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著名作家,由于殘疾而“被迫”走上文學(xué)寫作之路。正是因?yàn)樽陨須埣?,他把寫作和人性思考?lián)系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常常充滿哲思又具有極為人性化的文化內(nèi)涵,而深受讀者喜愛?!段遗c地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xiàn)他哲思的散文作品。“活的透徹,死得明白”是我個人對他在《我與地壇》中對命運(yùn)、生死思考的一句總結(jié)。作者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對母愛的后知后覺和地壇園中荒蕪但并不衰敗的闡述,讀完他的作品讓讀者有一種情感上的升華和精神上的洗禮。
一個人對抗命運(yùn)的生死拷問
我們看史鐵生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從雙腿癱瘓開始,終其一生都是在與病魔作斗爭。其作品透露給我們的除了前期因?yàn)闆]有走出殘疾而思想的頹廢外,后面都是一種樂觀、戲謔、頑強(qiáng)的心態(tài)對待他的殘疾和病痛。他常常說“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由此可見,他的病史之長,心態(tài)之豁達(dá)。當(dāng)然除了他的病史之外,他最親近的兩個親人的相繼離世也對他的打擊很大。這種難以接受的遭遇造就了他對生命、人性的思考是深層次的,也讓他后期的作品散發(fā)著哲思和玄學(xué)色彩。
1.個人殘疾多病。史鐵生1951年1月出生于北京,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yàn)殡p腿殘疾回北治療。由于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jī),導(dǎo)致了他高位癱瘓,雙腿無法站立行走。21歲是多么美好而又意氣風(fēng)發(fā)的年齡,可就在生命最狂妄的年紀(jì),命運(yùn)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雙腿癱瘓,不能再站起來行走看世界。在他剛開始癱瘓的時候,他先后三次自殺未遂,這都告訴我們癱瘓對他的打擊是多么的嚴(yán)重。再后來1998年他被確證為患腎病并發(fā)展為尿毒癥,史鐵生接受血液透析,開始了長達(dá)12年的血液透析的之路。于2010年12月30日突發(fā)腦溢血,搶救無效而去世。自身悲慘的遭遇和長期病情的折磨,沒有磨滅他對生命的渴望,反而成就了他驚人的成就。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
2.母親患癌去世。史鐵生的父母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由于“文革”的影響,父母雙雙離開北京前往云南。那時候他在延安插隊,直到1972年因病回北京,他母親為了照顧兒子,最終辭去工作回北京照顧他。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前幾年,他一直無法接受自己的殘疾,常常無故生氣、亂摔東西。在其作品《秋天的懷念》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strong>
面對兒子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史鐵生的母親為了照顧兒子的情緒,一直是偷偷的抹眼淚,然后又要安慰兒子要堅強(qiáng)。就在兒子雙腿癱瘓的時候,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夜里常??人缘脽o法睡覺(這都是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后才知道的)。可她不敢在兒子面前流露出來,一直都是以堅強(qiáng)、健康的一面站在兒子面前。直到去世那天她還在擔(dān)心自己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也是在那個時候作者才知道母親得肺癌離開了人世。這種對母愛偉大后知后覺的領(lǐng)悟和“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加劇了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也使他作品里關(guān)于母親話題時,都是遺憾、悔恨。作者在寫作成名之后,他一直在思考: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dān)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diǎn)點(diǎn)快樂?面對這里問題,作者在《合歡樹》中描述“常常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他的回答是: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strong>可見,母親的去世對史鐵生的打擊很大,讓他認(rèn)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命運(yùn)的無常。 同時母親去世之時,他坐在輪椅上連生路都還沒找到,自己也還患有肺炎,那時候他的內(nèi)心是凄苦的。
3. 奶奶腦溢血去世。史鐵生從小和奶奶的關(guān)系很親密,在《奶奶的星星》一文中,作者回憶了很多和奶奶相關(guān)的事情。小時候他和奶奶睡,時常把腦袋扎在奶奶的脖子下;奶奶生氣的時候沒有人敢逗奶奶,只有他敢打趣奶奶;奶奶的小腳也只有他能看得到;他經(jīng)常給奶奶踩背按摩。為了嫁給他們老史家,奶奶裹腳、學(xué)女紅不學(xué)文,嫁過來后受盡委屈,而丈夫又早逝。新中國成立后有因?yàn)槌錾恚ǖ刂麟A級)不好到處受排擠打壓,也沒過過什么好日子。在作者1972年回北京后,回家找奶奶,凌晨五點(diǎn)多在街道上找到在掃大街的奶奶,奶奶看到他就哭了。無助的哭,難過的哭。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作者應(yīng)該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可作者癱瘓了,自己都顧不了對奶奶的照顧肯定就疏忽了。奶奶于1975年晚上安詳去世,受了一輩子氣,吃了一輩子苦的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一生。史鐵生在給奶奶換鞋的時候,再次看到奶奶的腳時哭了,一雙小腳支撐了苦難的老史家不倒。就是因?yàn)樽髡吲c奶奶關(guān)系親密,才能體會奶奶的犧牲和偉大,才能明白奶奶的離去是走進(jìn)了天國,變成了星星。
史鐵生從自身癱瘓到奶奶去世再到母親病逝,三次大的打擊集中發(fā)生在五年時間里(1972——1977)。也正是在這五年里,他想不明白命運(yùn)為什么會這樣捉弄他們老史家,想不明白生命的真諦何在,想不明白生存的價值怎么體現(xiàn)。一連串的難以接受的遭遇都發(fā)生在史鐵生身上,給他的心里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對活著的意義產(chǎn)生了懷疑。
十五年的地壇深思,思考生命、命運(yùn)的意義
在史鐵生剛開始癱瘓的幾年里,他找不到生命的希望,找不到生活的出口,而那個時候的地壇就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和思考的地方。而在地壇他就思考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交替困擾著他: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1.要不要去死。作者在地壇那里思考了好幾年,最終才想明白: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shí);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shí)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所以關(guān)于“死亡”在史鐵生看來,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從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出,他所說的死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其實(shí)就是說死亡是一點(diǎn)點(diǎn)的,身體、思想、靈魂的相繼死亡,是自己身體的癱瘓、奶奶的去世、母親的去世,這種親情的一點(diǎn)一點(diǎn)的被奪走而死亡。正是因?yàn)樗麑λ劳鲇猩羁痰念I(lǐng)悟,他才會和朋友的對話中說“我們都已經(jīng)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因?yàn)樗朗沁t到會來臨的,沒來臨之前我們?yōu)槭裁床灰煤玫幕钪亍?/p>
為“死不了”、為自己、為母親而活著
2.為什么活著。在領(lǐng)悟“要不要死”之后,史鐵生開始思考既然死不了那就活著,反正腿已經(jīng)完了,活下去還有什么比這更糟糕的呢。但是為什么而活呢?死不了,但也不能茍延殘喘的活著,得活出生命的意義。由于病魔讓他后來逐漸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他得有活著的手段,有活著的信念。既然死不了,那就為“死不了”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所以他活下去,史鐵生開始寫作,這算是為自己而活,為了生命活著的價值而活,終于在1979年發(fā)表了第一部小說。再就是為母親臨終的遺愿而活,在史鐵生雙腿癱瘓的時候,母親常常說推他一起去北??淳栈?,常常在他暴怒的時候說“咱娘倆好好的活”。后來妹妹推著他去北??戳司栈?,他明白了母親邀他去看菊花的目的(菊花盛開繁茂,展現(xiàn)了旺盛的生命力),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戰(zhàn)勝病魔,堅強(qiáng)的活下去)。
辛苦和痛苦來自于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3.我干嗎要寫作。史鐵生學(xué)生時代讀清華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不僅成績優(yōu)異,而且是個全才,會寫作、能田徑、會打球、能主持。當(dāng)他雙腿癱瘓后,他失去了做其他與運(yùn)動與站立有關(guān)的職業(yè),只剩下握筆寫作成為他的選擇。寫作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而這條艱難的道路卻是他選擇正確的道路。否則我們就沒有機(jī)會見識到這樣一位身殘志堅充滿靈魂寫作的哲學(xué)作家。他先后獲得過兩次魯迅文學(xué)獎、年度作家文學(xué)獎、青年文學(xué)獎等各種大小不一的獎項(xiàng)。這表明他選擇寫作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開啟了他人生精彩而又苦難的一面。同時他母親在得知兒子在寫作的時候,是非常支持他寫作的,她跑很多地方去給兒子借書,希望兒子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義。母親生前為兒子的努力付出,使史鐵生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只可惜母親沒有看到兒子成名。由于寫作給了史鐵生新的人生方向,讓他又重新燃起尋找個人生命的價值,所以他的作品對殘疾人的困境有獨(dú)到的理解,有難交流的獨(dú)孤和痛苦,有讀懂宿命的哲思。這些都是其他作家所比較少具備的,這也是他之所以獨(dú)特的原因。
守候地壇十五年
地壇是史鐵生作品繞不開的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他前前后后待了十五年。在《我與地壇》中他講地壇似乎就是在這里等他,等了他四百多年,這種宿命誰都無法解釋。地壇成了作者思考、讀書、寫作之地,在這里作者完成了三個問題的思考,走出了命運(yùn)的陰霾。
地壇公園重獲新生
史鐵生與他妻子陳希米
1.他與地壇本身。在史鐵生看來,地壇似乎就是他自己的一個化身,曾經(jīng)輝煌無比,如今荒蕪如野地。作者自己沒有癱瘓前是風(fēng)華正茂,如今卻是殘疾人一個。園子雖然荒蕪卻不衰敗,到處充滿生機(jī),而作者雖然殘疾卻沒有喪失對命運(yùn)的抗?fàn)?,依然活得精彩?/strong>地壇四百年來見證過多少繁華落寞,可依然如故,如今的地壇換發(fā)新生。不僅恢復(fù)了昔日的莊嚴(yán)肅穆,還豐富了園林景觀,同時從1985年起,每年都要舉辦迎春文化廟會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而作者本身在經(jīng)歷過人生的低潮后也迎來了人生的春天,作品先后獲得各項(xiàng)文學(xué)獎項(xiàng),同時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所以在作者看來,他和地壇之間是有緣分的,是一種宿命的相遇。通過對地壇本身的思考,再聯(lián)系自身的命運(yùn),誰能說這不是宿命呢?
十五年地壇來往人群,不變的是史鐵生
2.地壇來往人群。史鐵生在地壇守候了十五年,在十五年里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經(jīng)過地壇的人或者在地壇停留過一段長時間的人。有一對中年夫婦常年來這里散步,準(zhǔn)時準(zhǔn)點(diǎn)來。還有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堅持了好多年,直到最后一次才和作者有了一段簡單的尬聊。還有一個飲酒的老頭,獨(dú)特的飲酒方式和走路方式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和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個作者的朋友,很有長跑天賦的,可不管怎么跑都無法讓自己的照片登上新聞櫥窗。還有一個傻女孩和哥哥的故事。這些來來往往的人群就是蕓蕓眾生的一個縮影,誰苦難誰幸福,誰美麗誰丑陋,誰智慧健康誰又愚笨殘疾。在作者看來這些都是不由自己決定,由上帝決定,如果自己都能確定了,那誰來承擔(dān)這些不好的呢?命運(yùn)的差別是誰都不能逃避的,沒有差別那世界就是一條死水,就是一塊沒有感覺的肥力沙漠。
與地壇的不解之緣
3.自我三重審視。作者在地壇轉(zhuǎn)轉(zhuǎn)悠悠地轉(zhuǎn)了十五年,地壇的每個他能去的角落都去了,每棵樹下都有他留下的車輪轍印,每株小草旁都有他曾停留過的身影。在這里他可以躲在灌木叢里靜靜的思考,可以自已自在的思想呆滯,可以不管時間長短不論日升日落。在這里他審視了自己的命運(yùn),他與自己對話,化解了”要不要去死”這個終極問題,成功的活了下來。與園神對話,園神告訴他:“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罪孽使他受盡人間苦難,而苦難又讓他生命變得有質(zhì)量有溫度,這又何嘗不是福祉呢?與上帝對話,他明白了自然輪回與生命輪回,太陽在這邊燃盡殘陽,在另一邊又燃燒著朝暉,那人也將這樣沉靜地走下山去,而某一天勢必又會跑出一個歡蹦的孩子。“當(dāng)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這種充滿哲思性的對生命的思考讓人歡欣鼓舞,生命的輪回與宿命也許就是這樣的。
辛苦和痛苦來自于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
正是因?yàn)槭疯F生他這種異于常人的寫作思想,讓他成為中國作家中一位極具思想影響的作家。 但是在很多作者看來史鐵生之死,超出了一個人的生死范疇,他透出一種命運(yùn)的、象征的意義。他的辛苦和痛苦來自于身體上的病痛,但是他的思想很豐滿,他有一個可以思考很多很多的大腦,他有一顆能幫助他寫出他的艱辛、他的深厚的情感、他的堅強(qiáng)、他的熱愛生活等等文字的心。他的生活一樣很有意義,他有期待、有信仰。誰說他的生活辛苦到活不下去?那只能說明你不懂他熱愛生活的心。我想史鐵生就是因?yàn)榭赐噶松?,所以活得反而更加灑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