性貧困的特征,有的放矢地進行扶貧,才能提高精準扶貧的效率和效果。
我國女性貧困特征
瓦倫丁·M·莫格哈登(《貧困女性化——有關概念和趨勢的筆記》作者)早在2000年就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男性貧困,女性貧困具有長期性。事實上,除長期性以外,我國女性貧困還具有多重特殊性,可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是脆弱性。受長期男尊女卑文化的影響,女性在家庭中處于從屬地位,這種從屬地位被延伸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所謂的性別歧視。
在經濟領域,由于女性承擔著家庭中養(yǎng)育、照顧下一代的重任,受到時間和精力上的限制,難以滿足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致使她們在求職時常常遭遇性別歧視而難以取得相應的工作機會,在工作中難以取得相應的職務以及和男性相對等的收入。
在社會領域,受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家庭觀念的束縛,性別歧視表現(xiàn)為女性缺乏和男性相對等的社會地位,致使女性在遭受沖擊時更容易陷入貧困,并由于缺乏通暢的維權途徑,而難以脫貧。
二是分散性。國家統(tǒng)計局2016年2月29日發(fā)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上年的7017萬減少到5575萬,女性貧困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分布在全國各個區(qū)域,且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相對集中,而在發(fā)達地區(qū),女性貧困群體占比較小,其分散性更大,呈現(xiàn)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
三是隱蔽性。由于女性維權意識不高,加之對女性貧困的統(tǒng)計欠缺,導致女性貧困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這種隱蔽性的特征,加大了扶貧的難度。
四是傳遞性。女性貧困會直接影響到生育數(shù)量和質量、孩子的教育質量和健康水平,而這些因素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女性貧困最終會通過這些渠道傳遞給下一代,即貧困婦女的子女在很大程度上也會陷入貧困境地。
五是交叉性。所謂交叉性,主要體現(xiàn)在分布區(qū)域、年齡、身份的交叉上,例如西部留守老年婦女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女性更容易陷入貧困,而她們中的單親媽媽、患病女性等特殊人群則更是貧困的“重災區(qū)”。女性貧困的交叉性特點決定了單一的扶貧政策很難發(fā)揮最大的效果,而大幅減少女性貧困,必須出臺政策的組合拳。
我國女性貧困原因
阿馬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將貧困的概念從單一的關注收入和消費拓展到“社會排斥”和“能力剝奪”,認為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是社會關系的隔離,使得個體獲得資源的機會受到限制。這一拓展的貧困概念不僅加深了對貧困和減貧工作實踐的認識,也使人們認識貧困的性別特征。
阿馬蒂亞·森對致貧原因的分析較為抽象,基于我國國情來理解,可將我國女性貧困的直接原因劃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土地權的喪失。在一些農村地區(qū),只有男性居民擁有土地權,女性無權參與土地的分配與繼承。
二是因病致貧。女性罹患疾病不僅減少了女性的收入,加大了支出,更容易使女性遭受家庭的遺棄而陷入貧困。
三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根據(jù)2011年《農村貧困監(jiān)測報告》數(shù)據(jù),2010年男性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女性勞動力為9.3年;男性勞動力文盲率為1.6%,女性勞動力文盲率2.5%;男性勞動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4.7%,而女性勞動力為23.6%。
四是勞動技能差。由于男性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這使得女性的勞動技能與男性存在差距,進而在收入上也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距。根據(jù)2011年《農村貧困監(jiān)測報告》數(shù)據(jù),2010年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收入1708元,女性勞動力為1386元,兩者相差322元。由于男性外出從業(yè)時間比女性少0.3個月,男女勞動力在單位時間獲得的收入差距更大。
五是無報酬勞動比例較大。大多數(shù)女性勞動者面臨著如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女性從事的占據(jù)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的家務勞動被視為應盡的義務,不能取得勞動報酬;另一方面女性因無酬的家務勞動而必須要放棄一定的有酬勞動,即損失一部分經濟收入,這成為其在家庭中付出無酬勞動的機會成本。
事實上,上述導致女性貧困的直接原因只是表象,缺乏制度保障才是根本原因。雖然1994年的北京世界婦女大會明確了我國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但是真正的平等卻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比如,相比一些發(fā)達國家離婚案中對婦女兒童的保護,我國婚姻法雖然歷經多次修改,但是對財產分割并未充分肯定女性在婚姻中因生育和家務勞動而產生的隱性付出。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婦女性別研究中心副主任、財稅研究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