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一到,意味著北方供暖也就快來了,一般地方都是11月份開始供暖。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冬天有暖氣、有棉被、有羽絨服,絲毫不會感受到冰冷??墒窃诠糯?,寒冷的冬天可沒那么好熬過去,尤其對于那些窮人,經常會看到“路有凍死骨”,那么古代人在冬天如何取暖呢?
【1】古人的被子叫什么
冬天,我們都會把薄被子換成棉被用來保暖,但是古代人可沒有這么幸運。先秦時人們把被子叫做“衾”、“裯”、“寢衣”等。裯是單被,衾是厚被,里面保暖用的填充物多,而寢衣是一種沒有填充物或填充物很少的夾被。寢衣是午休這類短暫休息時用于覆體的,故古人又稱寢衣為“小臥被”。
古代人也會準備冬夏兩套被子。
古時候有一種夏被,蓋在身上可降低體溫。據唐蘇鶚《杜陽雜編》記載,這種空調被叫“神錦衾”,為大軫國所進貢,神錦衾所用蠶絲現在又叫“真絲”,古人稱這種真絲被為“絲衾”。古時一般人是用不起綿被的,窮人只能蓋“布衾”,而有錢人才用“絲衾”。
冬天御寒的被子是需要填充物的,即所謂“被胎”。
【2】沒有棉花他們用這些填充
古代的生活環(huán)境不比現在,沒有雙層玻璃、沒有墻體保溫、更沒有暖氣空調,因此冬天肯定特別冷。他們睡覺時沒有棉被可怎么辦呢?
古人會把炭燒好,放在盆里,置于屋中,后來嫌煙嗆人,就把燒過的有溫度的炭放在屋內,增加室內溫度。
古代有錢人會選擇用動物的毛來做被子,比如雞、鴨、鵝、羊等禽獸的羽毛來做填充物,工藝也比較復雜。但是,窮人沒有錢,他們的被子是什么做的呢?要知道,明清之后,棉花才成為了被子的普遍填充物。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用柳絮或者蘆花當作填充物來做被子,你不覺得柳絮和棉花很像嗎,沒錯古人也這么覺得,蘆花呢比較蓬松,可以保暖。
古人還會把稻草鋪在身下,因為稻草也有保暖的功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智慧。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歡迎關注,一起學習成長,有關于本文你的觀點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