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類型:一年生花卉
株高:30-150cm
葉色:嫩綠、紅色
喜陽光,喜溫暖,不耐寒,極耐炎熱,耐鹽堿,耐干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極易自播繁衍。
株叢緊密,株形呈卵圓至圓球形、倒卵形或橢圓形,分枝多而細(xì),具短柔毛,莖基部半木質(zhì)化。單葉互生,葉線性,線形或條形。植株為嫩綠,秋季葉色變紅?;O少,花期9-10月,無觀賞價值,脆果扁球形。
果實(shí)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zhì)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點(diǎn)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zhì)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氣微,味微苦。
地膚,主要是集中在我國廣泛栽培。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干,打下果實(shí)。
地膚
主要含皂甙,并含維生素A原。 營養(yǎng)成分:每100g鮮莖葉含抗壞血酸39.0mg,尼克酸1.6g,蛋白質(zhì)5.2g,此外還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B1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
性寒,味辛、苦。
清熱利濕,祛風(fēng)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fēng)疹、濕疹、皮膚瘙癢
地膚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nèi)對許蘭氏黃癬菌、數(shù)種小芽胞癬菌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地膚
強(qiáng)壯,利尿,明目,有溶解尿酸作用,適用于尿酸過多的疾病,如尿路結(jié)石,疸后皮膚瘙癢癥,尿酸性痛風(fēng)等并可用于夜盲癥。其嫩苗亦有利尿消炎,清熱明目作用。嫩苗和葉做菜蔬;種子藥用,稱“地膚子”,能利水、通淋,除濕熱;外用治皮癬及陰囊濕疹。種子含油約15%,供食用和工業(yè)用。種子含三萜皂甙。本種有一變型,掃帚菜f.trichophilaSchinz.etThell.,分枝極多,緊密向上,植株全形為卵狀圓形或倒卵形;葉狹線形,常見栽培。植株做掃帚用;嫩葉可食;種子藥用,強(qiáng)壯、利尿,治皮膚病。用種子繁殖。性耐堿,抗干旱,喜向陽地勢和有豐富腐殖質(zhì)的疏松土壤,在一般土壤中也生長良好。
食用地膚的幼苗及嫩莖葉可炒食或做餡,也可燙后曬成干菜貯備,食時用水發(fā)開。但老莖葉質(zhì)變硬、纖維多。
地膚炒肉絲
原料:地膚苗250克,豬肉50克。
調(diào)料:姜末、料酒、精鹽、味精、醬油、食油、白糖、淀粉適量。
制法
地膚
1將地膚苗洗凈,入沸水鍋焯一下?lián)瞥?,用清水多次沖洗,擠去水切段。
2豬肉切絲,加入料酒、精鹽、醬油、淀粉等,拌勻腌片刻(如豬肉中有肥肉。宜加少許白糖,使其中的肥肉加溫后爽口)。
3燒熱炒鍋,放生油,隨即放入腌過的肉絲,旺火快炒,至肉絲散開并轉(zhuǎn)色,放入姜末炒幾下,即放入焯過的地膚、鹽,翻炒均勻,即可出鍋盛盤。
特點(diǎn):菜色鮮綠,味鮮美、爽口。
功效:此菜補(bǔ)陽益氣,可減輕目赤、陰虛干咳癥狀,也可作食療菜。
地膚苗餃子
原料:地膚嫩苗(或嫩莖葉)500克,肉餡、餃子皮適量。
調(diào)料:精鹽、味精、白胡椒粉、醬油、食油各適量。
制法
將地膚嫩苗洗凈,下沸水中焯一下?lián)瞥?,用清水洗后擠去水分,切碎,加肉餡、鹽、味精、胡椒粉、醬油、食油等攪勻,做成餡,包餃子(或餡餅)。
特點(diǎn):餡碧綠、味鮮美。
原產(chǎn)地:歐洲及亞洲中部和南部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