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父母甚至是準父母,早已帶著孩子進行各種潛能開發(fā)教育了。當然,這些家長也不是盲目跟風,促進孩子大腦發(fā)育是有科學根據的。哈佛研究表明:大腦一生中有三次發(fā)育高峰,若能及時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和刺激,會讓孩子從中受益。
兒童的大腦發(fā)育高峰僅有3次,錯過將影響孩子一生
第一個高峰期:0-3歲,大腦本能的開發(fā)
這個階段的兒童大腦會逐漸出現模仿、競爭、自我認知的意識,其實這些都是大腦求知的本能,有競爭意識是生存本能,自我認知是找尋同伴的本能。當然,這個階段的孩子不要求學到多少,重點是調動大腦的感覺神經,勇于探索和感受。家長要經常夸獎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樂觀精神和自信心。
第二個高峰期:5-7歲,戒掉拖拉
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都上了幼兒園或小學,但家長們會發(fā)現,孩子們總是把“等一下”掛在嘴邊,干什么都不緊不慢的。其實,這也是孩子大腦發(fā)育高峰期的特點,作為家長,要利用好此階段的大腦發(fā)育特征,充分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戒掉拖拉的壞習慣。
比如,當父母要求孩子馬上來吃飯,但孩子還想看會電視,回復說“等一會”時,可以試著跟孩子說,“你現在來吃飯,吃完飯可以繼續(xù)看二十分鐘電視,或是你現在看2分鐘電視,然后關掉電視來吃飯,你選擇先干什么呢?”嘗試花些心思讓孩子主動說出:“我先來吃飯”。
又或者,通過設計比賽的方式,與孩子同樂,避免使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由此可見,這個階段的孩子重點在于避免他們養(yǎng)成“等一下”的拖延習慣。
第三個高峰期:8-10歲,開發(fā)學習的潛能
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有了自主意識,父母訓斥得越多,孩子越“不聽話”。孩子大腦開始進一步發(fā)育,有了相對完善的思維能力后,就希望自己能做決定。如果家長能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充滿同理心,從孩子能接受的角度溝通,不再過多干涉沒關緊要的小事,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
父母在給孩子足夠空間的前提下,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適當提供一些幫助,最主要的還是要讓孩子主動去思考與自我解決,這才是開發(fā)孩子大腦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孩子大腦發(fā)育高峰時,父母應該怎么做?
1.營養(yǎng)補充不能落后
家長要多給孩子補充能促進大腦發(fā)育的食物,比如鈣、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多吃魚肉蛋奶、水果和新鮮蔬菜。此外,保證孩子的營養(yǎng)均衡的同時,充足的睡眠也是必要條件,這些都是大腦能正常發(fā)育的基礎。
2.不要“抓得太緊”
這里的“抓得緊”,是指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度保護下的孩子,缺乏抗擊打能力,對事物的探索和興趣,獨立意識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相當于斷掉孩子的“翅膀”。
3.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孩子具備獨立思維后,家長就要學著放低姿態(tài),自己的觀點不要強加給孩子,與孩子平視著溝通,才能助他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不要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勵孩子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4.給孩子營造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孩子的大腦發(fā)育高峰期,父母應該努力給孩子營造寬松且有趣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孩子能更好地認識世界、感受周圍美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