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對王陽明”格物致知”的觀點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我們接下來講王陽明的”良知”說。
在整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體系當中,”“良知”學說”是最核心的一個部分。王陽明學說當中最引起爭議,同時對后代產生莫大影響,也在后代引起莫大爭議的一個問題,也是““良知”學說”。王陽明大概是在正德15年左右提出的”良知”說,他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謀反之后,闡述”“良知”學說”,闡明了”“良知”學說”之后他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他說我講的全部思想,從農場以后所體悟到的基本也就不出”良知”兩個字了,只不過在當時那個時候,我還點”良知”這兩個字不出。他也和學生們講到,所說的““良知””兩個字的的確確是他自己體會出來的。
我們如果比較了解王陽明的生平事跡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正德15年左右消滅平定寧王朱宸濠的謀反,堅守”“良知”學說”實際上只是表明一點,的的確確““良知””兩個字是王陽明結合他自己生活經(jīng)驗總結出來的。但是呢!”良知”這一個概念并不是王陽明首創(chuàng)的,最早在孟子那里就講到”良知”,孟子曾經(jīng)說過:人不學而能謂之良能,不學而知之者謂之”良知”。孟子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人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惻隱、羞惡、是非、辭讓,所有這些東西在人本身的存在,并不是外在強加給我的,是我原本就固有的,這是不慮而知,是不學而能的。比如孟子當年用”良知”之說來闡述人:父子之間,是父子之間這樣的一種情感之情,講惻隱之心作為人之端在人本身存在的固有性。
隨著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在北宋的時候張載也曾經(jīng)提到過一個說法,張載曾經(jīng)區(qū)分了,“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張載講過一個意思:德性之知不源于見聞,也就是說和聞見是沒有關系的,而聞見之知就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來源于我們的官能感覺和后天的經(jīng)驗知識。這個在張載那里就把它叫做“聞見之知”。但所謂的“德性之知”便是天德”良知”,所以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那相比較“聞見之知”來說天德”良知”,不僅僅是非經(jīng)驗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超經(jīng)驗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有,是所謂固有。張載還講過一個意思:德性之知不源于見聞,但是又不離于見聞?;镜囊馑际钦f:“德性之知”在經(jīng)驗當中的表達,同樣是通過我們的自然情感,通過我們的視聽言動,這樣的一種經(jīng)驗方式來傳遞的。
王陽明講”良知”在某種意義上面來說,他既源于孟子的”良知”,也和張載的德性之知有聯(lián)系,但是呢?又和他們并不相同,很有他自己的特殊性。那么在陽明這里講”良知”講什么?請持續(xù)關注,我們下回在給大家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