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云霧,終見陽光
Sunshine comes after the storm!
—Mr yellow
21世紀教育委員會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逼渲袑W會學習,讓學生掌握認識世界的手段,這似乎與本文的主題“教是為了不教”有點不謀而合,為了教會學習的方法、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一表述之前是在書本上呈現看過,有著自己膚淺、表層的認識,但第一次作為考題則是2016年成都體育學院考博的考場上,面對50分值的論述題,我有點懵。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葉圣陶先生對自己終身從教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為當代教育發(fā)展賦予了新的啟示。
從教與學層面來理解,“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狀態(tài)。因此要進行一系列的方式與方法進行嘗試,如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自主與探究、小組討論……個人認為其最終要體現:1)要教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能力;2)給予/創(chuàng)造要讓學生處于主動的狀態(tài);3)教師是在啟發(fā)引導。這樣才會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狀態(tài)。
另外一個層面雖說是一個消極的層面,但也不妨礙成為辯證看待問題的一種角度或維度。當一名從曾經每周20節(jié)課的一線老師艱難地晉升成為每周“零”課時的中層領導或管理層,這難道也不是某種意義上的“教是為了不教”,帶著功利性的教,帶著晉升性的教,以至于達到最后的少教或不教,但也可能是教好了、教出成績了、教優(yōu)秀了,自然就會帶來“不教”的結果。
教是為了不教,本文只分析了這種辯證思考問題的有趣性,不在于評價好壞。
教是為了不教,不管目的如何(學會還是晉升),但結果總是好的。
教是為了不教,但最終只能是好好教,認真教。
黃老師自述:
這一只蝸牛爬得太久了、太慢了,想一想,如何走的更快些?
隨想|辯證|分享|動腦殼