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nèi)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中國古代是非宗教國,贊同“儒教是教”的學者總共七、八 人。認為中國是世俗國的學者總要以甲骨文的記載推論春秋之前,中國的宗教氣氛濃厚;而以竹、木、簡、古書條的記載推論戰(zhàn)國時人文精神的興起,大大降低了中國的宗教氣氛。但實際上,甲骨文是一種多用于興起,書面記錄的內(nèi)容,范圍大大擴展,因此記載宗教活動的文字的比例自然相對減少,我們不應單純從甲骨文和后人的記載推測宗教氣氛的濃厚與否。
對于宗教的含義,北大的外籍教授歐迪安姆(音譯)定義為“人們信仰的高高在上的東西 ,信仰者按共要求行動”,我定義為“借助于現(xiàn)實手段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現(xiàn)象”。儒教則是將神靈系統(tǒng),祭祀制度和儒學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宗教系統(tǒng)。儒教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一詞中國古代本來主不有,是利瑪竇將之同基督教中的“god”相對應的。上帝之下,存在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第二大神靈系統(tǒng)是祖宗神靈系統(tǒng);第三大神靈系統(tǒng)是孔子神靈系統(tǒng)。宋明之后,城煌神也屬于儒教而非道教,因為道教不主張管理百姓,而城煌神是掌管百姓的。廟屬于儒教,寺院屬于佛教,宮觀則是道教的活動場所。儒教中治理老百姓的體系含兩部分:君 、臣、師。戰(zhàn)國時孟子、莊子提出“治國必須有師”說一說法,秦提出“以吏為師”,但不久滅亡。后人總結(jié)其滅之原因時指出,皇帝缺乏“師”作為教化導師是秦亡的重要原因。漢時“獨尊儒術(shù)”,以孔子為師,奠定了儒教形成的基礎(chǔ)。儒教認為“以德化民,以勞定國” ,“捍大災,御大患”的人死后可以成神,柳宗元死后就曾被加封為神。對于“上帝”的具體所旨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變化。秦漢時,五帝為上帝;漢武帝,以太乙神為上帝,五帝輔佐; 后來,發(fā)展為“六天神”,王莽時封太乙為“后天上帝”,到唐時才再確定下來。儒教的最重要原則是“人神一理”,即將做人和祭祀神靈結(jié)合起來。
道教。按傳統(tǒng)的說法,道教分兩部分:低級的道教方術(shù)和高級的道家學說。其實,道家就是道教,是以老子思想為基礎(chǔ)的宗教。道教開創(chuàng)于東漢末年張角、張寶的太平道和張魯?shù)奈宥访椎溃瑑傻蓝夹欧睢包S老”,即黃帝和老子,這和兩漢初年的“黃老”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兩漢初年,出于休養(yǎng)生息之需要,統(tǒng)治者信奉“黃老”,主張“無為”。但是,老子是反對仁義的,即反對禮,反對上下尊卑秩序,雖然儒者反對這種先秩序,但力量很微弱。七國之亂的發(fā)生使兩漢政治起了很大變化,重整禮紀,獨尊儒術(shù)。東漢末年,種種矛盾使很多人放棄對儒教的信仰,轉(zhuǎn)而企圖重新利用“黃老”拯救國家。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道教力量受 到重創(chuàng),轉(zhuǎn)向于長生不老術(shù)的研究。唐時,由于李家統(tǒng)治者的重視,老子被封為“軒轅之帝”,位居孔子之上,而有人可以憑借以道經(jīng)的精通而開官任宰相。道教從唐代開始拋棄方術(shù),宋時全真教教主王重陽則把煉丹僅僅作為一種修養(yǎng)術(shù),并開始向儒教靠攏,全真教很多教士精通儒家經(jīng)典,元朝皇帝曾請全真教道士講解儒經(jīng)。明時,道教理論雖無大發(fā)展, 但老子的地位卻大大提高。
釋教。釋教是印度教的一支,被學術(shù)界稱為“天神的宗教”,但其實釋教是有神的,即釋迦牟尼。佛教理論是以“輪回”作基礎(chǔ)的。佛即覺悟,即修煉到如何擺脫輪回的水平。釋教的三條基本原則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小乘教中對“法”“空”的認識有兩種,即“法這代我存”、“我空法存”,并注重個人解脫;而大乘教則認為“法空我空” ,注重普渡眾生。對于通過何種方式,人們可以修煉成佛,各派各不相同。但以禪宗的方式最為簡單。禪宗又分北宗、南宗。北宗認為人的本性清靜,但受外界污染,修煉的過程就是擦拭心性中的灰塵;南宗則認為只要修煉者悟到清凈,便可成佛。唐時,南宗戰(zhàn)勝北宗,成為釋教的基本代表,其他佛教派別也歸到禪宗,形成“各派歸禪”的局面。
有人說,儒教的發(fā)展是吸引釋、道成果的結(jié)果,這句話不錯,但我認為,它更是儒家自我的進步和行動。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儒者尊孔子,建禮儀,養(yǎng)秩序,使天下太平。東漢末年,由于社會道德敗壞,而使人們尋找儒之外的東西,魏晉玄學應運而生,玄即遙遠之意,追求現(xiàn)象背后的存在,鄙視禮儀,出現(xiàn)了一批狂放不羈的狂士,但并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唐時,人們又重新回到安史之亂,促使人們開辟了儒學研究的新道路,不僅研究“有無”,更注重人的本性,即“心性”。宋時,以王安石為代表的儒教希望模仿《周禮 》設官之儀,治理天下,以失敗而告終。二程和朱熹則強調(diào)“正心誠意”,認為人必須從內(nèi) 圣開始,然后治理國家,“只講內(nèi)圣不講外王”。后人批評這種學說,說信奉程朱理學的儒者“平時無事看星星,有事以死報君王”。程朱理學對建立一種合諧的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綱常極為有效,宋以后,亂臣賊子篡權(quán)之事極少;但一遇到外患時,這種思想顯得無濟于事,“成于府成,拙于進取?!?/p>
談談佛教向儒教的靠擾。佛教本是不講孝道的,僧人“不親不子,不當兵不納稅”,但唐時,由于韓愈的大力反佛,國家要求僧人必須承擔一定的世俗義務,必須盡孝道,在這種氣氛下,孝僧的出現(xiàn)才成為可能。明朱元璋時強調(diào)父母死后,僧人如不履行義務則棍責一百 。另一表現(xiàn),僧人在布 朝時不朝拜皇帝,李世民曾企圖改變這一傳統(tǒng),遇到僧人反對,但到了宋代,僧侶朝拜皇帝成為天經(jīng)地義的事。
總之,我的觀點是就是儒教是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都存在于中國儒教文化之中,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必須研究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