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認真錘煉語言
語言是文章表現(xiàn)形式要素之一。作者記敘的內(nèi)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要通過語言這一載體來顯現(xiàn);文章好與壞,給人的第一感覺便是語言的質(zhì)量如何。足見,語言質(zhì)量的高與低,仍然直接關(guān)系到文章的成敗與優(yōu)劣。
俄國人說:“語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一切。”如何讓語言牢牢粘住讀者呢?這就需要我們反復琢磨,精心錘煉語言,在把語言寫生動、簡練、明白等方面狠下一番功夫。
1 .學習把語言寫生動
能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觀事物,能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人物(包括作者自己和文中其他人物)
性格、
興趣、思想品質(zhì)等個性特征,這樣具有活力、能感動人的語言,就算是生動的語言。
如何才能做到語言生動呢?大家先來讀讀下面這篇短文,體會一下文中語言的特點,想想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發(fā):
國慶節(jié)之夜
“婧兒,快來看禮花!”
隨著
媽媽的招呼聲,我跑到后陽臺。哇!好漂亮?。≈灰娢髅姹l(fā)出一朵絢麗無比的“花朵”。上上下下一色紅,四周里凹外凸,真像一朵正在開放的花朵啊!看,東面有一個白點,在空中徐徐上升,上升……在引人注目的地方,爆發(fā)出一朵潔白的花。那婀娜多姿的形態(tài),那玉潔冰清的外表,怎么看都像是一朵盛開的玉蘭花。瞧,“玉蘭花”開始縮小了,下降了。忽然,星團升上了夜空,這一簇,那一簇,一眨一眨,一閃一閃,簡直使人目不暇接。
令人驚奇的不只是“玉蘭花”,“錦上添花”和“套環(huán)”,也十分令人著迷???,東邊首先爆發(fā)出一個紅色的“太陽”,紅得是那樣鮮艷,那么耀眼!接著又爆發(fā)一個,與上個不同的是,這個是綠色的。瞧,又升起兩個,顏色也不一樣,一個是黃色,一個是藍色。四個交織在一起,有紅,有黃,有綠,有藍,那景象別提多壯觀了!看著,看著,忽然從東邊一下升起五個圓環(huán),一個連一個地套在一起,又從東至西,依次落下,整個過程是那樣有條不紊,就像穿著彩衣的仙女向人間散發(fā)著
美麗的花環(huán)一樣。“花環(huán)”剛剛落下,西方一顆黃色的星星,冉冉上升,越升越高……終于在北方爆發(fā)了,只見以中間黃點為中心點向外噴射出無數(shù)顆流星,整體看像一朵大花,又像彩色的流星雨。這令人驚奇的流星雨,簡直使我看呆了……
“看,糖葫蘆!”不知誰喊了一聲。我睜大眼睛望去,只見幾個紅點連成一串,在空中來回擺動,真像一串串讓人饞涎欲滴的糖葫蘆啊!
艷麗的禮花,把首都的夜空,妝扮得光彩奪目,五彩繽紛。望著這壯麗的夜景,我不禁想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正像這絢麗多彩的禮花嗎!
這篇短文,記敘的是小作者在國慶節(jié)夜晚觀看焰火的情景。作者以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禮花的顏色、形狀和變化,突出了國慶節(jié)夜晚美麗動人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具有兒童特點的喜悅、驚奇之情。
短文中的語言為什么能夠做到如此生動呢?我們從中可以悟出哪些方法呢?
(1)一邊想象一邊寫。作者腦海中一邊浮現(xiàn)著景物的樣子、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情景,一邊進行敘述和描繪。這樣,就容易形象逼真地再現(xiàn)出景物及場景。
(2)用童話表童心。即
小孩兒說小孩兒話。這是作者把語言寫生動、體現(xiàn)自己語言個性的最重要的方法。作者依據(jù)個人的性格、興趣、愛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樂于怎么說,就怎么寫;覺得
怎樣說好,作文時就怎樣寫。把自己記敘的內(nèi)容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痛快淋漓地表現(xiàn)出來是根本目的,不機械地去學別人的腔調(diào)兒,這樣就避免了“成人腔”——小孩兒說大人話??傊?,作者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勇于體現(xiàn)自己的語言個性,真正做到了“我筆寫我口,我口表我心”。
還有,作者敢于運用詞語,善于煉詞煉句。這也是短文語言生動的重要原因。
【
思考練習】
(1)語言生動指什么?怎樣才能做到語言生動呢?
(2)自擬題目,寫一篇繪景或狀物的記敘文,要求語言要生動。
2 .要敢于用詞用句 文章、段落都是由若干詞句連綴而成的。而詞句又有新與不新、生動與不生動之分。詞句是否新穎、生動,直接關(guān)系到語言的質(zhì)量、文章的質(zhì)量。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小文,邊讀邊畫下文中新穎、生動的詞句,體會一下這些詞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春天來了
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
春姑娘藏在花朵里,花朵就開了;春姑娘藏在樹梢上,樹枝就長出了嫩芽;春姑娘藏在草叢里,小草就慢慢地鉆了出來;春姑娘藏在小河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
我家門前有一條小河,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見底,美麗極了!那些活潑的小魚兒在水中悠閑自得地游來游去。那圓腦袋的小蝌蚪湊著熱鬧和小魚捉著迷藏。中午,火紅的太陽掛在高高的天空上,射下萬道光芒,河面銀光閃爍,岸邊的花草樹木倒映在水面上,一陣春風拂過,河面漾起陣陣漣漪。
啊!春天的小河,你真美!
春天很美,本文寫得也很美。文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章中大量地運用了生動、優(yōu)美的詞句。如:
生動的詞語:生機勃勃、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掛、銀光閃爍、倒映、拂過、漾起、漣漪。
優(yōu)美的句子:“春姑娘藏在花朵里,……河水便清清地流淌。”“那些活潑的小魚兒……湊著熱鬧和小魚捉著迷藏。”
這些生動、優(yōu)美的詞句,給文章增了色,使文章生了輝。
這就提示我們:作文時,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要敢于用詞用句,要大膽地練習使用腦中或手中積累的好詞佳句。要增強“運用”意識,在運用中逐步求得準確、生動、形象、新鮮、富于變化。
學習、積累好詞佳句的目的就是“運用”,即學以致用。不用,學習、積累也就失去了意義。當然,也只有在不斷的使用中,才能進一步鞏固、掌握好詞佳句,才能逐步提高使用的質(zhì)量。怕別人說“堆積詞藻”,不用、不敢用,到什么對候也不可能會用。
要敢于用詞、用句,手中、腦中事先必須要有“積蓄”,現(xiàn)學現(xiàn)用是來不及的。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積累,以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語言。除了要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向書本、報刊學習語言之外,還要特別重視向周圍的人以及接觸到的媒體(如廣播、電視、電影等)學習語言,做生活的有心人,把日常生活中一切和別人交往的過程,聽新聞、看影視的過程,都當作是學習語言的過程。“積累”豐富了,作文時美詞佳句就會汩汩而來,自然流向筆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思考練習】
(1)作文時,為什么鼓勵同學們要敢于用詞用句?美詞佳句汩汩而來、自然流向筆端的前提是什么?
(2)自擬題目,寫一篇記人或敘事的短文,要求注意學習運用日常積累的好詞佳句。
3 .用詞要準確、生動
錘煉語言是作文最基礎的功夫,是寫好文章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而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又都是由一連串兒準確生動的詞語組織起來的。即用詞準確、生動了,語言才準確、生動。可見,錘煉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敲詞語,使詞語運用得準確、生動。
用詞準確、生動,不僅能把作者想要寫的人、事、景、物逼真地描述下來,而且還可以把細微的感情生動地表達出來。詞不達意則言不達意,言不達意則不能準確地表達中心思想。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茅盾曾說:“從事寫作,第一個條件當然是要善于用字(詞)。思想、情緒、形象,都要靠確當(準確而恰當)的字(詞)來表達和描寫,用錯了字(詞),便會‘辭不達意’,乃至與本意相反。”寫作是這樣,習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寫文章,怎樣才算用詞準確、生動呢?對此,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描寫事物,唯有一個名詞;要賦予動作,唯有一個動詞;要看到它的性質(zhì),唯有一個形容詞。”這段話是說:要描寫一個事物、一個動作或一個事物的性質(zhì),就只能用這個詞而不能用別的詞;如果還能夠用別的詞來替代的話,那就說明所用的這個詞還不夠準確、貼切。
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得更明確:“語言藝術(shù)家的技巧,就是在于尋找唯一需要的詞的唯一需要的位置。”要找到“唯一需要的”,不可替代的詞,并將這個詞放到“唯一需要的位置”。這樣,所選用的詞就算是準確、生動的了。一旦找到了這樣的詞,事物的特點自然也就被凸現(xiàn)出來了。
講到這兒,同學們一定會從中悟出:動筆作文(或?qū)懞笮薷模r,要做到用詞準確、生動,就要把功夫花在對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比較、推敲→尋找、選擇”上。這個過程,就是錘煉詞語的過程。既然是“錘煉”,就不是一次能夠做到的,它需要一個反復多次地推敲、選擇的過程。要學會連續(xù)想到幾個意思相近的詞語,然后通過反復地推敲、比較,最后從中選擇出一個最符合事實(不失實、不失誤),最能恰當?shù)胤从晨陀^事物特點,最能貼切地表達自己心里感受,最能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詞語。這樣,就把語言寫得既準確、又生動了。
大家讀讀下面這段話,想想文中哪些詞語運用得不夠準確、妥當,如何改正:
我從同學那里要來幾條小蠶,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高興地急忙向家里走去。我一到家,就急不可待地摸出一個紙盒,把心愛的蠶寶寶放了進去,然后來到路邊的小桑樹旁,扯了一把桑葉給它們吃。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寫“我”對蠶兒的喜歡。因此,“拿”應換成“捧”,這樣更能突出“我”對小蠶的喜愛,也和“小心翼翼”相照應;“高興地急忙”應改成“興沖沖”,這樣文字簡練了,而且既強調(diào)了迅速,也包含了高興的意思;“摸出”應改成“找出”,這樣可以更好地說明“我”對蠶兒的喜歡——就是一個紙盒,也要仔細去準備;“扯”應改成“采”,這樣就把“我”喜愛小蠶、認真挑選桑葉的意思表達出來了。
大家再讀讀下面這段話,體會一下哪些詞語運用得準確、生動:
每當天空漸漸地撩去那黑色的面紗時,東方便飄起了一朵朵紅色的云霞。隨著紅霞的出現(xiàn),太陽慢慢地、慢慢地透過云霞,露出了早已漲得通紅的臉龐,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張望著大地。
這段景色描寫很美,飽含著作者濃濃的喜悅之情。描寫中,作者特別注意錘煉詞語,如“撩”、“飄”等字詞用得就十分準確、生動,既貼切地表現(xiàn)了天空漸亮的情景,含蓄表達出作者內(nèi)心的歡悅,又很新穎,給讀者留下更多的聯(lián)想。
最后,提醒同學們,要做到語言準確、生動,就必須要注意如下兩點:
(1)思想上一定要重視。錘煉詞語這種基本功不是一兩天就能練好的。但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思想上重視,有練好的決心,再掌握一些錘煉語言的方法和技巧,就一定會形成這種能力。
(2)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知識。一個人生活知識豐富,語言才會豐富。見聞狹隘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詞匯呢?腦子里對某種事物毫無所知,又怎能對它進行準確、生動地描繪呢?
中國當代作家秦牧曾舉例說:作品中常見有人寫“我聽到幾只不知道名字的鳥兒在歌唱”或者“院子里盡是沒有名字的雜草”這些句子,讓人感到很不舒服。要是你能夠知道那鳥兒是百靈、畫眉,還是黃鶯、繡眼兒,不是比你這樣寫法要具體得多嗎?那些草兒總不會沒有名字吧!它們也許是蟋蟀草、狗尾草、鬼針草、蒲公英,要是你能舉出幾樣,不是可以給人以較多的形象感受嗎?
是啊,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有豐富的詞匯、語言。對動物、植物描繪是這樣,對任何事物的描繪,道理也是完全一樣的。
【思考練習】
(1)用詞為什么要準確、生動?怎樣才能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要做到用詞準確、生動,需要注意什么?
(2)翻開前兩次自己寫的習作,認真讀讀,看看哪些詞語運用得不夠準確、生動,然后反復錘煉,動筆改一改。
4.用詞要多樣化
錘煉語言時,除了考慮用詞準確、生動之外,還要考慮用詞盡量避免重復,做到多樣化。用詞重復,語言就顯得平淡、單調(diào)乏味,讀起來就覺得缺少韻律和起伏,聽起來就覺得枯燥、啰嗦;用詞避免了重復,做到了多樣化,語言才會顯得活潑而新鮮。
如:有個同學在《開學的第一天》里,有這樣一句話:“開學的第一天,我們學校就開了一個隆重的開學典禮。”由于句子中連續(xù)重復運用了三個“開”字,使得句子如同繞口令,既拗口又平淡呆板。如果將句中前兩個“開”字調(diào)換一下,把原句改成“新學期的第一天,我們學校就舉行了一個隆重的開學典禮。”這樣,語言就活潑多了。
又如,一個同學在《祭掃烈士墓》中寫道:“清明時節(jié),我們來到了烈士陵園,看到了高大的紀念碑,又去看了烈士的墳墓,還看了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這段話,由于用詞重復——連用了三個“看”字,使語言顯得很枯燥、啰嗦。如果將段中的三個“看”字依次改為“瞻仰”、“祭掃”、“參觀”這三個詞,不但避免了用詞重復的現(xiàn)象,也照顧到了莊重的語言環(huán)境,使語意更準確,同時很好地表達出了對烈士懷念和崇敬的感情。
從以上兩例中,我們不難悟出避免用詞重復的方法:
(1)平時重視廣積詞匯,特別是近義詞。對于積累的近義詞,還要注意區(qū)別它們在感情色彩(誰褒誰貶)、適用范圍(誰大誰?。?、語意輕重(誰輕誰重)、搭配
習慣、使用場合等方面的差異。腦中積累詞匯豐富,又能比較準確地掌握各類近義詞的差異,這就為避免重復、做到用詞多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行文時,時刻想著根據(jù)需要做到用詞多樣化。要考慮語言環(huán)境,要從當時當事的實際需要和表達的目的出發(fā),選詞、用詞。當然,要防止不求甚解地盲目追求詞語多樣化的現(xiàn)象,也要克服死搬硬套、胡亂使用的不良做法。
(3)寫完文章后,要反復誦讀、吟詠。一旦發(fā)現(xiàn)用詞重復現(xiàn)象,就要一而再、再而三進行修改,不怕麻煩。
(4)用詞提倡多樣化,但不能自己“造”詞。自己“造”詞雖然不犯法,卻使讀者模糊,這不好。
【思考練習】
(1)作文時,為什么要避免用詞重復?怎樣才能做到用詞多樣化?
(2)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哪些地方用詞重復了,改一改。
①我在暑假里看了一部好電影,其中的一位好人,他做了很多好事。
②我們小隊在夏令營活動中,走過小橋,走過桑園,走過田野,走過小溪,來到了小山下的樹林里,采集各種標本。
(3)翻開一兩篇自己以前的習作,認真審讀,看看哪些地方用詞重復了,然后改一改。
5 .要精心推敲、選擇句式 句式,就是句子的表達樣式。從長短上說,句式可以分為長句、短句;從主動性上說,句式可以分為主動句、被動句;從肯定否定上說,句式可以分為肯定句、否定句;從句子主要成分排列順序上說,句式可以分為正裝句、倒裝句;從完整性上說,句式可以分為完全句、省略句;從句子的作用和語氣上說,句式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從修辭上說,句式又可以分為比喻句、比擬句、排比句、設問句、反問句……
用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而不同的句式,又一定會產(chǎn)生不同的表達效果。這些,大家是不難理解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行文過程中,頭腦里就要有“一樣話、百樣說”的意識;要通過精心推敲、選擇句式,錘煉句子,把語言寫得更加準確具體、生動形象,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要講求句式變化,打破作文時用陳述句“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使語言更活潑引人,增添文采,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為中心服務,為更細膩地表現(xiàn)事物特點、表現(xiàn)人物思想感情服務。
怎樣推敲、選擇句式,使句子更生動引人呢?
(1)把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感情,以不同的句式去反復試用、表現(xiàn),通過比較,選出其中一種既準確又生動形象的句子形式。例如:
①要表達“教室里很靜”這個意思,可以試用:
教室里鴉雀無聲。(短句)
教室里靜悄悄的,前后左右,彼此的呼吸聲都聽得清楚。(長句)
②要表達“推選王紅為優(yōu)秀班干部”這個意思,可以試用:
大家以熱烈的掌聲,一致推選王紅為優(yōu)秀班干部。(主動句)
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王紅被大家一致推選為優(yōu)秀班干部。(被動句)
③要表達“今天天氣好”這個意思,可以試用:
今天的天氣可真好,晴空萬里。(肯定句)
今天的天氣可不壞,一絲風也沒有。(否定句)
④要表達“我們愛老師”這個意思,可以試用:
我們打心里熱愛老師。(陳述句)
我們是多么熱愛可親可敬的老師啊?。ǜ袊@句)
⑤要表達“校園美麗”這個意思,可以試用:
可愛的校園,是多么美麗、多么令人留戀?。。ㄕb句)
多么美麗、多么令人留戀啊,可愛的校園?。ǖ寡b句)
(2)要學會進行綜合性的描寫。寫人時,不能單寫人物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要把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綜合起來進行刻畫;寫景狀物,不能單寫形狀或顏色,要把景物的形狀、顏色、態(tài)勢等綜合起來進行描繪。例如:
①我說:“咱們可要說話算數(shù)!”
我拍著胸脯說:“咱們可要說話算數(shù)!”
②河水嘩啦嘩啦地向前流著。
清亮的河水在綠色的山洞中嘩啦嘩啦地向前流著。
顯然,第一組中的第2句更生動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第二組中的第2句更活潑、富有文采,讓人如臨其境,如醉如癡。
(3)要恰當?shù)剡\用一些修辭方法。如:“在楓樹和楓樹的中間,還有幾棵高大的樹,在赤裸的高枝間,掛著那么多的橙色果實,那么多小紅燈般的果實,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小紅燈般的果實”——作者用“小紅燈”來比喻果實,僅七個字,既寫出了果實的顏色(紅),又寫出了果實的形狀(圓)和大小(個兒大),語言該是多么生動啊!
(4)要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到句子之中,和筆下所描述的人、事、景、物一起動情。如:有個小同學看見小樹的皮被羊啃了一塊,面對此景,他在文中描寫道:“小羊把小樹的皮啃了一塊,后來那地方總是濕漉漉的,那是小樹在流淚。”這個句子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內(nèi)容頓時增添了感人的色彩。
【思考練習】
(1)作文時,為什么要精心推敲、選擇句式?怎樣推敲、選擇句式,使句子更生動引人呢?
(2)大家讀讀下面這段話,認真推敲一下每個句子,想想怎么說句子才生動引人,然后動筆改一改。
那天放學后,劉老師讓我去她的辦公室。我知道俞美華告了我的狀,心里非常緊張,低著頭,慢慢地走進了辦公室。劉老師讓我坐下后,問了事情的經(jīng)過,然后語重心長地說:“你做錯了事,好朋友應該批評你。如果她幫你隱瞞錯誤,對你沒有好處。”我看著劉老師那充滿慈愛的臉龐,想著自己所做的事,后悔極了。“我要去和俞美華和好。”我羞愧地說。“真是個懂事的好
孩子!”劉老師高興地笑了。
(提示: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我”在老師幫助下,承認、追悔自己的錯誤。因此:“心里非常緊張”可以改成比喻句“心里好像十五只水桶打水……”;“如果她幫你隱瞞錯誤,對你沒有好處”可以改成反問句“……難道對你會有好處嗎”;“后梅極了”可以改成排比句“悔不該……悔不該……悔不該……)
6.學習運用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打比方,這種方法就叫做比喻。
無論是閱讀他人的文章,還是自己作文,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認識——文中用到的最多的修辭方法就是比喻。的確,好的比喻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體化、形象化,使深奧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文章的語言更加準確精練、鮮明生動,讓人回味無窮,進而增強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學習運用比喻時要注意的是:
(1)比喻的事物必須是常見的、淺顯易懂的。即一定要用人們非常熟悉的具體事物,來比喻人們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達不到比喻的目的。
如:“蔚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無暇的白云。那白云有的像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雞;有的像緩緩流淌的小河……真是千姿百態(tài),變幻莫測。”這段話用人們非常熟悉的山巒、雄雞、小河來比喻姿態(tài)各異的云朵,我們一讀就懂。
又如:“翠綠的荷葉像一張翡翠盤,積存在荷葉上的雨珠,好似顆顆珍珠。”這句話,作者用“翡翠盤”比喻“荷葉”,用“珍珠”比喻“雨珠”,讀起來就令人費解。因為珍珠并不多見,人們更少看見翡翠盤到底什么樣。
(2)比喻要貼切。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須是根本不同的兩種事物,但二者之間又必須具有某種極其相似之處。如果把相同或基本類似的兩種事物相比,或者用沒有共同點的兩種事物相比,比喻也就失去了作用。
如:“這是一個
男孩子,頭發(fā)有兩寸來長,亂蓬蓬的,活像一個喜鵲巢;濃濃的眉毛下邊擺著一對大眼睛,烏黑的眼珠,像算盤珠似的滴溜溜地亂轉(zhuǎn)。”這段話把小男孩亂蓬蓬的頭發(fā)比作喜鵲巢,把他大眼睛中烏黑的眼珠比作算盤珠,多么貼切呀,真是如見其人。
又如:“老師像媽媽。”“星期天,我的小伙伴們像一群螞蟻似的來到我家,祝賀我的生日。”前者,把老師比作媽媽,是把兩種相同的事物作比,根本沒有寫出老師的特點。后者,是把沒有共同點的兩種事物相比,比喻不妥,屬于濫用比喻。
(3)比喻要新穎、獨特,不落俗套。有位名人說:“第一個把兒童比喻成花朵的是人才;第二個把兒童比喻成花朵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兒童比喻成花朵的是蠢才。”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老舍認為:如果要用比喻,“便須驚人,不然就干脆不用。”這些言論足以說明比喻新穎的重要性。
前蘇聯(lián)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為了要表現(xiàn)一個孤獨的男子怎樣保護和疼愛他的妻子,不愿再套用類似“像愛護眼珠一樣”的語句,冥思苦索了三天,終于寫出了下面的詩句:“我將保護和疼愛你的身體,就像一個在戰(zhàn)爭中殘廢了的士兵,愛護著他唯一的一條腿。”作者為了這一新穎、獨特的比喻,真可謂用盡心力,“采取1000噸的字礦,只是為了一個‘新’字”。
(4)要體現(xiàn)正確的思想感情。選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褒貶,體現(xiàn)正確的感情色彩。
如:“歹徒趁著人們忙亂之機,順著高梁地,像兔子似的跑了。”這句話用“兔子”比喻“歹徒”,既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了歹徒逃跑的狼狽相,又表達了作者憎惡的感情。
又如:“媽媽的一雙眼睛又大又亮,像兩個大燈泡。”“同學們整齊地站在操場上,好像一排排粗壯的大蔥栽在菜園里。”這些既屬濫用比喻,也屬于褒貶不當,弄巧成拙,不利于原意的表達。
同學們,只要平日認真觀察周圍的人物和事物,抓住他(它)們各自的特點,合理聯(lián)想,并在作文中大膽嘗試,加之做到以上幾點,相信大家一定會寫出好的比喻句,為自己的作文增輝添彩。
【思考練習】
(1)什么叫比喻,它有什么作用?學習運用比喻時要注意什么?
(2)翻開一至兩篇自己以前的習作,看看文中都寫了哪些比喻句,想想存在什么
問題,還有哪些句子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來寫,然后動筆改一改。
7.學習運用擬人
擬人,就是根據(jù)想象把物當作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tài)、思想和感情。一句話,擬人就是用寫人的詞句去寫物。這種手法又叫做“人格化”。這是錘煉語言、把語言寫生動的又一重要方法。
擬人的運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把動物擬人化。如:“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它們吃東西的時候發(fā)出一種聲音,行進的時候發(fā)出另一種聲音,遇到危險還會發(fā)出警報。”“還有些貝類自己不動,能已在輪船底下作免費的長途旅行。”(《海底世界》)這些句子,把海底的動物比擬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們的特點,又讓人感到親切、有趣。
(2)把植物擬人化。如:“珍貴的花草不容易養(yǎng)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難過的事。……因此,我只養(yǎng)些好種易活的自己會奮斗的花草。”(《養(yǎng)花》)“細雨如絲,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這春天的甘露。它們舒展著四季常綠的枝葉,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前者,花草怎么能“自己會奮斗”呢?這里顯然把花草比擬成人了。后者,作者把楊梅樹比擬成人。寫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舒展著”枝葉在雨霧中“歡笑”,這樣就生動地描寫出了春天的楊梅樹生機盎然的可愛形象。
(3)把一般事物擬人化。如:“我走向船頭,迎著猛烈的海風,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大海的歌》)這里把“浪花”人格化,充分表達出“我”此時喜悅的心情。“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林?!罚┻@里把“興安嶺”人格化,更加突出了興安嶺的美。
除以上三種擬人運用形式之外,有些文章(如童話、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科學知識小品等),也可以通篇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如:《水彩們的爭吵》——主人畫了一幅畫,被評為美術(shù)作品一等獎。水彩姐弟們都認為自己的功勞大而爭吵不休?!段壹业?#8220;好朋友”》——洗衣機“姐姐”是我們家的“特殊朋友”,她漂亮、勤勞,具有為主人無私奉獻的好“品質(zhì)”。當然,在這些文章中,擬人已不再是一種錘煉語言的方法,而是發(fā)展成為一種構(gòu)思、寫作的方法了。
作文中,正確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無生命的事物活躍起來,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主動性,新穎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發(fā)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讀者對表達的事物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從而引起共鳴。
需要注意的是:
(1)運用擬人的手法必須是自己真情實感的流露。也就是說:作者對事物必須要有真實而強烈的思想感情,才可以運用擬人手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比擬自然、逼真、感人;否則就不要用,生拉硬扯,無情“擠”情,反而會給人矯揉造作之感。
(2)只有事物本身的特點和人物的特點或心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時,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亂擬。如: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很像人在歌唱。因此可以把麻雀人格化,寫成“麻雀為他歌唱”。
(3)使用擬人手法的目的要明確。使用擬人手法,是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點,借物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之情,從而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使用擬人手法,也就失去了意義。
【思考練習】
(1)什么叫擬人?擬人的運用形式主要有哪幾種?運用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讀讀下面這段話,畫出其中的擬人句。然后自己觀察一種動植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它的外形特征。
菊花那墨綠色的莖神氣地把腰桿挺得筆直筆直。片片翡翠般的葉子像張開的手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一朵朵菊花,有的彎彎曲曲,像蚊龍的爪子;有的昂首挺胸,像是在向人們顯示自己的魅力;有的低頭不語,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