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金東門大街歷史文化街區(qū)是興化古城區(qū)(昭陽鎮(zhèn))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見證,也是江淮東部里下河地區(qū)歷史文化的結晶。
金東門大街距今有著千年的歷史
古街風情
自晚唐大歷二年(767)東部瀕海的常豐堰筑成后,這片南依長江,西近里運河的古街區(qū),隨著里下河農耕生產力的提升和發(fā)展,逐步成為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集聚地。經過千年的積淀,街區(qū)內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古跡。這片古街區(qū)至今保留著歷史風貌和原始的街巷建筑肌理,尚有近萬戶的原住居民,依照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在這里生活和經營,堪稱江淮東部里下河地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歷史街區(qū)。
一、歷史背景
興化境內多處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這里便有了人類活動。其后南方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北方的龍山文化在這里交匯。到戰(zhàn)國晚期形成楚國重鎮(zhèn),為楚令尹昭陽的采邑,因而古城區(qū)名為“昭陽”。
金東門的雛形
唐代安史之亂以后,我國經濟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勞動力涌入,人煙稠密。特別在大歷二年(767),境東瀕海筑成常豐堰后,形成東部煮鹽,西部農耕的經濟格局。遂于五代揚吳武義二年(920)析置興化縣,縣治設于昭陽鎮(zhèn)。以縣衙為中心,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古衢,往東的古衢成魚骨狀向南北舒展出若干古巷道,形成“金東門”的雛形。
快速發(fā)展
明代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金東門的商業(yè)、手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市民階層形成。逐漸形成了“一街三行”的商業(yè)市場,“一街”,即東城內外大街,商鋪櫛比?!叭小奔礀|部瀕水的菜行、魚行和米行。興化是典型的里下河水鄉(xiāng),大宗的糧食蔬菜和水產品在這里集散。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東作里”和“竹巷”、“染坊巷”、和“珠蕊巷”等地名。
直至現在
興化金東門歷史街巷、商鋪民居保存完好,脈絡分明,肌理清晰,臨街仍為一層或二層木板鋪面,青磚黛瓦馬頭墻。古巷中原住居民代代相傳,商戶人家的前店后居或前店后作的建筑功能以及兩側古巷中數進庭院的格局依然。盡管時代變遷,臨街商鋪內容發(fā)生著變化,然而招牌、鋪面依然保存著傳統(tǒng)的風貌和歷史的痕跡。
二、現狀與格局
金東門大街,由東城內大街和東城外大街組成,西起牌樓南、北路,東至東門大尖東首;南至板橋東路,北至玉帶路。擁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及“魚骨狀”的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傳統(tǒng)風貌特色,東西長1200米,占地面積5.33公頃,原住居民近萬戶,布有廟宇、府第、衙署、城垣、牌樓、牌坊、園林、名人故居、商賈大宅、古樹老井等歷史遺存。形成多元文化載體,堪稱里下河地區(qū)歷史文化的結晶。在這些歷史遺存中已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數十個不可移動文物點。
古街古巷
金東門的古街古巷,曲折幽深,基本保持了興化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和原有格局,有著濃厚的歷史痕跡,經近年來的逐步整治修修繕,充分體現了明清時期街巷風貌。
三、文化淵源
金東門背臨上官河,東接東門泊,浩渺煙波和獨特的垛田構成了詩畫般的背景。明代以來即以“東皋雨霽”、“龍舌春云”的美景享譽江淮。地靈人杰,文化底蘊深厚。
1、名人文化
范仲淹、李春芳、鄭板橋、
……
此外,如明代永樂年間贈封兵部尚書成琎的成家大司馬府,明代嘉靖年間的文學家、道教學者、《封神演義》作者陸西星的東岳廟道觀,清代文學家、文藝評論家劉熙載的故居,清末民初國學大師李詳故居,我國最早的女新聞記者、作家劉韻琴創(chuàng)立的女子學校,民國著名畫家徐子兼(兆彬)的畫室嘯天廬等皆分布在金東門歷史街區(qū)內。
2、宗教文化
早在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金東門東城外大街臨街就建有時思寺(今機關幼兒園),清代著名賜紫詩僧蓮峰(1691—1745)曾卓錫于此。明代永樂年間在元末四圣觀基礎上,建成的東岳廟道教叢林,至今保存完好,現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明代中期陸西星于此創(chuàng)立道教內丹東派,成為道教一個宗派的祖庭。晚清的基督教堂依然聳立在金東門的上官河畔。
3、中醫(yī)藥文化
形成于清晚期的興化醫(yī)派是我國中醫(yī)藥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代表人物趙履鰲(字海仙,1830—1904)、魏百泉都生活、設方脈于金東門家舒巷中,皆以“尊經而不泥古,用藥以輕巧靈活見長”享譽清季。趙海仙醫(yī)案被當代中醫(yī)權威秦伯未收入《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趙海仙故居(俗稱洋樓)及魏氏鶴山堂俱保存完好,與明清古建筑群和諧一體。趙海仙洋樓設有興化中醫(yī)藥博物館,為江蘇省中醫(yī)藥教育基地。歷經300年一直經營中草藥的上池齋藥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4、民俗文化
生活在金東門街區(qū)近萬戶原住居民,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民俗。他們恪守“依仁成里,與德為鄰”的古訓,講究著各種各樣的禁忌,依照老法操辦著婚喪節(jié)慶。最為特出的有兩點,一是多數老居民依然保留著“早上皮包水(吃早茶),晚上水包皮(浴室洗澡)”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清晨的茶館人聲鼎沸,食客絡繹不絕。二是每年正月燈會、三月廟會和端午龍舟,居民積極參與,萬人空巷。期間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現場演唱茅山號子、興化鑼鼓書和板橋道情等。
四、保存狀況
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遺存主要有:
上池齋藥店:位于東城外大街10號,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近300年來一直經營中草藥,為國內少見。藥店建筑為寬闊的二層樓房,上層為藥庫,底層藥店以大型木雕掛落分隔、保留有清代中藥櫥、木榜、匾額及民國裝飾的柜臺。南面平房為藥材加工作坊,仍保留部分原始制藥工具。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園:位于城內古武安街13號,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商賈李小波私人花園,筑有方廳、船廳、方亭、桂花樓等,曲折通幽,小中見大,有“余園半畝”之稱,由清代著名造園家張灝設計筑成。
成氏宅第(成家大司馬府):位于城內東大街韓公祠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為明代贈封兵部尚書成琎的府邸,分東西兩軸,東軸6進,西軸7進,中以內串廊,東以火巷,西以外串廊相互聯接,形成既分又合的13個院落。古井、掛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間,體量較大,結構完整。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設于其內。
興化城墻:位于東岳廟北側段,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為宋、明城垣的遺物,現保存的兩段明代城墻總長220米,并依城墻辟成古城墻公園。
楊家大院:東城外大尖復順和巷,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大院現分南、北兩部分,南部東為萬順和號貨棧,西為子爵府。北部為南北貨商鋪,倉儲、銀樓等。總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系明代以來資本主義萌芽和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及衰亡的歷史見證。
鄭板橋故居:位于金東門東城灣,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清代建筑,布有門樓、大堂屋、廈屋、書齋等,院內竹影婆娑,蘭花飄香。
趙海仙洋樓:即趙海仙故居,位于東城外家舒巷16號,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與對面的家舒巷古民居群、鶴山堂古建筑群相映成輝,系清代名醫(yī)趙履鰲(字海仙)生活起居及診脈之處。布有門廳、上下廊屋、盂園、主體樓、讀書樓、花廳、半亭等。
狀元坊:位于東城外大街狀元巷南首,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缃蛛p柱、石質。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奉敕為狀元李春芳所建。
四牌樓:位于東城內大街南側,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四柱四枋,上攢廡頂,重檐飛角,始建于明代中期,內外懸匾額47塊,旌表宋代以來鄉(xiāng)賢76人82人次,為國內少見。現依此及明代八字橋于城內東大街南側辟成四牌樓廣場。
興化縣署:位于城內東大街,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為范仲淹聽政理政之所。筑有正門(譙樓)、儀門、大堂、二堂、兩廂、西園等。內設范仲淹紀念館,懸以清代魏源所撰匾聯。
東岳廟:位于城內東大街41號,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為明代永樂年間所建之道教叢林,主殿高大開闊,以卷棚將前后兩殿聯成,綴以斗拱。明初的斗拱雕琢精美,保存完好,為里下河地區(qū)所獨有。
解氏宗祠:位于東城外大街祠堂巷內,興化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由東樓、中樓、西樓、廂房等構成,又名“松鶴道院”。
(興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