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傳布較廣的傳說
一為孝子改節(jié)說。明代臨海城關秦鳴雷,生彌月失恃,五齡失怙,出嗣于伯父秦文,不多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繼母)楊夫人含辛茹苦撫育長大。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鳴雷27歲中進士,廷試對策,閣臣進呈擬第三,時方明世宗祈雨郊壇,看其名,大喜,親擢第一,為狀元。飲水思源,秦鳴雷對伯母極為恭敬孝敬,每逢節(jié)日,老是精心備辦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月朔、十五都要戒葷茹素,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jié)日的口福,特將元宵提早一天。
二為戚繼光抗倭說。相傳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繼光帶兵進駐臨海桃渚城。當晚,庫里的糧食已不夠用,考慮到桃渚城里的百姓屢次遭倭寇洗劫,為了增援戚家軍已經省吃儉用,不能再給他們添加負擔。解糧官張里道率領兵士把剩下的糧食磨成粉,兌水熬成糊狀,再參加各類蔬菜、肉類、豆成品和調味品,制成味道不錯的糟羹。消息傳出,桃渚百姓很是打動,為留念此事就把元宵改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為元宵的傳統(tǒng)食物。
另一說則是在正月十四這一天,戚家軍在海邊打倒一股倭寇。倭寇逃到黃巖時天色已晚,他們有的躲進橘林,有的藏身民房。戚繼光率軍趕到,百姓紛紛點燈燃燭,輔佐戚家軍搜索殘敵。一時辰,城里城外,每間衡宇,每片橘林,隨處燈火通明。倭寇無處藏身,全數(shù)被消滅。為留念這一事務,百姓把元宵節(jié)改到正月十四夜。
明嘉靖年間,倭寇最活潑、最瘋狂的時節(jié),主若是每年清明節(jié)之后的夏歷三至蒲月間,以及重陽節(jié)之后的夏歷九、十月間。查明史、臺州有關方志及戚繼光的有關書籍,未創(chuàng)造有記實戚家軍于元宵前后在臺州抗倭的戰(zhàn)事。故筆者認為,因留念抗倭而改節(jié)證據不夠。究其緣故緣由,可能是民族好漢戚繼光平定了為患數(shù)百年的倭寇,臺州百姓為感恩而產生這些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