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李子勛先生于今日(10月24日)凌晨兩點因病離世,我印象里他好像不過四五十歲的樣子,還正當年。
想起去年師姐的朋友得了抑郁癥,想來北京就診,讓我推薦咨詢師,她說只知道李子勛。
沒怎么關注心理的國人,提起心理咨詢師,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想到他。央視第一個和心理咨詢有關的節(jié)目《心理訪談》于2004年開播,李子勛是最早的駐場嘉賓。
那時國人對心理咨詢了解的不多,醫(yī)院里的心理門診冷冷清清,但是李子勛上了電視以后,他在中日友好醫(yī)院的門診就爆滿了,根本約不上。
雖然在電視上做咨詢離真正的心理咨詢還有一些距離,但是從普及的效果來看,心理訪談還是很成功的。
說國人是因為他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詢”、了解心理咨詢能解決什么問題,一點不過分。
屏幕上的李子勛溫文爾雅,不急不躁,給人的印象非常親和。
他這種氣質,和他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中有關,童年的李子勛讀了很多書,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著,成年后家里書房也是滿滿的書,然后他把自己的研究和觀點又寫成了書。
很多時下流行的概念都來自于李子勛的原創(chuàng),下面就分享一些他的觀點。
關于親子關系:
親密關系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qū),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系。我主張“關系大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系。
改善關系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分開。
比如學習和親密關系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系,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xiàn)。
抽象的道理對于孩子是強大的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內容的對錯,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在于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天衣無縫、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講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有效”放在第一位,還是將“正確”放在第一位;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于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我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
只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yōu)橐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的想象嚇到了。
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jīng)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
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后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
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于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wěn)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tài)度里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沉默就是一個態(tài)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游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愿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良好的關系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于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關于人生:
相信所有的過去你都做了正確的選擇,
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喜歡自己。
我們真的需要改變一下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珍惜每一個當下,但不要輕易去評價曾經(jīng)度過的時光,因為此一時,彼一時,今天去評價昨天從來都不是客觀的。?
相信所有的過去你都做了正確的選擇,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還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會竭盡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會一直是充實而愉悅的。
內心世界是否美好
是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感的關鍵
喜歡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歡上別人;尊重自己的人,也愿意尊重別人。
別把自己當做受害者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心理咨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
如果你向咨詢師抱怨“他為什么拋棄我?”“老板為什么炒掉我?”“錢為什么那么難賺?”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你接受。
咨詢師會與你一起來分析:“為什么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它對你有什么更深層的心理意義?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好的咨詢師總是在激發(fā)你對自己的反思,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
有時候,你受到啟發(fā),改變了一個視角,從“我是一個被動的受害人”變成“我是某一個問題的形成者”,很多東西就會變得不同。
不能改變現(xiàn)實,但能改變你的視角。
關于兩性:
女性朋友們,
你有時需要把真愛看得不那么重要
在人的關系里,最親密的莫過夫妻;但,其實夫妻白頭偕老,雙方還是陌生人。
人們并不能知道對方真實的想法,人也很難表達“真實”的想法,每個人心都是孤獨的。
婚姻的關鍵是那個人是否能讓自己感覺開心,感覺自由,感覺自在,感覺活著真好,至于他是否真愛(也不能確定真愛是什么)你,還需要你把真愛看得不那么重要。
中國男人為什么令女人失望?
讓一個中國男人來說中國男人的不是,心理上多少會有擰巴。
中國男人除了聰明以外,很少有可圈可點的優(yōu)秀品質,倒是或多或少帶著一種小男人的味道。
中國男人不懂得尊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雌饋韨€個狂妄自大,實則人人骨子里都掩藏著自卑。
最讓中國女性受不了的是中國男人對女人的態(tài)度。
沒有得到時,女人是掌上明珠,殷勤體貼、情意纏繞,甚至不惜低眉下目,委曲求全;得到以后女人如鞋,想要就穿,不想的時候扔在一邊。
中國男人喜歡說,女人是拿來寵的,寵這個詞隱含著一種優(yōu)勢的心態(tài)。對女人的尊重不是骨子里的,尊重也在于要顯示自己高尚。
中國男人對家庭、親人、孩子責任感不強,但卻總拿家庭說事,為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中國本來是重親情的國家,但中國男人陪家人的時間遠比全球男人平均時間少。
當然,這也不能都怪中國男人。想想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親愛的女性朋友們,請記住中國男人是世界上活的最累,生存壓力最大,最沒有自我,最不懂愛惜自己男人。
東方大母神文化下,中國男人基本上是在母性教化中長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少果敢、擔當、偉岸的父親形象。
中國的家庭是女人的天下,沒有男人的位置,所以中國男人對家若即若離。
他們把愛欲流連在二十歲左右青春女子身上,把家拋給一個類似母親般全能的女人,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擋風遮雨。
中國女人也熱衷于教化砸在手里的丈夫,立志要把他打造成人。
中國女人需要可憐、忍讓一下中國男人,盡管這些家伙骨子里還死抱著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的傳統(tǒng)觀念,把生活中的愛、恨、情、仇都發(fā)泄給身邊的女人,但這是他們還可以有臉活著的唯一稻草了。
中國男人作賤女人的時候也在作賤自己,活著,沒有體面與尊嚴也要活著,也許是中國男人的集體無意識。
這是一個把關系和人生都看透了的男人,也是一個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渡人于苦難的心理咨詢師。
李子勛在《你在為誰而活》中這樣說過,“當一個人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會后悔自己做過什么,因為做過就是生命的獲得,他只會后悔那些該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為已經(jīng)沒有機會再去獲得了?!?/span>
這樣一生,又何需后悔?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肉體的消亡并不代表徹底的離開,他還留下那么多的痕跡,那么多美好的作品和思想,這就類似于靈魂吧。
最后,附上李子勛在《心理訪談》中談到青春期教育的兩期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