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又稱扶陽派,但扶陽是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只要重視陽氣,擅用附子就可以稱之為扶陽派。
在扶陽的前提下,各家有各自的用藥風格,或者說派內有派,試看當代扶陽名家的各自用藥套路就可以知道。
談到火神派,則應該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以其開創(chuàng)的獨特理論,理法方藥自成一體的學術流派,即經典火神派,其講究四大綱領、三大特色。
而扶陽派除重視陽氣、擅用附子以外,則不講究這些綱領、特色。
此外,鄭欽安倡用經方,用藥以經方為主,這也是扶陽派不講究的一點。
10多年前, 在我最初研究鄭欽安的時候,就看出以上不同,將其名之為“廣義火神派”(《中醫(yī)火神派探討》),以區(qū)別于謹守鄭欽安理路的醫(yī)家。
扶陽派是大概念,火神派是其中一支。不過扶陽派在歷史上并未形成體系,它是近年在火神派興盛以后伴發(fā)而來的,這一點很有意思。
劉力紅教授曾扼要總結了欽安學說的形成淵源:“中 醫(yī)學之重陽、扶陽思想源自《周易》《黃帝內經》,并于張仲景之 《傷寒雜病論》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仲景以降,此一思想雖延綿不絕,然或損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臨證一方之用,終未能成體系之學。及至晚清,卭州鄭壽全出,始將此一思想之來龍去脈及臨床運用之層層次第揭露無遺。若于學派言,殆此乃 得構成。”(《扶陽論壇》)
這個歸納可取的是,“若于學派言,殆此乃得構成”,也就是說,鄭欽安是為開山宗師,但是鄭欽安創(chuàng)立的是火神派,《邛崍縣志》記載其為“火神派首領”是最明確的根據(jù)。注意并未稱其“扶陽派”,因為此前尚無扶陽派的概念,看看中醫(yī)史就明白。扶陽派是由火神派這個概念含糊其辭地“混搭”出來的。
從時間而言,火神派在前,扶陽派出現(xiàn)在后,二者本是同根生。
從學術發(fā)展的角度看,兩個概念可以互用,因為二者都擅用附子,這是相同點。
不同點在于,二者是否講究火神派之綱領、 特色,尤其是經方的應用。換句話說,二者區(qū)別主要在于是否倡用經方這一點上?!懊徽圆豁槨保b于扶陽派、火神派互相混稱的現(xiàn)象,我們才提出“經典火神派”的概念,以區(qū)別于泛稱之扶陽派,其出發(fā)點是為了學術研究的便利與嚴謹,意在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雖然作者推崇經典火神派,但并不排斥扶陽派中好的東西, 而是盡量將其吸收進來,以冀豐富經典火神派的學術內涵。例如鄭欽安從未倡導過小續(xù)命湯,但李可等名家頗為推崇之,且療效很好,故本書亦收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