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絕句的章法結(jié)構(gòu)、布局(上)及絕句的章法
我們介紹了起承轉(zhuǎn)合法,那么,有沒有不按照起承轉(zhuǎn)合的章法來布局的呢?這個說法不一,我們還是通過幾個例子來看一下吧。
第一、絕句的其他幾種章法結(jié)構(gòu)
一、并列式
當(dāng)我們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來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時,就可以選用并列法。
例如杜甫的七絕: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xiàn),所列的物象沒有主次之分,構(gòu)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再看一首老杜的: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
杜甫的這首五絕,以及其平淡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副明麗和諧的春色圖。用并列的手法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
那么,使用并列法,需要注意什么呢?有三點要求,大家注意一下:
1、盡量使用對仗
。
2、描寫的景物要注意順序的安排
。
3、要描寫出一副完整的畫面。
律詩中也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
如孫處玄詩:
殘花與露落,墜葉隨風(fēng)翻。
日側(cè)南澗幽,風(fēng)凝北林暮。
野水千年在,閑花一夕空。
近來浮世狹,何似釣船中。
大家平時閱讀的時候可以仔細揣摩一下這些應(yīng)用并列法的格律詩,做以借鑒。
二、并列轉(zhuǎn)承法
前兩句用并列法,后兩句用承接法。一般來說,承接法適用于時間上有先后或邏輯上有因果的表述。
司空圖【憶中條】:
燕辭旅舍人空在,螢出疏籬菊正芳。
堪恨昔年聯(lián)句地,念經(jīng)僧掃過重陽。
先用并列法,以擬人、通感的修辭大致臨摹出孤寂秋中。再用承接法,點明舊地重游,事過境遷,人是物非的無奈之情。還有就是前兩句用并列后兩句用轉(zhuǎn)合的。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聽
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我們以后會介紹)
三、起承承合法
絕句的第三句不轉(zhuǎn)的,可以補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絕句在承接的基礎(chǔ)上,需要更進一步地鋪陳,也可以不轉(zhuǎn),仍然繼續(xù)承接。
如高適【送桂陽孝廉】:
桂陽年少西入秦,數(shù)經(jīng)甲科猶白身。
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云霄萬里人。
【貧者】:
不羨鄰墻屋宇軒,庭前自愛小桃園。
枝頭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風(fēng)不過門。
這兩首都是第三句接著承接的。承句接起句,轉(zhuǎn)句補充承句的不足,不轉(zhuǎn),這個也是一種長見的方法 。
所以很多人喜歡寫詩就用一個起承轉(zhuǎn)合,看到絕句中第三句沒有轉(zhuǎn)折的,就喜歡說,沒有轉(zhuǎn)句就沒有章法。這是不確切的。
四,承對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起承法,后兩句用對仗法;或前兩句用對仗法,后兩句用承接法,這樣的布局法叫“承接對仗合用法”。與并列法稍有不同。
1、用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后關(guān)系,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guān)系;
如韋應(yīng)物的'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
數(shù)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前兩句承接法,后兩句對仗法。
2、用對仗法時,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
唐杜審言的《贈蘇書記》:
知君書記本翩翩,為許從戎赴朔邊。
紅粉樓中應(yīng)計日,燕支山下莫經(jīng)年。
再看幾首用這種布局詩: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一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二
亂煙籠碧砌, 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 江山此夜寒。
還有杜甫的《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潘天壽'夢渡黃河’:
時艱有憶田橫士,詩絕彌懷敕勒歌。
為訪幽燕屠狗輩,夜深風(fēng)雪渡黃河。
第二、絕句的章法布局
以上說的是絕句的幾種章法結(jié)構(gòu),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以上幾種章法是如何布局的:
(1)、先景(事)后議法:
在一首絕句中,前兩句寫風(fēng)景或事實,后兩句寫議論,即屬此法。
風(fēng)景或事實是議論的根據(jù),觸景生情,就事生議,那就不是無稽之談了。詩中的議論應(yīng)觀點新穎,見解高超,成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以收警策動人之效。這也是典型的布局手法之一。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景,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其后兩句是發(fā)表議論,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前兩句寫所見,后兩句寫所感,銜接自然、緊密,達到了景入理勢,理抒景情的妙境。再如: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兩句,以精煉的筆法,描繪廬山那側(cè)峰橫嶺、雄偉奇秀、氣象萬千的景象。后兩句則以奇思妙發(fā),揭示出一個精辟哲理: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擺脫局部經(jīng)驗的局限,著眼于全局,避免片面性。全詩意蘊深刻,語言淺顯,景為議服務(wù),同時也體現(xiàn)了蘇詩深入淺出的特色?! ?/pre>我們再來看今人錢明鏘的這首《仙女巖》詩:瓊宮仙女落紅塵,出浴歸來意態(tài)真。何用移山掩羞澀,天公造物本清純。這也是先景后議。(2)、先議后景(事)法:這種布局法與先景(事)后議法在內(nèi)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發(fā)表議論,而后寫景或敘事來證明其論點的。議論與寫景、敘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利用轉(zhuǎn)結(jié)所鋪陳的景色來證明開始提出的觀點。再如:如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先題出無眠,后以景象予以論證無眠的理由。又如韋莊【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則是以事實來證明自己所先提出的觀點。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再如這首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首先情后景,這樣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去古人的作品中多找些來看,可以用心體會。不再舉例了。其他布局手法我們下節(jié)課在介紹吧。
有些絕句前三句或?qū)懢盎驍⑹?,最后一句點出中心思想,闡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
人把這種手法比作擊劍,說前面的都是鋪墊,克敵制勝的在最后一擊。
我們常說的一句是“最后一句應(yīng)該挑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有寄】
“驚風(fēng)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就是先并列寫出夏季雨中景致,最后闡明思念之情。這樣的手法要注意結(jié)尾。結(jié)尾多是本詩
的詩眼所在。
如,登山一詩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這樣的手法,如果最后一句寫不好,那全篇都不成功。如果最后一句寫的出彩,那全詩都跟
著提色,不在舉例了。我們看下一個章法布局
(6)、今昔對比法
如果要寫出性質(zhì)相反的兩個事物事件或情況迥異的兩種狀態(tài)情景,可以利用對比法。
比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通過同時同地同景與不同人的對比,寫出兩次不同遇合的感慨。這個布局手法上節(jié)課介紹絕
句 56 法的時候已經(jīng)說過了,就不再做詳細介紹了。
回環(huán)法:
古人在寫詩中,經(jīng)常會用到一個比較別致的手法, 那就是利用時間和空間上的回環(huán)來深化
主題。記得我們講絕句 56 法的重字法的時候提到過,現(xiàn)在我們再看一下
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個是利用時間上回環(huán) 同樣是夜雨漲秋池的時候, 利用這個回環(huán),來深化主題思想。
同樣的詩還有劉皂的'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也是利用空間上的回環(huán) , 說詩人客居并州十年了,夜夜想念著家鄉(xiāng),但他快回到家的時候,
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已經(jīng)不知不覺中把并州當(dāng)做了自己的故鄉(xiāng) 。雖然空間上有回環(huán) 但是讀起來,
耐人品味。
又如王安石的
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
邂逅我還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
楊萬里的聽雨:
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
同樣的雨聲把詩人的情感拉回到了過去,同時也深化了主題情感。其實,不管用哪種手法要
把主題形象寫的豐滿,富有神韻才成。
二、漁洋絕句法之四
1)要點
前二句說今事,第三句追憶疇昔,多用年、憶、記等詞。
2)創(chuàng)作步驟
【起】點明時間
【承】在第一句的基礎(chǔ)上,交代清事情
【轉(zhuǎn)】用憶、記等轉(zhuǎn)接,將時間拉回到過去某一地點。
【合】抱緊第三句,交代清憶、記的事情
3)第三句用字
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 “憶得”、
“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 、“空憶”、“卻憶”
等。
例詩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二
過程中意象的再現(xiàn)
1)意象的界說
在第二講中 我們已經(jīng)做了簡要地交待。所謂【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識與外界的物象交會,經(jīng)過觀察、審思與美的釀造,成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過文字,利用視覺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傳遞,將完美的意境與物象清晰的重現(xiàn)出來 ,讓讀者如同親身感受一般,領(lǐng)略其中的美。
2)絕句創(chuàng)作過程中組織意象常用的的幾種手法
(1)多利用動態(tài)的動做為意象,少點靜態(tài)的陳述
如:
少年行 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行 杜甫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兩首絕句,所寫的人物性格身份都很相似,就技巧方面說,都是一流的作品,我們比較如下:
【相同點】
①系馬高樓垂柳邊 相同于 臨街下馬坐人床。
②白面郎相當(dāng)于游俠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 類似 指點銀瓶索酒嘗。
【區(qū)別】
問題是王維的少年很抽象,而杜甫的少年郎就具體,白面郎,有色澤有形象,活生生的站在我們面前;其次是相逢意氣為君飲 是敘述式的,而意氣卻是很抽象,怎么意氣為君飲呢?不能在讀者面前形成一個恣情縱飲的真實場面。而杜甫的少年行則不同,他讓這個少年自己表演,臨街下馬坐人床,把馬直接騎到人家階前,一句話也不說,就坐在馬扎上。手一指,高聲喊道,哥們,上酒。整首詩全部少年郎是動態(tài)的表演。把一個活生生的豪爽少年鮮活的交給讀者。
人物的表情動作可以用動態(tài)寫,那景物的狀態(tài)能不能用動態(tài)去寫?我們看下面兩句
薄云岳際出 初月波中上(何遜)
薄云岳際宿 初月浪中翻(杜甫)
何遜的這兩句 只是一幅圖畫,何遜寫的是實景,波中上是幽靜的。 杜甫則輕輕一改,從模擬景物的情態(tài)入手,浪中翻,抓住月的動態(tài),把波月寫活了。我們讀起來立即眼前出現(xiàn) 波光粼粼,新月初上的 畫面。通過這兩首詩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如下結(jié)論:
【結(jié)論】寫作時詩句要精簡生動,靜態(tài)的敘述要盡量少,不要用分析或說明的文字去表現(xiàn)人物事態(tài),與其直接敘述人物事態(tài),不如讓他自己表演給我們,因為人物自己的動態(tài)表演能構(gòu)成生活的場景、生氣盎然,這樣作品的意象更清晰。
(2)多用比的創(chuàng)作手法,少點抽象理論陳述
比如
作詩無古今 欲造平淡難。梅堯臣在《贈杜挺之》
攬君荊山做 江鮑堪動色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兩首都是說平淡的詩境,梅堯臣是說平淡的詩境難以到達,但他以說理的形式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所以我們讀起來就感覺很模糊,也難理解 ,到底平淡的詩境是啥,我們讀不出,更體會不出。李白說平淡的詩境很可貴,他就用了【比】的創(chuàng)作手法,用出水的蓮花來比喻詩境,我們一讀就懂,平淡的詩境就像出水的芙蓉,清新可愛,不假雕飾,出俗獨立。用很具體的意象 代替了抽象的理論。生動的交代清了平淡的詩境。
【結(jié)論】比的手法應(yīng)用,可以把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生動的意象。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鮮明逼真
通感的概念,我們在第一講中已經(jīng)交待過,這里不再贅言。用具體的例子分析。
《即事》 陸游
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
柳橋東岸倚筇立,聊借水風(fēng)吹宿酲
第一句寫榴花照眼,是視覺,第二句青梅墮地是聽覺。三四站立橋頭 風(fēng)吹酒醒,是觸覺,我們還可以深入的分析,梅子的青和榴花的紅,是視覺,柳橋野岸 水佩風(fēng)裳,也可以理解為眼中看到的,青梅、酒酲還可訴之味覺,因為梅子熟到落地,肯定帶香味,另外喝酒的人都知道酒醒時那就味大的很。風(fēng)聲 和落梅一樣,我們可以聽的到, 這首詩啊,想全身長著耳朵眼睛,充滿感覺。
【結(jié)論】利用通感的手法,調(diào)動的視角、嗅覺,聽覺去感受意象。讓意象帶聲帶光,帶香帶味,讓人有真臨其境的感覺。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細小的景物
給他一個特寫,讓這個細小的意象變成突出的意象。如
《寄碧巖道光法師》 王安石
萬事悠悠心自知,強顏于世轉(zhuǎn)參差。
移床獨向秋風(fēng)里,臥看蜘蛛結(jié)網(wǎng)絲。
注意合句,將鏡頭落在床角上,集中描寫絲網(wǎng)上的蜘蛛,抓住這個特寫,給予細致突出描寫,讓這個特寫的小鏡頭,載滿著情緒,形成個突出的意象。
【結(jié)論】在合句上把自己無限的情感,集中托付在某一個細小的景物上,給予極大的特寫,讓這個經(jīng)過觀察而精心選出來的小景物,汰去他復(fù)雜的背景,純凈的孤立起來,充滿暗示力,能讓讀者以驚訝的目光去關(guān)注他。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張的手法,給讀者以以外明確的印象
夸張是一種修辭手法,我們對他不陌生。下面我以具體的絕句分析如何利用夸張的手法。描寫物象特點。
【城上吟】 唐 子蘭
古冢密于草,新墳侵官道。
城外無閑地,城中人又老。
城外的古冢新墳,比草還密,侵占到官道上了,整個城中已經(jīng)沒有一絲閑地,而城中又迅速的老去一批人,這就是極大的夸張范例。使人對于生命的短暫,死亡的流行,有了何等深刻的感知?
(6)利用對比的手法襯托意象懸殊比例
這可使意象倍加鮮明。如: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輕舟和萬重山 的對比
萬山如墨一燈紅 萬與一 墨跟紅
這兩個例子是句內(nèi)的對比。再看:
將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這其中半死生與猶歌舞之間的對比。
2 絕句創(chuàng)作--漁洋絕句12法之四
1)要點
前二句說今事,第三句追憶疇昔,多用年來、憶、記等詞。
2)創(chuàng)作步驟
【起】點明時間
【承】在第一句的基礎(chǔ)上,交代清事情
【轉(zhuǎn)】用憶、記等轉(zhuǎn)接,將時間拉回到過去某一地點。
【合】抱緊第三句,交代清憶、記的事情
3)第三句用字
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
例詩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二
連山噴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過。
憶昨傷春三月暮,江東門外柳枝多。
——大風(fēng)渡江三首之三
名園一樹綠楊枝,眠起東風(fēng)踠地垂。
憶向灞陵三月見,飛花如雪飐輕絲。
——楊枝紫云曲之一
波繞雷塘一帶流,至今水調(diào)怨揚州。
年來慣聽吳娘曲,暮雨瀟瀟水閣頭。
——絕句
白沙江頭春日時,江花江草望參差。
行人記得曾游地,長板橋南舊酒旗。
——真州絕句五首之二
郁岡山下雨瀟瀟,山店寒更斷麗譙。
遙憶青溪楊柳岸,一篙新綠漲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盧師昔日經(jīng)行地,惆悵蒼崖古木風(fēng)。
最憶深秋飛瀑下,四山寒葉亂流中。
——盧師山
水軒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盡作雙。
忽憶夢回聞柁鼓,一枝柔櫓破煙江。
——裂帛湖雜詠六首之三
今天課就上這,下課。
作業(yè)
看圖,根據(jù)圖意自擬題目創(chuàng)作七絕一首。
要求:
(1)題目格式規(guī)范、首句入韻、格律正確。
(2)采用第四法,第三句轉(zhuǎn)得開,第四句能交待清第三句所記、所憶之事。
(3)全首詩的入聲字不能超過4個,每句的、4、6字處嚴禁使用入聲字。
要求:
(1)題目格式規(guī)范、首句入韻、格律正確。
(2)采用第四法,【起】點明時間
【承】在第一句的基礎(chǔ)上,交代清事情
【轉(zhuǎn)】用憶、記等轉(zhuǎn)接,將時間拉回到過去某一地點。
【合】抱緊第三句,交代清憶、記的事情滄桑舊院訴空寥,幾抹玫紅兀自嬌。
莫憶青枝曾豆蔻,繁華已在夢中迢。
苔生老院影無聲,難鎖嬌紅在寞城。
長記傷心桐月里,隨風(fēng)落夢任枝橫。
漁洋絕句十二法之第五法
1 要點
以前二句說往事,第三句則用而今、此日等詞點明今事,以見今昔之感。
2 創(chuàng)作步驟
【起句】 點名時間。注意:不能直接用表時間的的詞語。
起承兩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語意要連屬,不可放松。(時間、事件是過去發(fā)生)
【轉(zhuǎn)句】 將時間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詞語轉(zhuǎn)接,另述一事,和第一、二句過
去發(fā)生的事情形成鮮明對比。
【合句】緊抱第三句,將事件敘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諱直接敘述情感。
例詩: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fēng)帆萬柳絲。
——江上望青山憶舊二首之一
漁陽三月無芳草,客思離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氣,青驄尾蘸鴨頭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陳其年三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