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們都不會感到陌生。這是蜀漢大將魏延在隨同諸葛亮北伐時提出的著名軍事構想。在《魏略》中,魏延向諸葛亮說:“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魏延請求領兵五千,從地勢險要的子午嶺趕到長安,隨后與諸葛亮里應外合,占領關中西部。
魏延的這個計策雖然很有創(chuàng)意,可諸葛亮卻十分干脆地拒絕了。這是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一個典型案例。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便著手籌備北伐事務。當時蜀漢陣營人才奇缺,可以使用的戰(zhàn)將少之又少。一個人渾身是鐵也打不出幾個釘子,沒辦法,諸葛亮只得任用驍勇善戰(zhàn)的魏延為前鋒。但是,諸葛亮卻始終不放心魏延。
那么,為什么諸葛亮不看好魏延呢?
大圖模式 關于諸葛亮和魏延的恩怨,史書和民間故事都有著許多記載和描寫,人們反復談論這件事情。
在《三國演義》中,當諸葛亮點起七星燈為自己續(xù)命的時候,魏延闖入營帳打翻了燈盞,導致武侯喪命。盡管這完全有可能是羅貫中杜撰的一個故事,但最少反映了魏延和諸葛亮之間的不睦。
諸葛亮帶著有色眼鏡看魏延,魏延自然對諸葛亮產(chǎn)生很多不滿。
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文化程度低,雖然有一定的打仗經(jīng)驗,而缺乏系統(tǒng)的章法韜略。在蜀漢陣營甚至整個三國圈子,諸葛亮以學識淵博、善斷能謀著稱。他特別喜歡研習過兵家典籍、腹有韜略的那些人。比如在劉備眼中,“紙上談兵”的馬謖不可擔當大任。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他看好馬謖的那套說辭,委以鎮(zhèn)守街亭的重任。
從武勇過人的小卒子一路走來,魏延跟隨劉備定廣漢、克雒城、圍成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引起了劉備的關注,并得到賞識。
而要讓諸葛亮激賞魏延,似乎沒有可能。因為在諸葛亮眼中,魏延雖然勇猛,但卻少智慧,是一個只能謹慎使用的人物。
魏延個性鮮明,這很讓諸葛亮不舒服?!靶择娓?,當時皆避下之。”成為魏延反復被人詬病的理由,也成為諸葛亮不能大膽放手的重要原因。
大圖模式 劉備剛剛占領漢中后,必須立即安排漢中守將。當時,大家普遍覺得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有劉備的信任,魏延有點飄飄然,甚至口出狂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妄言至此,誰心里都不會舒服。
性格就是命運,在諸葛亮看來,魏延為人粗俗而孤傲,是一個很難駕馭的人物。一旦戰(zhàn)事吃緊,魏延劍走偏鋒,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諸葛亮更偏愛的是趙云、姜維、廖化等這樣兢兢業(yè)業(yè)、低調(diào)踏實的武將。
魏延孤高自矜,與人結怨,諸葛亮認為魏延必然招禍取咎,惹火燒身。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作為作戰(zhàn)前鋒。戰(zhàn)事還沒有完全拉開,諸葛亮生命垂危。在謀劃身后之事時,諸葛亮與蜀漢大臣楊儀等人商定,讓魏延做戰(zhàn)略撤退時的斷后總指揮。
諸葛亮去世,蜀漢猶如失去了定海神針。魏延和楊儀分別給劉禪上書,互訴對方謀反。形勢一邊倒,大家都認為魏延很不靠譜,魏延幾乎成為孤家寡人,最后,楊儀在漢中殺了魏延。
大圖模式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或許閃射著智慧韜略。而作為統(tǒng)籌全局的主心骨,諸葛亮必須考量計劃的可行性,對部隊的戰(zhàn)斗實力,奪取長安的路徑,以及攻守后防做出全面衡量。
生性謹慎的諸葛亮絕不至于完全不聽魏延的建議,他在斟酌之后,沒有采納魏延的意見?!把映V^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div style="height:15px;">
人不可能事事都順著自己,魏延因此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與其說諸葛亮不看好魏延,還不如說魏延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