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
中國四大無人區(qū)之一
相信我們也有不少老炮粉絲穿越過
或橫穿、縱穿
或東北西南穿
不知他們有沒有發(fā)現過馬可波羅游記里
提到的“羅布大城”?
不怕流氓有文化
就怕玩越野的有文化
老男孩車隊不是專業(yè)的考古隊伍
他們通過查詢各種資料
跟著斯坦因反走羅布人(樓蘭后裔)遷徙的路上
經歷各種折騰
竟然找到一座未知圓形城池
或許,那就是羅布大城
樓蘭人求生路上,遇見未知圓形城池
《羅布之魂》第七集
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里根本沒有路,完全就是古河床、沙漠河床交替,越野車開不快,時速只能十幾邁慢慢地跑。河床方向是東北引向西南,那正是海頭古城LK的方向,與海頭LK城墻南側的河床方向一模一樣,所以普爾熱瓦爾斯基(俄國探險家)和亨廷頓(美國地理學家)關于羅布泊漂移&盈虧湖的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它們是相連的。 斯坦因發(fā)現的LK海頭西域長史府
在樓蘭西南,后世稱為羅布泊南古城
▼
清末民初羅布泊手繪變遷圖
圖中可以看到海頭古城的大致位置
斯坦因之路的反向
就是羅布人(樓蘭后裔)遷徙之路
▼
航拍圖可以看出,沙漠間有不間斷的土臺子,這種地形,比純沙難走多了,土臺子堅硬無比,所謂瀟灑地滾梁在這完全不存在,因為你滾過去后就可能會...瓷實地懟上一個土臺子,虐心!
▼
像這種情況,連車門都打不開
▼
慢慢地挪著,忽然偌大的枯胡楊樹林就出現在眼前,我們第一感覺就是城池可能就在附近,因為樓蘭旁邊就有胡楊林,海頭古城旁邊也有。胡楊林,是筑城的前提條件,就近取材,樹林里枯死的樹木上還留有砍伐的痕跡。這個點是花了時間沿古河道扒地圖扒出來的,走近后卻沒發(fā)現海頭古城那樣高聳的城墻,這時候航拍器的作用就來了,通過航拍,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那被沙掩埋、不到半米高的城墻。里面的房屋已經沙埋沒頂,和老阿不旦沙山上的那間基本差不多,感覺就是一個套路的“薩托瑪”(羅布人對這種房子的稱謂),但這個城池,斯文赫定沒在書里提過,斯坦因也沒有。維語水草風貌適合居住的地方,羅布泊腹地羅布人的聚集地,在米蘭鎮(zhèn)的東北方,自清代開始被人所知,不停地因為塔里木河支流干涸而向西南改變位置,廢棄-重建往復,但都還叫阿不旦。
普爾熱瓦爾斯基作為羅布泊探險的先驅者,他的《走向羅布泊》倒是提到過一個城的傳說,叫羅布城-克里吾亞,信仰佛教。這與元代馬可波羅游記里提到的羅布大城不謀而合,這兩位都知道米蘭的依循城,也都知道樓蘭這個名字(只是不知道在哪兒),在書中,這個羅布大城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是進入荒漠的最后補給站。歷史是這樣的:西域這邊,14世紀中期喀拉汗東征才改伊斯蘭教,按這個說法,克里吾亞這個羅布城的起始時間是早于14世紀中期的,改伊斯蘭教后此城仍在延續(xù)一直到元代。如果這個圓城就是羅布大城,那么它很有可能就是海頭城之后樓蘭人最后的城池。然后因為水沒了,繼續(xù)向西南遷徙,逐步降格為村落,因為環(huán)境不允許大規(guī)模聚集了,這是昆其康祖輩的事情了。羅布人,阿不旦遺民的領袖,吐火羅語為太陽的意思(千年前樓蘭人就是吐火羅語系,只是官文為佉盧文),部族村落的人稱其為末代樓蘭王。
因為沒有考古、沒有文獻,我大膽地猜測,這個城可能就是克里吾亞,或者馬可波羅口中所說的羅布大城,他的地理位置就在樓蘭人向西南遷徙的路上,兩湖(羅布泊和喀拉庫順)的連接點上,也是東去敦煌的最后有水的地方(毗鄰喀拉庫順湖)。清末民初羅布泊手繪變遷圖
斯坦因之路的反向
就是羅布人(樓蘭后裔)遷徙之路
▼
不像中原那樣有文字記載可考,西域的歷史充滿著可能和猜測,這也是西域最吸引人的地方,全是可能的未知!因為戰(zhàn)爭或環(huán)境,一個族群的城邦毀滅,他們會遷到另外一個合適的地方再建城邦。比如大月氏,因為匈奴之患,從新疆遷到了如今的巴基斯坦建立起貴霜王朝就是個典型例子。樓蘭覆滅,接著是晚一點的西域長史府(最高統(tǒng)治機構,今輪臺地區(qū)),再到羅布泊整個沒水,人們往西南的喀拉庫順湖遷徙,一部分樓蘭人不會忘記他們曾經的繁華和榮耀,還是會聚集在一起建立一個新城池,不一定是用來御敵,更多可能是象征性的家,抵御野獸。清末民初羅布泊手繪變遷圖
斯坦因之路的反向
就是羅布人(樓蘭后裔)遷徙之路
▼
所以我們發(fā)現的這個城,或許就是遷徙路上某個時間節(jié)點上的產物,而往后,塔里木河尾閭也搖擺,他的支流依力克河也逐漸水量減少,城也就廢棄了。沒頂的黃沙是西域歷史最好的守護者,曾經的鮮活都最終歸于黃沙之下,伴隨著他們的秘密和短暫的繁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