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祖師純陽真人呂洞賓、重陽真人王喆......道教歷史上的高士,無不是由儒學為基,精研道學的。即便不是儒生、道士,我們的思維、言論、行動也無時無地不烙下儒道兩家思想的印記。
民國作家林語堂有言:“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中國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時候是個儒家,失意的時候是個道家?!?/div>
道、儒兩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不自作聰明,不剛腹自用,滿足溫飽,增強體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
保持這樣的天真狀態(tài),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奪的欲望。踐行慈愛、節(jié)儉、謙讓這“三寶”,杜絕鋪張浪費。
▲元代壁畫《神仙赴會圖》中的老子形象
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得“一”而生,“道”主宰萬物,世上萬物皆含道性。
知道滿足,知道適可為止,就不會有危險出現(xiàn)。只有思想上“知足”了,行為上才能“知止”。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樂極會生悲,凡事要泰然處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轉化為好事。
萬物承天地造化而有靈性,處處都有“道”的存在,但是最聰慧、最有靈悟的應該是人。同時人必須順應自然,清心寡欲,不得違背自然規(guī)律,對自然界不得無限索取。
人類要愛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去保護野生的動物植物,使萬物與人類共同生存,共同享受無地所賦予的生命權利。
▲《孔子圣跡圖》,美國圣路易斯美術館藏
知道事物本質的人不一定整天夸夸其談,而整天夸夸其談的人,未必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質。人們不能只單一看其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整體。
誠實可信的話,不一定華麗,華麗的話不一定誠實可信。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要被一些美言所欺騙。
已經(jīng)知道真理的卻說不知道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認識真理,卻自以為知道的人,是患了謬妄的病癥,是個有問題的人。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
仁,是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原則?!叭省钡淖畛鹾x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tǒng)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仁”不但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覺悟和人格境界。人們遵守禮儀規(guī)范時,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
▲全真道“五祖”之一的呂洞賓,儒學涵養(yǎng)非常深厚
圖為山西永樂宮純陽殿元代壁畫
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并實踐于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有學之士了。
儒家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yǎng),要有切實的功業(yè),以及在日常的事務中具體的努力?;貧w日常,在具體事務上貫徹道德理想,這就叫“極高明而道中庸”。
儒學立足于“世間情”建構價值體系,通過發(fā)掘人世間的情感,走出自我,走向他人,走出功利,走向道義,從而使我們的靈魂、使社會獲得拯救。
儒家要讓人們成為道德的踐履者,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在仁義禮智信的軌道上,最終成為賢達。
道、儒兩家的關系
道家與儒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源分流的兩個不同方向。儒家是屬于活動的、有為相信的;道家是屬于靜觀的、深思沉默的。
也就是說,中國人的靈魂中,道、儒在交替變換。當他成功的時候是一個好儒家,當他為艱難及失敗所圍困的時候有可能會成為一個道家。
儒家重人文、重教育、重親情的文化精神,可以糾正人情淡薄、人心冷化的弊端,恢復理想、信仰、道德的尊嚴與熱情。
▲全真道祖師王重陽、馬鈺等人,均接受過系統(tǒng)的儒學教育。圖為山西永樂宮重陽殿壁畫
道家重自然、重質樸、重回歸的文化精神,可以彌補人情拖累和生態(tài)惡化的弊端,恢復人性的純樸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儒道互補,可以為人類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找到一個健康的方向。人類必須重視儒家的“仁義”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設一種新型的生態(tài)文明,這種文明包括人文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
人文生態(tài)要求人性內部的德性、才智、情感的平衡,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自然生態(tài)要求人與自然之間形成和諧互動的良性關系,自然界自身形成生態(tài)鏈條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
道、儒同源同根,兩家的思想,離不開一個“道”字。
這一“道”字代表了中國的宗教觀,也代表了中國的哲學——包括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jīng)濟哲學,乃至于一切種種哲學,都涵在此一“道”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