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提倡謙虛、無為,欣賞柔弱,黃老之學提倡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道教提倡得道成仙、退隱江湖。長期以來,道德經被作為消極避世的經典、弱者的學問。
道德經認識辯證是世界的本質,辯證地從“無”的角度認識世界,提倡無為、無私、無身、無言、無爭、無怨、弗居、不以兵強天下等思想,崇尚柔弱。但是,從道德經本身來說,道德經是寫給圣人的,也就是強者的,道德經八十一章,其中六十多章是圣人之道。
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質是辯證的,人們只有掌握世界辯證本質才能生存和發(fā)展,才能變強大。
道德經是辯證的,強者要辯證地保守弱者的心態(tài),才能變得更加強大。道德經的目的是無為而無不為,不爭而善勝。
無為、無私、無身、無言、無爭、無怨、和平,是強者才能達到的境界,也是強者應該達到的境界。
道德經是強者的經典。
一、大道無名、大德無聲
道,自然規(guī)律,是世界萬物遵循的周期性的自然規(guī)律。道是抽象的:無形、無體、無色、無味、無邊、無界、無所不在的。道德經在多處都描述了道的特征。
《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道,重要的特征是“無”,正因為無形、無體、無色、無味、無邊、無界,才能夠無所不在、包容一切,世界萬物都服從道的規(guī)律。如果有形、有體,反而不可能是最大的了。所以大道無名。
德因道生,世界萬物遵道而重德,各有其德。那么,作為最大的物,世界萬物的抽象,道的德是什么呢?
道德經沒有給予明確的答案,但從道德經來判斷,道的德為“無”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大德無聲,道之德,無為、無私、無身、無言、無爭、無怨。
對人最有價值的東西是普通的、沒有價值的空間、空氣、水。水、空氣是無色、無味、無形、透明的,也是人時刻不能離開的。
大道無名、大德無聲,最大的強者是無比的強大、無邊的強大、深入內心的無形強大。
二、辯證,世界的本質,認識世界的辯證本質,才能強大
世界是辯證的:日月出沒、晝夜相繼、冬夏交替、生死相隨,一切都在變化,都是周期性、物極必返的變化。
道德經是辯證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在事物整體發(fā)展過程中,正反兩個方面是不斷轉化的。只有辯證地看待問題,才能夠從正反兩方面,全面、整體、歷史地認識問題,從而做出正確的決定,才能更加強大。
道德經認識到了世界的辯證本質。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有和無的問題是哲學的終極問題,所有問題,首先可以歸結為有和無。有無辯證是涵蓋一切問題的辯證,是最大的辯證。
道德經第一章就對“有”和“無”進行了辯證思考,認為“有無”同出而異名,是辯證的關系。人們習慣從“有”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而道德經辯證地從“無”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更強調無的意義,從而得到無為、無私、無身、無言、無爭、無怨、弗居、不以兵強天下等思想。
道出于易。晝夜往復、月圓月虧、寒暑相繼、萬物生滅。中國先哲觀察總結出“易”的世界觀:一切都在變化,一切變化都是陰陽相克相生驅動的周期性變化。道就是世界萬物遵循的陰陽相克相生、物極必返的自然規(guī)律。陰陽相克相生,現代名詞可以叫辯證。
老子總結中國古代易世界觀的精髓,認為相克相生(辯證)是世界的本質,辯證是理解世界的方法,道德經就貫穿了辯證的思想,辯證地認識人類社會的。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章進一步突出了辯證的普遍性,論述了世界的辯證本質。
世界是辯證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善惡、美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世界真理。只有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認識,才能得出整體的、全面的、正確的認識,道德經認為辯證是世界的本質,從而也辯證的認識世界。人們必須具有辯證地認識,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這一章通過對強弱,榮辱、黑白的辯證關系闡述,認為懂得這些辯證關系,就掌握了世界的辯證本質,就能夠從整體上全面認識世界萬物,恪守弱者定位,向雄強進取,做出正確的決定,實現自己的目標。
從變化的、過程的、歷史的角度來看,事物也是辯證的。《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事物的發(fā)展也是辯證的,是向相反方向發(fā)展的。
辯證是世界的本質。有無相生、生死相隨、榮辱與共才是整體的、全面的、客觀的,理解世界的辯證本質,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從而更加強大。
不能辯證的看待問題,就不能認識問題的全部,就不能變得強大。
三、道德經,圣賢之學
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從哪里來,又到那里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問題。
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答案。
古代西方文明的答案是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和人類,因此人類服從上帝的安排。
東方文明的答案是道德,道法自然,人類服從自然規(guī)律的安排。
5000年前,人類剛剛文明,中國文明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提出易的世界觀,從河圖、洛書、八卦、易經等中國上古文化載體來看,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是自然的、客觀的、變化的、人本的、辯證的:世界在變化,變化是周期的,周期性的變化是陰陽兩個方面驅動的,相克相生。這和5000年后人類的科學認識并無差別。
道就是世界萬物遵從的客觀的、周而復始的、物極必返的自然規(guī)律。
德就是世界萬物遵從自然規(guī)律存在、發(fā)展應有的品質,萬物遵道而重德。
中國最早的文字《尚書.堯典》就明確提出“以德配天”的觀點,為中國統(tǒng)治者以及社會尋找理論依據,奠定了中國文明自然、客觀、人本的道路。
老子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以來、直到春秋時期的中國上古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想進行了總結,貫徹了中國上古客觀、自然、人本、辯證的思想,對自然和社會現象進行了辯證、深入、全面的思考,是中國上古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德經對天道——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認識和探討,提出社會治理方案以及圣人應具有的品德,主要目的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社會的依據,道德經八十一章中六十多章是寫給圣人的,也就是統(tǒng)治者的。
道德經認識到世界客觀、自然、辯證的本質,提出天道的概念、提出“道法自然”的人類文明行為標準,辯證地提出無為、無私、無身、無言、無爭、無怨、弗居、不以兵強天下等思想,為統(tǒng)治者提出了社會治理標準,奠定了中國文明自然、人本、和平、謙虛、無私、以德報怨等思想的理論基礎,為中國文明以及人類社會找到了堅實、正確的理論依據,指出了正確的道路。
反觀西方古代宗教文明,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人類無條件服從上帝,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文藝復興之后,西方已經皈依自然、人本、科學的人類文明的道路,不言之教,人類信仰的必由之路。
雖然近代中國文明發(fā)展滯后,但并無損道德經的偉大,主要是因為國人固步自封,窮奢極欲所引起,更是因為沒有貫徹道德經精神的結果。
四、老子,帝王之師
老子是春秋時期周朝的守藏室之吏,保管周朝皇家書籍和檔案,有機會接觸當時重要的典籍和重要的政治及學術人物,在當時是著名的思想家。上古時期,生產力低下,脫離體力勞動從事知識學習的人極少,老子就是其中佼佼者。
史記記載了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到洛陽向老子請教的故事: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老子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自謙“竊仁人之號”可見當時老子學術名聲之大,孔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可見其對老子虔敬之情。
老子對孔子的教導,也深刻地反映了天道無為的辯證思想,和道德經的思想是一致的。
孔子,中國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被后世尊崇為“圣人”。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者,對中國文明的長盛不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儒家著作來看,雖然儒家也貫徹自然、人本、辯證等思想,但是儒家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教育提供社會治理所需要的知識分子,也就是圣賢需要的行政官員,是具體的執(zhí)行者。從史記記載來看,作為魯國的行政官員,孔子雖然勤奮好學,接觸到帝王之學的機會是很少的。對皇家學者——老子的高深思想是極為佩服的。
從中國文明體系來講,道德經是思想,是帝王之學,解決國家治理的理論問題,為統(tǒng)治者提出社會治理依據。儒家是思想的保存者和傳播者、執(zhí)行者,是帝王的服務者。古代思想傳播途徑有限,老子等少數為帝王服務的人掌握的帝王之學更是密不外傳,道德經第三十六章“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雖然歷代王朝驕奢淫逸不斷,但是以民為本、與民休息的思想卻得到一致的承認。
五、道德經,無為無不為,不爭而勝,強者的經典
世界是辯證的。道德經從“無”的角度辯證的認識世界,提出無為、無私、無言、無爭、無功、無怨等概念。但是道德經不是消極的、逃避的,而是為無為、事無事,無為無不為,不爭而勝,是強者的經典。
《老子》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老子》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從這一章可以看出,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干,靜等成功,而是從無開始作為、從無事、小事開始作為,順從自然規(guī)律作為,而不是胡亂作為。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不爭而勝是爭的最高境界。競爭更根本的是自己的提高,而不是和別人的競爭。競爭失敗主要原因是自身實力不夠。無爭更根本的是不與別人爭,而是與自己爭,是努力提高自己。
強者服從自然規(guī)律,從無、小開始作為,提高自己,不與人爭,就能不爭而勝,更為強大。
六、結論
道德經是辯證之學、天道之學,圣賢之學,強者之學。
大道無名、大德無聲。自然規(guī)律客觀、抽象,天道無名,無形、無體、無聲、無味、無邊、無所不在。
強者無為、無私、無言、無爭、無功、無怨。最大的強者是無比的強大、無邊的強大、深入內心的無形強大。
強者更應該理解天道辯證的道理,恪守弱者的自我定位,不斷進取,尊重自然規(guī)律,從小作起、從無作起,不爭而勝,不言而天下遵從,從而更加強大。
中國各方面全面發(fā)展,在世界上正逐步獲得應有的地位,正在成為強者。但是,更應該學習道德經的精神,謹慎的遵循道德經無為、無私、無言、無爭、無功、無怨等精神,形成無比、無邊、無形、深入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得到世界的尊重和遵從,為人類文明提供正確的中國道路。
不言教館,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