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應楓
在廣州,在珠三角,人們見面招呼時喜歡說一句:“去飲茶?!”既是搭訕,也是問候,不用回答或解釋,會心一笑,分手時說:“得閑去飲茶”。說這些話就如說“你好,再見”一樣,輕松、隨意,或是表示此間惜別,或是表示余言后敘,反正蘊含了一種交情,留給了人際溝通一個空間。
廣州人,廣府人,包括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qū)”人都有一種共同的愛好與習慣——去飲茶。有的每天一早,習慣上茶樓里沏上一壺茶,點上兩件點心(習慣稱“一盅兩件”),打開一份報紙,便可以在此悠閑半天;有的人喜歡熱鬧,找人“傾計”(聊天),熟悉的半熟悉的坐落飲茶就成老友,天南地北,海闊天空一“傾”就大半天,甚至會“直落”到中午。當然這多是閑人,“去飲茶”比起舊時蹲在榕樹頭下乘涼要豐富愜意得多。漸漸地,生客變熟客,茶客變朋友,坐列有序,真率為約,不用標簽,酒樓的茶位便固定下來,茶樓服務員待老茶客就像待家人般熟絡自然。
關于去飲茶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個笑話,說起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事。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好些外地朋友都來廣州看看,有朋自遠方來,最好就是請他們?nèi)ワ嫴琛M馐∨笥岩詾?,請飲茶就如上他們家鄉(xiāng)的茶館,飲杯清茶,吃點花生瓜子,聊聊天而已,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們用過早餐,恭候朋友請“飲茶”。誰知,當廣州的主人帶他們一上酒樓,嘩,環(huán)境富麗堂皇,名茶美點琳瑯滿目,色、香、味俱全。他們這才知道,原來廣東人的“飲茶”,豐則美點香餅,廉則“一盅兩件”,絕對不會只飲一肚子清茶的。他們不知道,廣州人飲茶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飲茶是嶺南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要不,何來“食在廣州”之說!那年代,不要說外地人不識廣府飲茶,就連老父親這類廣州人也為香港人“請飲茶”的豐富多彩而感嘆。由于粵港澳三地久別重逢,來往的親戚朋友都會請飲茶,飲早茶,下午茶,有時晚上10時,還有打來電話約去飲茶消夜。
“飲茶粵海未能忘”,從1949年毛澤東和柳亞子的詩中可看到,當年的毛澤東對粵式飲茶的印象是何等深刻。廣式茶樓是熙熙攘攘,以人氣為貴。飲茶的禮儀十分周到,以茶待客,不管地位、身份、性別、長幼,盡顯熱情。民間傳說的乾隆皇帝微服前去飲茶而產(chǎn)生的“揭蓋續(xù)水”“叩手茶禮”流傳至今,并傳至大江南北。而讓人們喜愛的飲茶美點則是不斷推陳出新,老字號茶樓的千種美點,星期美點傳為佳話。飲茶保留了以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和蛋撻為“四大天王”的傳統(tǒng)茶點,又兼收并蓄,創(chuàng)造了各式老少咸宜、中西結(jié)合的美點。就連百年老字號的“陶陶居”茶樓,也可交給外來的能者經(jīng)營,將傳統(tǒng)的廣式飲茶攪得風生水起。
“飲茶”是廣州人性格的體現(xiàn),是廣州城市特征的一道風景線。“飲茶”是嘆茶是享受,是貨真價實的生活所需,它成了務實的廣州人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無論是親朋好友或是久未見面的朋友,不管是需要幫忙,或是只見面交友,都可以喚聲“去飲茶”。
(“廣府飲茶習俗”入選廣東省第八批非遺項目)
在互相斟茶間,在享受美味的茶點中,人們的親情、友情相融一體,持續(xù)地滲透進飲茶中。廣府飲茶習俗已經(jīng)成為一種人際溝通常用的交際方式與維系親情關系的紐帶。
如今廣州的“飲茶”習俗流傳到全國了,連廣州人到外省,外地的朋友也會“請飲茶”了。
特別到了近年,“飲早茶”成了廣州老人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人的、家族的、同學的、戰(zhàn)友的、朋友的各種約會都安排去酒樓飲茶。前些天,廣州的防控疫情一好轉(zhuǎn),便約了朋友去廣州酒家飲茶。嘩,在大門就感覺一種久違的溫馨,茶客們排隊量體溫時,像熟人般互相點頭招呼,保安員請茶客掃碼時微笑地向人們致意問候,就像家庭聚會般的愉悅。是呀,老茶客也成熟人親人了。
2022年,“廣府飲茶習俗”列為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我腦海中不覺蹦出老父親經(jīng)常對我們子女兒孫說的:“幾時得閑去飲茶呀!”其實,包容、平和、勤懇、享受生活的廣州人的特性,早已不經(jīng)意地就被定格在茶樓里的飲茶習俗上了。
廣東省文化學會何媒工作室(作者授權發(fā)布)
圖片: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屬原作者
責編: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