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過得最鬧心,沒有之一。人們常說,過了正月十五,年就算徹底過完了。擱在往年,我們站在十六這天與年告別,一定戀戀不舍,滿心懷念;但在今天,我們可能會冷冰冰地吐出幾個字:快走吧,順便把可惡的NCP帶走!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突然想起了李商隱的這句詩, 感慨了一會,把全詩找出來,與詩友們一塊賞讀,愿古詩詞能慰藉我們的心靈。
北青蘿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云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
——唐·李商隱
解析
詩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北青蘿”,沒有特別的含義,只是一個山名罷了,但李商隱的詩題,總讓人禁不住揣摩,即使折騰半天無果,也覺收獲滿滿。北青蘿是王屋山的一座山峰,這本無特別之處,但因為有一個孤僧棲居在此,而別具禪味。
在一個傍晚,李商隱前往深山去尋訪這位孤僧,“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他只是淡淡地寫來,不帶一絲感情,但我們隱隱覺察出他好像“意不適”,就如他在《樂游原》中寫的那樣:“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他在尋求一種解脫。
前面說過,尋訪詩有一個特點:大都是“不遇”,即找不到主人。李商隱也是,他在寒云中走過一重重的山路,踏遍一層層的落葉,還是沒找到那位孤僧。其實,結(jié)果并不重要,他尋訪的過程,所見的事物,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可貴的一種經(jīng)歷。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竟然找到了。但見這位僧人“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他獨自敲磐,虔心禮佛,待佛事畢,他倚藤而坐,一副安閑自如之態(tài)。
看到這里,詩人突然就領(lǐng)悟了禪理,“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大千世界都在微塵之中,我也不過是一粒微塵,為何還要糾結(jié)于眼前的得失,被愛與憎所煩擾?“世界微塵里”,一般認(rèn)為出自《法華經(jīng)》“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塵中”,佛教認(rèn)為,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泛指廣大無邊的人世。然而即便是如此大的世界,仍存在于微塵之中,作為更加渺小的個人,實在不足一提,既然如此,又何必執(zhí)著于愛與恨呢?
理是這個理,我們都明白,但面對現(xiàn)實,愛憎依然占據(jù)著我們的心。雖說在宇宙中,我們渺小到連微塵都不如,可也要爭取做一粒有感情的微塵,沒有愛與憎,須臾的生命還有什么意義呢?生于凡塵俗世,我們不能拋卻愛憎,但也不要困于愛憎,如此才能活得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