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食色性也” |
紀(jì)慎言 |
|
|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食色性也”是由被后人忽視了的思想家告子說的,此語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給“性”下了四個定義:其一,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棬。人性像杞柳,仁義則如杯棬;人性到仁義之間,有一個改造彎曲的過程。其二,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他認為,人性無分善與不善,善惡是在后天鑿改而成的。其三,告子曰:生之謂性?!靶浴本褪巧銇?、人之本我的狀態(tài)。其四,告子曰:食色性也。告子在這里說的“性”是人的天性,而不是男女之性。孟子則堅持人性本善,與其進行了辯論。
在關(guān)于人性的問題上,我們過去都知道的:一是孔孟主張的“人之初,性本善”,二是荀子主張的“人之初,性本惡”;而告子卻是區(qū)別于孔孟和荀子的第三種主張,即“人性無分于善不善也”。他主張人的天性,無所謂善惡,它可以像杞柳一樣能夠彎曲成器,也可以像流水一樣決諸東西。
告子認為,人的知覺運動為性,生即相對于人的知覺運動者而言,所以他說“生之謂性”(生命也叫性命)。而他的“食色性也”,則是說人們對食物、顏色都有知覺運動,即“性”(天性)也。因此,朱熹云:“告子論性,前后四章,語雖不同,然其大指不外乎此(指知覺運動即性的論點),與近世佛氏所謂作用是性著略相似。”
?。ū緳陂L期征集“日知錄”三字篆刻,投稿郵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