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生李延玉君,調理脾胃喜投溫補,建樹頗多。曾對老朽說,凡胸內有寒,胃陽不振,常唾涎沫,與痰飲相似,給予《傷寒論》理中湯,收效較佳。以之施治胃炎、胃潰瘍,食欲低下,頻吐唾液,感覺頭眩,消化不良,皆可應用。老朽經驗,本方四味組成,尚要依據(jù)病情考慮損益,如中氣匱乏的以人參為主,每劑開9-20g;脾虛失于運化,白術為主,15-30g;溫里驅寒干姜為主,15-20g;甘草適量,3-9g,重點放在中焦。這樣不僅針對性強,功效明顯,且能縮短療程,迅速得到治愈?!督鸸疖庒t(yī)案》謂理中湯加川芎15g、當歸30g、肉桂5g,從脾主四肢研究,還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huán),改善供血不足,兼醫(yī)手足發(fā)冷,甚至冰涼。
小郎中按:理中湯在《傷寒論》中的經典方證原文有: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理中湯在《金匱要略》中名字改為人參湯,其方證原文是: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在以上方證條文中,寒多,喜唾(常唾涎沫),心中痞,胸滿上逆,為其主癥。張老在此文中指出凡胸內有寒,胃陽不振,常唾涎沫,與痰飲相似,給予《傷寒論》理中湯,收效較佳。以之施治胃炎、胃潰瘍,食欲低下,頻吐唾液,感覺頭眩,消化不良,皆可應用。且要根據(jù)病患實際情況,調整方中藥物用量,原方中四味藥物是等量應用。如按照張仲景的命名原則,則應該是四首新方。
綜合人參、白術、干姜在歷代本草中的論述,可以看出張老的具體用意。
1.中氣匱乏以人參為主。
《神農本草經》:"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名醫(yī)別錄》:"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2.脾虛失于運化,白術為主
《神農本草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名醫(yī)別錄》:"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醫(yī)學啟源》:"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熱,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止渴,安胎。"
3.溫里驅寒干姜為主
《神農本草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尤良。"
《名醫(yī)別錄》:"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藥征》主治結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嗽、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張老在文后還引用了《金桂軒醫(yī)案》中理中湯的加味方。謂理中湯加川芎15g、當歸30g、肉桂5g,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huán),改善供血不足,兼醫(yī)手足發(fā)冷,甚至冰涼。這譬如一臺汽車,發(fā)動機里面的油料充足了(理中湯),然后在疏通一下油路(當歸、川芎、肉桂),由此這臺汽車就可源源不斷的向外輸出能量,保證汽車正常運轉。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