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蘊(yùn)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的陜西,它方言中的一些親屬稱謂獨(dú)具特色,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那些年,陜西方言中的親屬稱謂……
爸爸:陜西方言中把爸爸叫做 da(達(dá))或者die(爹),比如小說《白鹿原》中就把爸爸叫做達(dá);眉戶《梁秋燕》中可把爸爸叫爹。甚至陜西還有一些地方把爸爸叫bei(伯)。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這些稱呼已經(jīng)近乎絕跡。
媽媽:陜西人把媽媽叫做 ma(音同麻)或者niang(娘)?,F(xiàn)在“娘”這個(gè)稱呼的使用率也很少了。
爺爺:陜西人把爺爺叫做 ye(輕聲),在別人面前提起自己的爺爺,可以說成“額爺”。秦腔現(xiàn)代戲《西京故事》主題曲的唱詞,就把陜西人對父輩的稱謂唱了一遍:“額達(dá),額爺,額老爺,額老老爺,就是這一唱,慷慨激昂,還有些蒼涼,不管他順當(dāng)還是犧惶,從來都木踏過腔。”
奶奶:陜西人把奶奶叫做 po(婆)。小說《古爐》中就有一段“狗尿苔說:有耳朵哩,咋能聽不見?婆說:就當(dāng)是刮風(fēng)。狗尿苔說:那不是刮風(fēng)么。婆就抱住了狗尿苔眼淚就流下來。”
外公:wei ye(渭爺)
外婆:wei po(渭婆)
從寶雞到潼關(guān),綿綿八百里,漫漫千百年,關(guān)中地區(qū),渭河流域的人都把舅家稱為“渭家”,把外婆叫“渭婆”。小編從小也是這么叫的,這幾個(gè)詞叫起來特別親切。但沒想到這樣的稱呼也是有典故可尋的。
相傳春秋時(shí)期,晉國公子重耳在國內(nèi)遭受排擠和迫害,流亡秦國,他姐夫秦穆公以至親禮遇收留了他。后來,晉國政治穩(wěn)定,重耳要回國即位。他的外甥,后來的秦康公,非常隆重的將舅舅送到渭陽。后世便用“渭陽之情”表達(dá)甥舅之間的深厚情誼,用'“渭陽”指代舅舅,舅舅家就是'“渭(陽)家”,于是,外婆自然就稱作“渭婆”,外公就稱作“渭爺”了。
岳父:丈人
岳母:丈母娘
公公:gonggong(四聲)、阿公
婆婆:婆子、阿家
(這里的稱呼都是背后的稱呼,比如和人聊天時(shí),提起岳父會說,我老丈人怎樣怎樣,但是見了面依舊要叫達(dá)或者爹)
爸爸的哥哥:bei(二聲)或者bei bei(輕聲+二聲)
爸爸的弟弟:da da(達(dá)達(dá))或sou (二聲)或者ba ba(輕聲)
媽媽的哥哥或弟弟:jiu舅(輕聲)
媽媽的妹妹或姐姐:yi 姨(輕聲)
舅舅的妻子:jin zi(妗子)
叔叔的妻子:niang(二聲)或者 niang(輕聲)
陜西方言歌曲中就有唱到: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金疙瘩銀疙瘩還嫌不夠,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p>
從這些陜西方言的稱謂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稱呼都是以單音節(jié)為主,如達(dá)、媽、爺、婆、舅、姨、姑等等,可以看出陜西人說話的干脆利落勁兒。還有一些稱呼分為面稱和背稱,比如把婆婆當(dāng)面叫媽或娘,背后稱婆子、阿家,從這里可看出陜西人在稱謂方面也很講究。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獨(dú)具特色的稱謂也在慢慢地與普通話趨同,很多的稱呼在生活中也越來越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