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1381年),對于大明王朝而言是一個十分值得慶祝的年份。
這一年,朱元璋令傅友德、藍玉、沐英為將,領兵三十萬直逼云南。在曲靖之戰(zhàn)中,沐英采用疑兵之計,暗渡大河奇兵繞后,配合傅友德的正面渡河,大敗梁王軍隊。隨后,眾將分兵翦除梁王殘余勢力。
而在將梁王勢力徹底剿滅的同時,又將割據(jù)的大理段氏一同剿滅。至此,云南平定,困擾朱元璋多年的西南邊陲問題得以解決。
但不得不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就在朱元璋志得意滿、興高采烈地同時,一個10歲的孩子卻因為這場戰(zhàn)爭而命運斗轉(zhuǎn)。
其名為馬和,父親乃是元朝云南王(即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麾下貴族。然而在這場明平云南之戰(zhàn)中馬和之父戰(zhàn)死,時年只有10歲的馬和也被俘虜,淪為階下囚。
對待戰(zhàn)俘,將軍藍玉從來不缺少手段。他覺得這馬和生得秀美,是以便將其閹割,留在軍中作了孌童。
從一個正常的貴族子弟到淪為閹人、孌童,不得不說命運弄人。而在隨后,朱元璋以沐英鎮(zhèn)守云南,令傅友德、藍玉班師回朝。在回朝之后,作為戰(zhàn)利品中的一員馬和自然也在列。朱元璋大賞眾將,而這個十歲的馬和也就這樣機緣巧合地被朱元璋賞賜給了燕王朱棣。
對于燕王朱棣,其雄才大略自是不凡。而在見到了這個小閹人馬和之后,喜于其聰慧、伶俐,朱棣因此便將其留在身邊,引為親信。
當時雖然朱棣只是藩王,但實則已然有了爭雄之心。而對于身邊的親隨,朱棣自然也會著重加以培養(yǎng),他不僅挑選學者教授他們書籍,更還賦予了包括馬和之內(nèi)親隨隨便閱讀藏書的權利。
就這樣聰明伶俐,長相秀美的馬和,成為了“內(nèi)侍中無出其右者”。而在這一期間,就連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都對馬和喜愛有加,將其收為菩薩戒弟子,賜號福吉祥。
其實,也不難理解長得美又會來事,你也會喜歡不是?
但真正讓馬和被朱棣引為心腹、股肱之臣,則當是在靖難之役中的臨危救駕之舉。一如厚黑學上那句——陪領導做一百件好事不如陪他做一件壞事。尤其是在靖難之役初期,朱棣軍連戰(zhàn)連敗,朱棣本人都差點殞命之時。
就這樣,在經(jīng)過三年的靖難之役打敗侄子朱允炆僭越皇帝之位后,馬和被賜姓“鄭”(據(jù)說這個河北鄭州,乃是馬和立功之地),官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
于是,鄭和就這樣逐漸進入歷史的典章。
而在朱棣登上大寶之后,實則是有著極大的壓力的。得位不正、不得民心,侄子朱允炆的下路不明,諸王的躍躍欲試等等,這當然也在客觀上促成了永樂盛世。為此,朱棣遷都北京,征伐北境,修《永樂大典》,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勤政愛民等等。
當然,其雄才大略也包含了鄭和的七下西洋。與鄭和而言,這亦是彼此的相互成就。在委任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jiān),交付二萬多官兵整備,更夾雜著他找尋侄兒建文帝的野望,一場中國歷史上最為聲勢浩大的航?;顒永_了帷幕。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帶領二萬八千余人、62艘船只,從蘇州出發(fā),開始第一次下西洋。
在這次下西洋之中,鄭和到達了爪哇島,適逢東爪哇與西爪哇內(nèi)戰(zhàn),降服西爪哇王;又在齊舊港,得知海盜陳祖義橫行,鄭和親率船隊剿滅;期間又先后到達蘇門答臘、錫蘭、古里等國,并在返回后,設立了舊港宣慰使。
第二次下西洋之中,鄭和又訪問了占城、錫蘭、古里等國,期間不僅確立了與一眾國家的友好關系,同時也實現(xiàn)了進一步交流。
第三次下西洋中,姚廣孝、費信等人偕同前往,期間還迎回了佛牙。而在此后的幾次下西洋之中,鄭和船隊的足跡最遠到了阿拉伯半島、東非等地區(qū)。
如果說第一次下西洋中,有朱棣找尋建文帝這個念頭,那么在第一次之后則可以說初衷已經(jīng)變?yōu)榱诵麚P中國之富強,與周邊各國互通有無。
在第七次航海途中1433年鄭和積勞成疾去世,享年63歲。
在鄭和的人生中,因為戰(zhàn)爭他被俘虜、淪為孌童,后又因為機緣巧合成為朱棣的親隨,更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成為了朱棣的股肱之臣。
而在此后,他的七下西洋更是讓明王朝的影響力遍布東南亞諸國,不僅推行了和平外交,加強了經(jīng)貿(mào)往來,傳播了中華文化;還側(cè)面上震懾了倭寇、蒙元。
鄭和所開辟的海洋事業(yè)、亞非航線也是前無古人,期間所進行的海洋調(diào)查測繪更是領先了西方400多年之久。
鄭和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歷史名人。在其航行途中以其名諱命名的地方、島礁不勝枚舉,我國的航海日還是以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規(guī)定的,即便是時至今日鄭和的名諱也是耳熟能詳、無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